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脑子都很聪明吗 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这么分析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徐贝贝
为适应贸易环境的新变化、新情况,近年来,商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稳供应链产业链,促进跨境人民币使用和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
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2021年,我国外贸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韧性十足。2021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超过2020年全年总量。与我国外贸快速发展相适应,近年来,贸易金融业务也实现了稳健增长。中国银行业协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在内的十余家银行国际结算规模合计为7.6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5%,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业务量分别达到1.72万亿美元和4.55万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近33%和10%。
中银研究院博士后曹鸿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贸易金融在支持稳外贸、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保障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二是助力推进重点项目,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是发挥金融专业优势,稳定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给我国贸易发展造成了诸多不确定性,同时也给银行业金融机构贸易金融业务造成较大压力。基于这一背景,贸易金融业务应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加快创新,在支持“一带一路”、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绿色发展上发挥优势作用。同时,金融机构也应主动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最大程度降低贸易金融业务信用风险。
贸易金融加力 稳住外贸基本盘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助力稳外贸稳外资,提升贸易发展竞争力。伴随着贸易快速增长,我国贸易金融业务也驶入发展“快车道”。中银协近期发布的《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0-2021)》指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规模在2020年末创历史新高,达到76393亿美元。2020年,各主要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涨跌互现,大型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增长带动总量大幅增长33.27%,达1.72万亿美元,并且表内贸易融资和出口贸易融资占比均有提升。另外,2020年,各主要银行国内贸易融资及国内信用证结算量延续增长态势,但增幅较2019年有所回落。
也要看到,当前外贸面临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贸易金融有必要继续发挥作用,加大力度助企纾困,特别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努力保订单、稳预期,促进外贸平稳发展。围绕加强金融对外贸的支持力度,近期召开的国常会作出专门部署,提出引导银行结合外贸企业需求,创新保单融资等产品,鼓励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优化出口信保承保和理赔条件等具体措施。
曹鸿宇表示,近年来,贸易金融在支持稳外贸、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金融机构综合运用银团贷款、并购融资、项目融资、保函、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全球现金管理等产品,完善全链条金融服务方案,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控风险;为外贸企业提供跨境结算、汇兑交易、政策咨询等全流程服务,提供覆盖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备货、装运,再到最终销售的全链条融资方案;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及绿色产业、国际产能合作等重点领域和项目,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
谈及贸易金融如何在促进贸易平稳发展中发挥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重点提及了供应链金融。他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供应链金融着眼于产业链供应链,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首先,供应链金融需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重点满足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等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其次,要充分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提高数字化水平,提高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率,提高客户体验满意度。再次,要利用现代科技做好风险管理,在推动补链、强链的过程中降低金融风险。
数字化驱动 贸易金融创新提速
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创新正成为显著标签。前述中银协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数字化、平台化推动贸易行业及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升级。一是产业互联网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智能经济业态。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互联网+”渗透至销售、设计、生产制造、供应流通与售后等各个环节。二是数字化、云化和智能化促进供应链、产业链协同。云化ERP、行业SaaS和平台PaaS的应用,促使贸易采购、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扁平化、移动化,各个环节被动态监控,形成智能化、可溯源的大数据,促进贸易企业管理云化,实现产业链协同。三是海关、工商、税务、外汇、检验检疫等多部门云政务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带动经济活动管理的数字化。
在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当下,贸易行业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的商业模式更迭迅速、产业链条敏捷协同、监管手段互联互通。而这些变化也对贸易金融的服务模式、产品创新等提出新要求,深刻变革了传统贸易金融运行模式。
中银协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传统的线下流程在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线上化、可视化、自主化的贸易金融产品纷纷面世,业务流程大幅缩减,资金效率显著提高,风控水平明显提升。尤其与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匹配,银行贸易金融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同时,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运用,使金融机构能够对客户数据、行为偏好和生活场景进行分析处理,勾勒多维度画像并进行产品匹配,优化客户体验,为授信产品智能化提供可行路径。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由中银协牵头组织筹建的贸易金融跨行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中国贸易金融跨行交易区块链平台(CTFU),就是一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典型创新。据介绍,自2020年8月28日CTFU福费廷二级市场业务功能投产试运营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21年9月末,平台加盟总行机构20家,意向加盟近20家,撮合福费廷资产成交约850亿元,累计处理业务近900笔。
贸易金融领域创新不止于此。近年来,银行业通过创新保函、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保理、票据等传统贸易金融产品业务模式,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有效降低客户综合融资成本,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企业融资灵活性、便捷性,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比如,上海票据交易所推出的“供应链商票”,企业可直接在供应链票据平台发起商票签发指令,实现应收账款票据化。
加强风险防范 坚持服务实体定位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了冲击。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而言,生产经营均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前述中银协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国际贸易复苏缓慢,增加了外向型企业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出口企业而言,主要面临需求下降、不可抗力免责条款、进口管制措施和汇率波动等风险;对于进口企业而言,可能面临客户违约、增加跨国索赔成本、货物通关难度增加等风险。
同样地,贸易金融业务也面临着需求萎缩、风险增大等压力。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的冲击,通过链条传导效应直接降低了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量与销量,与之相匹配的结算、融资等贸易金融业务需求可能萎缩。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贸易金融业务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方面面临挑战,尤其是疫情冲击下贸易金融业务信用风险可能滞后显现。此外,全球反洗钱合规领域整体呈现严监管趋势,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贸易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均有所增加。
为更好防范上述风险,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在宏观层面上,贸易金融行业应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十四五”规划,抓住不断优化外贸结构和营商环境的契机,助力加快培育内需体系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支持“一带一路”、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以及助力绿色发展上,发挥好自身优势作用。在微观层面上,金融机构一是要通过加强风险识别和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最大程度降低客户信用风险;二是要坚持贸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充分发挥票据、保理、保函、信用证等贸易金融产品特色功能作用,帮助企业降成本、降“两金”、减少债务率,在助力实体经济安全稳定发展的同时,降低贸易金融行业风险;三是要建立健全包括客户尽职调查、交易尽职调查、监控与报告等方面的反洗钱合规管理机制,确保银行经营活动依法合规。
曹鸿宇表示,防范和克服外部环境变化对贸易金融业务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发力。一是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供应链金融等模式,以内促外实现国内国际金融业务同步发展。二是抓住自贸区、自贸港先试先行机遇,在助力国际经济合作、试点贸易融资跨境资产转让业务、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积极利用科技手段为贸易金融业务赋能,开辟更多业务场景,强化贸易金融产品创新与应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