发自己照片的朋友圈说说-发自拍配的幽默文字发自己的自拍照片配什么句子

访客

来源丨华文融媒云微信公众号

作者丨王默

常听一些年轻记者抱怨:

“别人写稿总是一气呵成,出手很快,可我怎么总是不顺?”

“段落调整了几次,还是不顺,怎么回事儿?”

“我觉得可以了,但主编说我这稿子‘文气不大顺’。”

……

以上种种,是写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很正常。关键在于我们不能总是抱怨,要找出其原因何在,然后“对症下药”努力改正之。



一、两个原因值得重视

“不顺”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原因一:行文次序没理清。

“文以意为主”,这是古代文论家们多次阐释的一个论题。“意”,乃中心意思、主要内容之谓也。一篇稿子都得有一个“意”。然后围绕这个“意”组织材料、安排次序。这是行文的常规思路。

为何会出现上面所说的行文“不顺”呢?恐怕不是因为没有“意”,而是在行文上没有安排好次序。

简言之,行文次序就是把“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排好次序。这个次序安排不好或排得不妥当,就会出现行文“不顺”的毛病。

有个记者写一个村子的变化,从这个村子的贫穷落后写起,然后写如何“拔穷根”,最后写现在的富裕生活。这个行文次序并无不可,但按时间次序写,难免让人感到沉闷,自己写起来也觉“没新鲜感”、“不大顺畅”。

后来在主编的指导下,调整了次序:先写现在的生活变化,然后再“倒叙”如何“拔穷根”。这样写起来“很顺”、稿子也有点“意思”了。

由此可见,行文次序在写稿中有多么的重要!

原因二:稿子本身逻辑没理顺。

写稿子要弄清楚“两个逻辑”,即事实本身的逻辑、稿子行文的逻辑。

何为事实本身的逻辑?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事实本身的逻辑。我们记者要了解一个事实,首先要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把事实的本来面貌搞清楚。这是确保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也是记者采访必须要遵守的一个规则。只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明白,把事实本身的逻辑搞清楚,才能把稿子写好。

然,写稿子时不能简单地把事实本身的逻辑搬到稿子里来。而应按照稿子行文的逻辑来写。在这里请谨记:事实本身的逻辑与行文的逻辑有联系,但毕竟还不是一回事儿。

何为行文的逻辑?

所谓行文的逻辑,就是按照写稿的“起承转合”、“凤头猪肚豹尾”等要求来写。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才是“标准件”、“合格品”,还有可能因内容充实、文采斐然,成为优秀作品。



二、对症下药寻出路

搞清楚以上两个原因所在,在写稿子的时候就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一定要按照的思路来写稿。特别是要按照行文逻辑来写稿。

这里涉及到行文的技术技巧问题。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部位的材料内容如何做到充实?等等。这些都是要写稿之前要统筹安排妥当的。

在这里不妨借鉴一些老记者、老报人的方法,那就是“写提纲”。

人民日报社不少老记者、老编辑都有“写提纲”的好习惯。如评论部原主任、资深评论员钱湜辛老师,每每写稿必先拟写一个提纲。他曾说过,写提纲可根据情况,可粗可细。一般较短的文章,只要把纲目列出来即可;而文章较长,头绪较多,则应该尽量写得详细些。这样可以避免写的时候思路混乱。

这确是经验之谈,年轻的新闻人可很好地借鉴一番。也许有人嫌麻烦,不如直接写痛快。如果你胸有成竹可以那样去做,可如果没达到这个程度和水平,那还是老老实实地静下心来“写提纲”。

实践证明并在继续证明,这确是保证顺畅行文的一个法宝。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