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婚姻都是毁在女人的第六感中婚姻毁了多少女人
任继昉①
内容摘要:周公的典故约有五十个,既有源于本人诗文的,也有见于他人记述的。本文考
察周公典故中时间明确者,按其写作年份进行编排,并梳理了它们的各种流变形式。
关键词:周公 典故 编年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於群
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
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周公姬旦,与其父姬昌(周文王)、其
弟姬发(周武王)、其侄姬诵(周成王)等周朝君王一样,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生涯,留下了丰富
多彩的典故。这些典故,犹如一座座蕴藏量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山,等待我们去开掘、提炼。
周公的典故,见于《尚书》《诗经》、史书、诸子等典籍。据笔者初步统计,周公的典故约
有五十个。这五十个典故,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推断出明确时间的典故,另一类
是难以推断出明确时间的典故。限于篇幅,本文只考察时间较为明确的周公典故,按照其大致
年代排列。另外,由于这些典故被后世津津乐道,屡屡引用,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花样翻新,
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变体,因而形式多样,有些典故词语因为使用频繁,甚至成为基本词语,如
“步伐”,以至于今人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渊源了。对于这些典故形式(典形)的变体,由于难于
普查古今全部文献,只能暂以这些变体典形的读音,依次排列。
公元前 1045 年
《史记·周本纪》:“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西周史》”(项目批
号:17ZDA179)阶段性成果之一《武王伐纣日谱的重新构拟》则构拟出新谱:“公元前 1045 年一
月癸巳(二十七日)武王兴兵伐纣,师出镐京。二月戊午(二十日)师渡盟津,兵锋直指朝歌;
甲子(二十八日)决战牧野,一举克商。三月戊辰(二日)即位于牧社,旋即班师;辛未(五
日)驻师管地,经略南国;乙未(九日)祀于太室山,封禅度邑。四月丙午(十一日)返回镐
京,历时 74 天。随后在镐京举行各种祭祀和册命大典,宣示天命归周,周人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②此从之。
① 任继昉,中南大学退休教授,湖北大学客座教授。
②杜勇:《武王伐纣日谱的重新构拟》,《古代文明》2020 年 1 期,第 113页。
誓牧
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的记载来看,周武王伐纣,誓师牧野,
而《牧誓》就是周公为武王起草的战斗誓言,保存于《尚书·周书》中。牧,即商纣王时的商
朝首都朝歌七十里之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北。誓言中揭露了纣王的不道之罪,自称以正义之师
奉天讨伐逆贼,同时申明军纪。后因以“牧誓”指誓师征伐。《初学记》卷二三引《唐贞观年为
战阵处立寺诏》:“有隋失道,九服沸腾。朕亲总元戎,致兹明罚,誓牧登陑,曾无宁岁。”
《牧誓》中的一些词语后来也成了典故。
旄钺
《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蔡沈集传:“钺,斧也,以黄金为饰……
旄,军中指麾,白则见远。”旄钺即白旄和黄钺。后因以借指军权。《三国志·诸葛亮传》:“臣
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宋 苏轼《上皇帝书》:“是时四方豪杰,不能以科举
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钺。”
步伐
《尚书?牧誓》:“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
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步,进趋;伐,击刺。后以“步伐”指军队操练时脚步的
大小快慢。清鸥刘大櫆《尚书〈战国策〉后》:“兴师伐国,上军、中军、下军,步伐有度。”也
泛指行走的步子。曹禺《雷雨》第一幕:“(鲁贵)很老练地走着,自以为是阔当差的步伐,进
了书房门。”
〔七伐〕孔传:“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后以“七伐”指四处征伐。
《南齐书·陈显达传》:“神武横于七伐,雄略震于九纲。”明·章美《出塞曲》:“鼍开七伐鼓,
龙绘八方旗。”
虎貔
《尚书?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桓桓:威武的样子。貔(pi):虎豹类猛
兽。比喻勇猛的战士。唐·杨巨源《寄申州卢拱使君》:“领郡仍闻总虎貔,致身还是见男儿。”
〔貔虎〕比喻将士的英武气概。唐·杨巨源《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诗之一:“弟兄
间世真飞将,貔虎归时似故乡。”又借指禁卫军。唐·杜牧《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
六韵献居首相国崔公兼呈工部刘公》:“鸳鸿随丰仗,貔虎护重关。”
〔貔虎士〕比喻勇猛的将士。唐·杜甫《复愁》诗之九:“由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
熊罴
喻勇士或雄师劲旅。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胜残去杀,上冯(凭)宗庙之威;
禁暴戢奸,有借熊罴之用。”唐·韩愈《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暮中宾客愈奉和》:“鹓鹭欲
归仙仗里,熊罴还入禁营中。
〔熊罴百万〕比喻众多勇猛的武士。宋·王迈《观猎行》:“汝不闻去岁淮甸间,熊罴百万
临危堞。”宋·陆游《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
檄下。”
〔熊罴之力〕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
内。”
〔熊罴之旅〕晋·陆云《南征赋》:“乃有熊罴之旅,虓阚之将。”
〔熊罴之士〕比喻勇士。《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
康王姬钊,武王姬发之孙,周成王姬诵之子,西周第三位君主。《晋书》卷七十一:“愚谓尊驾
宜亲幸江州,然后方召之臣,其力可得而宣;熊罴之士,其锐可得而奋。”
称戈
《尚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予其誓。”本谓举其戈,后用以指动用武力,发动战争。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燕王称戈纂位,屠戮忠良。”
公元前 1044 年
《史记·周本纪》:“武王已克殷,後二年……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
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
金滕之匮
《尚书?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
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大王、
王季、文王。史乃册祝曰:……公归,乃纳册于金滕(teng)之匮中。王翼日乃瘳。”縢(ténɡ):
缄封。金縢:用金属制的带子将收藏书契的柜封存。匮(guì),古同“柜”。《史记·鲁周公世
家》:“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於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
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
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后以
此典形容不畏流言,忠心辅佐王室;或指虽有忠心,但受猜忌,蒙受不白之冤。三国·曹植《成
王汉昭论》:“二弟流言,召公疑之,发金滕之匮,然后用寤,亦未决也。”
〔金縢〕宋·叶适《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玉琰其版,金縢其匮。”
〔金縢功〕忠心事君的典故。三国?魏?曹植《怨歌行》:“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金縢议〕谓代君王而死之奏议。唐·曹唐《三年冬大礼》之四:“千官不起金縢议,万国
空瞻玉藻声。”
〔纳书金滕〕“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
代武王死。事毕,纳书于金縢之匮。”
多材多艺
《尚书?金縢》:“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史记·鲁周公世家》亦载,文大略同。史官将周公祷辞记在书册上,祝辞说周公“多材多艺”,
愿意代武王去伺奉鬼神。谓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六:“他多材
多艺。据我所知,他会做诗,会填词……笔下也很能写一手的好字。”
〔多才多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我暗想此公也可算得多才多艺了。”
〔多能多艺〕宋梅尧臣《乞巧赋》:“技之巧不过多能艺,使尔多能多艺,则艺成而迹卑。”
〔多艺多才〕《南史·梁纪下·敬帝》:“高祖固天攸纵,聪明稽古,道亚生知,学为博物,
允文允武,多艺多才。”
公元前 1043 年
《史记·周本纪》:“武王有瘳。後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
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又《鲁周公世家》:“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国曰:‘周公将
不利於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
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於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
我所以为之若此。’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
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摄政
《礼记·文王世子》:“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摄:假代,代理。“摄政”即代国君处
理国政。古代皇帝年幼继位,不能亲理政务,由近族中德望最著者代之听政。唐·刘知几《史
通·鉴识》:“譬夫成为孺子,史刊摄政之年;厉亡流彘,历记共和之日。”《东周列国志》第三
四回:“公子目夷告于太庙,南面摄政。”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乾
隆皇帝任命第穆活佛德勒嘉措为摄政,在达赖喇嘛转世及成年以前代行达赖喇嘛职权,掌管西
藏地方政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总统缺位,由内阁代行职务,也曾一度沿称“摄政”。
〔摄行〕代理行使职权。《史记·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
子之政,荐之於天。”唐杜甫《冬狩行》:“况今摄行大将权,号令颇有前贤风。”
〔摄行政〕《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又《鲁周公世家》:“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
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
庚、管叔,放蔡叔。
〔摄政王〕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太宗皇太极暴卒,诸王贝勒等议立皇九子年仅 6 岁
的福临为帝,由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清末溥仪初立时,则由醇亲王载沣摄政,均称“摄政王”。
履籍
《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
履天下之籍,听天下之断。”屏(bǐnɡ):捍蔽,保护。《汉书·王莽传上》:“成王幼少,周公屏
成王而居摄,以成周道。”颜师古注:“屏,犹拥也。”后因以“履籍”谓登天子之位,继承帝业。
章炳麟《宋武帝颂》:“上称高号,履籍不?,比皇轩辕。”
〔履藉〕《金史·撒改传》:“穆宗履藉父兄趾业,锄除强梗不服己者,使撒改取马纪岭道攻
阿疏。”
管蔡
周武王弟管叔姬鲜与蔡叔姬度的并称。成王迎周公归,管蔡惧,挟纣子武庚叛。成王命周
公讨伐,诛杀武庚与管叔姬鲜,流放蔡叔姬度,其乱终平。事见《书·金縢》及《史记·管蔡
世家》。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
朱象、管蔡是矣。”唐·李白《箜篌谣》:“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元·耶律楚材《和张敏
之诗七十韵》之一:“流言无管蔡,奇计有平良。”
〔武庚助纣作祟,管叔背乱为非〕元·郑光祖《辅成王周公摄政》第三折:“若不坏呵,如
今武庚助纣作祟,管叔又背乱为非,蔡叔将军储供给,霍叔又戈甲相随。”
耇造
《尚书?君奭》:“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孙星衍疏:“言天不降下老成德之人,我则
犹望鸣凤之不可闻也。”耇(ɡǒu):年老,高寿。《史记·燕召公世家》:“成王既幼,周公摄政,
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戌时,
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
率维兹有陈,保乂有殷。’於是召公乃说。”后以“耇造”指老成或老成之人。清·姚鼐《家铁
松中丞七十寿序》:“大臣蒙锡福而佐嘉谟者,又皆耇造之人。”
周公吐握
《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
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作“捉发”;“一饭”,《说苑·敬慎》作“一
食”。哺,指嘴里的食物。意谓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
吃,因为急于迎客。后以此典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金·王
若虚《史记辨惑》三:“至于成王剪叶以封唐叔,周公吐握以待士……皆委巷之谈。”
〔辍洗分餐〕辍洗,停止洗头发。分餐,一顿饭分几次吃。喻指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雍丘令董生,仰馀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绝代,命县人长照为文,
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谘谋帝猷。’”
〔发握三〕谓在位者礼贤下士。宋?汪元量《杭州杂诗和林石田》之七:“有客肠回九,无
人发握三。”
〔发一握〕形容殷勤待客。宋?苏轼《次韵景仁留别》:“会当闻公来,倒屣发一握。”
〔挥沐吐餐〕挥沐,甩去头发上的水。表示求贤若渴,招纳人才。《后汉书·文苑传下·高
彪》:“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周道以隆,天
下归德。”
〔姬公吐握〕清?顾炎武《复周制府书》:“未得登龙,俄承遗鲤。将下交乎白屋,复宠贲乎
元。此真姬公吐握之风,当亦园绮趍从之日。”
〔临餐吐食〕指殷勤待士。宋·叶适《送陈子云通判》:诗:“临餐吐食嗟无馀,幽情惨郁
时一舒。”
〔三哺〕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五十韵》:“重士过三哺,轻才抵一铢。”
〔三吐〕清·毛奇龄《上宝坻相公》:“好士同三吐,宽人灭八条。”
〔三吐哺〕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周公一食而三吐哺,一沐而三握发。”
〔三吐三握〕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周公流言东征,《诗》不颂其多才多艺之敏,
三吐三握之周。”
〔三握〕清?毛奇龄《青云辞奉呈益都相公书事》:“杜陵果惬万间志,姬旦岂徒三握传。”
〔三握发〕形容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或借指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的重臣。唐·邵
谒《论政》:“贤哉三握发,为有天下忧。”亦形容殷勤待客。宋?陆游《老病谢客或者非之戏作》:
“客至难令三握发,佛来仅可小低头。”
〔三握再吐〕南朝?梁?萧绎《上忠臣传表》:“三握再吐,夙奉紫庭之慈;春《诗》秋《礼》,
早蒙丹扆之训。”
〔吐哺〕吐出口中的食物。比喻求贤心切。《后汉书·马援传》:“天下雄雌未定,公孙(述)
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而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谓一次沐浴须三度握起已散之发,形容礼贤下士或政务繁忙。
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君子行》:“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吐哺辍洗〕形容求才心切,殷勤待士。《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会高欢东出,
元忠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奉迎,欢闻其酒客,未即见之。元忠……谓门者曰:‘本言公招延俊
杰,今闻国士到门,不吐哺辍洗,其人可知,还吾刺,勿通也!’”
〔吐哺握发〕形容礼贤下士,勤于政务。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夫周公大圣,以贵
下贱,吐哺握发,惧于失人。”元·无名氏《气英布》三 折:“虽然做不得吐哺握发下名流,也是咱的风云凑。”
〔吐哺有周公〕清·丘逢甲《次韵答友人》:“横槊当歌万虑空,复闻吐哺有周公。”
〔吐哺捉发〕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捉发,亦宜引而进之,察
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吐沐〕明?张景《飞丸记·交投设戒》:“意气通家何不好,惭非吐沐揽英豪。”
〔吐食握发〕晋?葛洪《抱朴子·交际》:“虽笔不集札,菽麦不辨,为之倒屣,吐食握发。”
〔吐食下士〕唐?杨炯《唐恒州刺史王义童神道碑》:“公虽勋参缔构,位总班条,金友玉昆,
良田广宅,而能吐食下士,倒屣迎宾。”
〔吐握〕吐哺握发。形容积极的延揽人才,广招贤士。《晋书·温峤传》:“昔周公之相成王,
劳谦吐握,岂好勤而恶逸哉!诚由处大任者不可不尔。”
〔吐握不可失〕三国魏·曹丕《善哉行》:“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吐握风流〕清·汤右曾《上玉峰徐公》诗:“每看元老虚怀处,吐握风流一旦亲。”
〔吐握之劳〕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昔周公躬吐握之劳,故有圄空之降。”三国·魏·曹
植《汉二祖优劣论》:“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
〔吐握之礼〕《汉书·萧望之传》:“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
致白屋之意。”
〔吐握之美〕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五:“故行流极之刑,成吐握之美,乃帝子之股肱,
万方之轨度也。”
〔吐捉〕唐·韩愈《和李相公摄事南郊览物兴怀呈一二知旧》:“勿惮吐捉勤,可歌风雨调。”
〔握发〕唐钱起《送任先生任唐山丞》:“上公频握发,才子共垂帷。”清?方文《闻范质公
大司马免官感赋》诗之二:“握发朝廷士,鸣铙夜守营。”
〔握发吐哺〕唐?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握发吐哺之日,宵衣旰食之辰。”康有为《大
同书》戊部一章:“国家旁求俊乂,握发吐哺以求才。”
〔握发吐餐〕南朝?宋?何承天《宋鼓吹铙歌·思悲公》:“万国康,犹弗已,握发吐餐下群
士。”
〔握发以招贤〕清·归庄《上史阁学书》:“既矢心于灭贼,乃握发以招贤。”
〔握沐〕明?胡应麟《诗薮·国朝下》:“自北地、济南以峻峭遇物,古人握沐之风,几于永
绝。”
〔握沐吐飧〕形容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新唐书·张玄素传》:“周公资圣人,而握沐吐
飧,下白屋,况下周公之人哉!”
〔一饭三吐哺〕谓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形容求贤殷切或事务繁忙。太平
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干王恩高量广,不以初交见嫌,不以触犯见罪,虽兴周之姬旦,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无以过也。”
〔一沐三握发〕谓一次沐浴须三度握起已散之发,形容礼贤下士或政务繁忙。三国?魏?曹
植《君子行》:“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一食三吐其哺〕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周公)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
〔再握不倦,三吐忘疲〕南朝?梁?刘孝绰《司空安成王碑》:“德大心小,居高志卑,再握
不倦,三吐忘疲。”
〔周公发〕宋?辛弃疾《念奴娇·三友同饮》:“寄食王孙,丧家公子,谁握周公发?”
〔周公躬吐握〕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昔周公躬吐握之劳,故有圄空之隆。”
〔周公躬吐捉〕《汉书·王褒传》:“昔周公躬吐捉之劳,故有圉空之隆。”
〔周公弃餐〕比喻当权者礼贤下士。三国?魏?曹植《误宾赋》:“扬仁恩于白屋兮,逾周公
之弃餐;听仁风以忘忧兮,美酒清而肴甘。”
〔周公吐〕宋?苏辙《元佑七年生日谢表》:“躬周公吐之劳,服大禹恶酒之戒。”
〔周公吐哺〕谓在位者礼贤下士,殷勤求才。三国?魏?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握〕金·王若虚《史记辨惑》三:“至于成王剪叶以封唐叔,周公吐握以待士……
皆委巷之谈。”
〔周公握发〕五代·李瀚《蒙求》:“周公握发,蔡邕倒屣。”
〔周三饭〕明·王宗正《清江引》:“休夸齐二桃,请看周三饭,博南山人同我懒。”
〔捉发〕三国?魏?应璩《荐和模笺》:“方今海内企踵,欣慕捉发之德;山林投褐,思望旌
弓之招。”晋·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岂方伊类,捉发躬勤。”
跋前踬后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豳(bīn):古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跋(bá):践,踩。胡:老狼颈项下的垂肉。载(zài):则,且。疐(zhì):同“踬”,跌倒。一
说脚踩。朱熹《诗集传》:“兴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周公虽遭疑谤,然所
以处之不失其常,故诗人美之。言:狼跋其胡,则疐其尾矣。公遭流言之变,而其安肆自得乃
如此,盖其道隆德盛,而安土乐天有不足言者,所以遭此大变而不失其常也。夫公之被毁以管
蔡之流言也,而诗人以为此非四国所为,乃公自让其大美而不居耳。盖不使谗邪之口得以加乎
公之忠圣,此可见其管公之深,敬公之至,而其立言亦有法矣。”意谓老狼向前进会踩着胡子,
后退则会绊着尾巴。后因以比喻进退两难。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跋胡〕比喻进退两难。唐·杜甫《大历三年春四十韵》:“鹿角真走险,狼头如跋胡。”仇
兆鳌注:“《水经注》:江水又东流狼头滩。其水并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其歌曰:‘滩头白
浡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
〔跋胡疐尾〕宋·李纲《谢复观文殿大学士表》:“惟信古太过,而欲为曲突徙薪之谋,故
与物多违而每致跋胡疐尾之患。”
〔跋前疐后〕宋·陈亮《谢罗尚书启》:“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跋前疐后,方进
退惟谷以堪惊。”
〔跋疐〕谓挫折,进退不得。宋曾巩《祭阳少师文》:“鼓行无前,跋疐非恤。”章炳麟《訄
书?学隐》:“进退跋疐,能事无所写,非施之训诂,且安施邪。”
〔跋踬〕同“跋疐”。三国?魏?李康《运命论》:“盖笑萧望之跋踬于前,而不惧石显之绞缢
于后也。”
〔前跋后疐〕宋·司马光《言医官札子》:“今闻诊御脉者,常以十数,工拙相杂,是非混
淆,发言进药,更相倚仗,前跋后疐,左瞻右顾,虽有俞扁之术,将要所施?”
几舄
《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几几,鞋头尖而上翘。后以“几舄”称大官的
鞋。明·张居正《祭封一品李太夫人文》:“履姬公之几舄,奏崇伯之虏功。”
周公居东
《尚书?金滕》:“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
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孔颖达疏:“郑玄以为
武王崩,周公为冢宰三年,服终,将欲摄政,管蔡流言,即避居东都。”后因以表示退职避居。
宋·陆游《病后往来湖山间戏书》:“周公居东三食新,夷吾在鲁丘厄陈。”
〔居东〕指贤者被谗,退职避居。宋·陆游《遣兴》之一:“圣贤自古无如命,君看居东与
在陈。”明·张居正《谢恩疏》:“恶被谗慝,直欲为有北之投;鉴此悃诚,固止其居东之请。”
〔叔父居东〕周公为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宋马子严《水调歌头?寿赵提刑》:“王室要师
保,叔父忽居东。”
〔周公惧流言〕周公因管蔡流言而避居东都,后因以“周公惧流言”表示贤者被谗。唐·白
居易《放言》之三:“周公恐惧 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公元前 1042 年
《史记·鲁周公世家》:“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餽周
公於东土,作餽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
贻王,命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训周公。”
鸱鸮悲
《尚书·周书·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诒王,名之曰《鸱
鸮》,王未敢诮公。”《诗·豳风·鸱鸮·序》:“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
王,名之曰《鸱鸮》焉。”《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鸱鸮(chīxiāo):猫头鹰之类的鸟。周公摄政受到流言的攻击,留在东方两年,罪人就捕获了。
后来,周公写了一首诗送给成王,名为《鸱鸮》。成王于是不敢责备周公。后遂用为忠良遭诬陷
猜疑的典故。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五:“鸱鸮悲东国,麋鹿泣姑苏。”
恩勤
《诗?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郑玄笺:“《鸱鸮》之意殷勤于此,稚子当哀
闵之。”毛传:“恩,爱也。”朱熹注:“恩,情爱也;勤,笃厚也;鬻,养;闵,忧也。”后以“恩
勤”指父母尊长抚育晚辈的慈爱和辛劳。宋·范成大《外舅挽词》:“笑语犹寻梦,恩勤已隔生。”
明·归有光《招张贞女辞》:“父母恩勤,养我身兮;修容姱质,徒悲辛兮。”
未雨绸缪
《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毛以为自说作巢
至苦,言己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成此室巢。”桑土:指桑根皮。绸
缪(chóu móu):紧密缠缚,修补。天还没有下雨,就剥下桑根皮,预先修好房顶,加固门窗。
比喻采取预防措施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明·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天下多事之
时,二者实为未雨绸缪之计,不可忽也。”
〔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先事而绸缪,
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绸缪桑土〕清?钱谦益《输丁议》:“吾邑富庶,百倍于巢,愿为绸缪桑土之思,无忍焦头
烂额之议。”
〔绸缪未雨〕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水患诗》:“消遣残冬易,绸缪未雨难。”
〔绸缪牖户〕宋 范成大《枕上六言》之一:“一老绸缪牖户,几人颠倒衣裳。”
〔桑土绸缪〕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宋·叶適《除知建康到任谢表》:“诵桑土绸缪之句,
尤在恩勤。”明·张居正《门生为师相高公六十寿序》:“虽桑土绸缪,不劬如此矣。”
〔桑土之防〕喻防患于未然。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市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
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
〔桑土之谋〕喻防患于未然的谋划。《明史?赵世卿传》:“古者国家无事则预桑土之谋,有
事则议金汤之策。”
〔未雨而绸缪〕明·朱柏庐《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风雨飘摇
《诗?豳风?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谓在风雨中飘荡摇摆。后用以比喻动荡不安。
宋·范成大《送文处厚归蜀类试》:“死生契阔心如铁,风雨飘摇鬓欲丝。”
〔风雨漂摇〕唐·李华《二孝赞》:“风雨漂摇,支体鳞皴。”清·钱谦益《〈孙楚惟诗稿〉
序》:“释晨昏温清之忧,而怀风雨飘摇之惧。”
〔风雨飘飖〕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丽品》:“壬寅仲冬,便道过访,虽座上客满,不
异曩时,而风雨飘飖,渐觉朱颜非昔矣。”
鸮音
《诗?豳风?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小序曰:“《鸱鸮》,周公救乱
也。”后因以“鸮音”指辛勤谨慎,努力巩固政权。柳亚子《四月二十五日》之三:“辛苦鸮音
还粤地,猖狂狼子胁秦封。”
公元前 1041 年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
咸服宗周。”
九仪
《诗?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毛传:“九十其仪,言多仪也。”唐·孔颖达正义:“《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
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征人获准还乡,在回归的桑野路上,追忆着过去,憧憬着美
好的家园,期待未来的幸福。后因以“九仪”指聘嫁的仪节。北周·庾信《周冠军公夫人乌石
兰氏墓志铭》:“百两言归,九仪从聘。”
破斧
《诗·豳风·破斧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后用“破斧”为朝廷用
兵平乱的典故。明·无名氏《鸣凤记·夏公命将》:“越裳未奏来重译,愿展《东山》、《破斧》
功。”
〔破斧缺斨〕《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斧、斨(qiāng),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清·方
苞《周公论》:“故破斧缺斨之后,衮衣绣裳,驻大师于徐兖之间,俾东夏无摇心。”
洪水猛兽
《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后以“洪
水猛兽”称为害极大的人或事物。清·叶廷管《鸥陂渔话?东坡画像赞》:“彼为士大夫者,或反
詈为害,甚洪水猛兽。”
公元前 1040 年
剪爪
《史记·鲁周公世家》:“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
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揃(jiǎn)剪。蚤:通“爪”。谓修剪指爪或趾甲,剃治须发,以表诚意。唐·李白《寓言》之一:“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周公居东
《尚书?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孔颖达疏:“郑玄以为武王崩,周公为冢宰
三年,服终,将欲摄政,管蔡流言,即避居东都。”后因以“周公居东”表示退职避居。宋·陆
游《病后往来湖山间戏书》:“周公居东三食新,夷吾在鲁丘厄陈。”
〔居东〕指贤者被谗,退职避居。宋·陆游《遣兴》之一:“圣贤自古无如命,君看居东与
在陈。”明·张居正《谢恩疏》:“恶被谗慝,直欲为有北之投;鉴此悃诚,固止其居东之请。”
〔叔父居东〕周公为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宋·马子严《水调歌头?寿赵提刑》:“王室要
师保,叔父忽居东。”
〔周公惧流言〕周公因管蔡流言而避居东都,后因以“周公惧流言”表示贤者被谗。唐·白
居易《放言》之三:“周公恐惧 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公元前 1039 年
《史记·周本纪》:“晋唐叔得嘉穀,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
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
肯堂肯构
《尚书·大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
构?”孔传:“以作室喻政治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厥(jué):其。
堂:立堂基;构:盖屋。矧(shěn):況且。周公说:“在过去,我曾经跟随武王到东方讨伐殷
国,所以我天天考虑着东征的困难。譬如父亲要盖房子,已经确定了具体的方法,可是他的儿
子却不肯奠定房子的地基,更何况是盖房子本身呢?”原意是儿子连房屋的地基都不肯做,哪
里还谈得上肯盖房子。清·查慎行《传经堂歌卓次厚属赋》:“祖父遗书读未成,肯堂肯构夫何
有?”
〔构堂〕喻先人的基业。《旧唐书·高宗纪赞》:“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殄
瘁。”
〔肯构〕宋·王禹偁《郑善果非正人论》:“光肯构之孝心,砺尽忠之臣节。”明·文徵明《贺
东畲钱先生构别墅》:“生儿已副高门望,作室能忘肯构心。”
〔肯构肯堂〕比喻儿子能继承父亲的事业。反其意而用之。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
七回:“家有严君,斯多贤子。肯构肯堂,流誉奕世。”
〔肯堂〕宋?苏辙《谢讲彻论语赐燕状》之二:“始于好学,伫观圣政之新;终克肯堂,益
助慈心之喜。”元刘埙《隐居通议·骈俪三》:“肯堂收教子之功,含饴遂弄孙之乐。”
〔堂构〕喻继承先辈遗业。汉·蔡邕《司空文烈侯杨公碑》:“公祗服弘业,克丕堂构。小
乃不敢不慎,大亦不敢不戒。
播获
《尚书?大诰》:“厥父灾,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周公说:“譬如父亲把地耕好,他的
儿子却不肯播种,更何况是收获庄稼呢?”后因以“播获”喻子孙继承父祖之业。《资治通鉴?
宋明帝泰始三年》:“裴子野论曰:高祖虮虱生介胄,经启疆埸,后之子孙,日蹙百里,播获堂
构,岂云易哉!”
永世无穷
永远没有穷尽之时。形容时间极长。《书·微子之命》:“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
宋·周必大《绍兴淳熙两朝内禅诏跋》:“敦若传之副墨,刻诸名山,如日丽天,万目咸睹,如
岳镇地,永世无穷。”
〔永永无穷〕《汉书·景帝纪》:“然后祖宗之功德,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公元前 1038 年
《史记·周本纪》:“周公……次作……《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
其事在周公之篇。”
绍衣
《尚书·康诰》:“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孔传:“今治民将在敬循汝文德之
父,继其所闻,服行其德言,以为政教。”孙星衍疏:“依,或为‘衣’,‘衣’当为‘殷’……
言今之人,将在敬述文王,继其旧闻,依其德言。”后因以“绍衣”为继承旧闻善事,奉行先人
德化教言的典故,谓承继旧闻善事,奉行先人之德化教言。宋·欧阳修《谢奖谕编次三朝故事
表》:“章圣绍衣上下,错国既安,玉帛走於庭,犀革橐於库。”
作新
《尚书?康诰》:“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孔传:
“弘王道,安殷民,亦所以惟助王者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本意谓教导殷民,服从周的统
治。后因以“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宋·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具官王安石少
学孔孟,晚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粃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民鉴
《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监:“鉴”之本字。《国语·吴
语》“亦鉴于人,无鉴于水”,三国·吴·韦昭注引《书》作“民鉴”。
〔三鉴〕《北堂书钞》卷一三六引汉·荀悦《申鉴》:“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
镜。”今本《申鉴·杂言上》为:“君子有三鉴:世,人,镜。”唐·吴兢《贞观纪要·任贤》。
《新唐书·魏徵传》:“帝(唐太宗)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三鉴”
源于周公“民鉴”
〔三镜〕宋·张舜民《谢赐资治通鉴表》:“远追三镜,坐振四经。顾一介之靡遗,与群贤
而共乐。”
〔人鉴〕宋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讳,改“镜”为“鉴”。清·曹溶《答顾宁人》:“自知良独
难,人鉴庶为宝。”
〔人镜〕指善于谏劝、能纠正他人过失者。唐?元稹《崔郾授谏议大夫》:“昔我太宗文皇帝,
以魏徵为人镜,而奸胆形于下,逆耳闻于上。”唐·薛逢《伏闻令公疾愈对见延英因有贺诗远封
投献》:“皇封再扇寰区内,人镜重开日月边。”
暇逸
《尚书?酒诰》:“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后以“暇逸”称闲散安逸。南朝·宋·谢
灵运《尚书帙铭》:“亮惟勤玩,无或暇逸。”《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臣以菲才,遭
逢圣代,致位通显,未谋报称,敢图暇逸?”
〔暇佚〕唐·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
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
馨香祷祝
《尚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馨香:祭品的香味。旧指陈设祭品,向神祷
告。也指心中祈愿。后因以“馨香祷祝”表示真诚期望。章炳麟《复蒋智由书》:“于此知君果
非有异志,则仆所馨香祷祝以求之者也。”李大钊《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这就是我们人类全
体所馨香祷祝的世界大同。”
公元前 1037 年
《史记·周本纪》:“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
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
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又《鲁周公世家》:“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
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成王长,能听
政。於是周公乃还政於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後,还
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成王欲迁都洛阳,先派召公去经营。周公视察洛阳时,召
公委托周公上书,告诫成王应当敬德,使天命长久。
卜宅
《尚书·周书·召诰》:“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蔡沈传:“卜宅者,
用龟卜宅都之地。”后指选择住宅,择地定居。唐·杜甫《为农》:“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卜食
《尚书?周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谓周时以占卜择地建都,惟有
卜洛邑时,甲壳裂纹食去墨迹,认为吉利,即建都洛邑。后用“卜食”作择地建都的代称。晋·陆云《祖考颂》:“卜食东夏,元龟既袭。”
〔卜洛〕周公卜择洛邑得吉兆而建为东都,后因称经营新都为“卜洛”。南朝·梁·谢瞻《张
子房》:“卜洛易隆替,兴乱罔不亡。”
洛食
《尚书·周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谓
周公营东都,先卜地,洛得吉兆。后遂以“洛食”引申为定都。北周?庾信《周使持节大将军丘
乃敦崇传》:“洛食之始,上马治国。”
伻图
《尚书?周书·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孔传:“遣使以所卜地图及献所卜吉兆来告成
王。”伻(bēnɡ):使者。谓遣人绘图。宋·张士逊《忆越州》诗之一:“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
何必乘兰舠。”引申为规划。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三:“建康创建府治,石林委府僚伻图再
三,不叶意。”
复子明辟
《尚书?周书·洛诰》:“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孔传:“言我复还明君之政于子,
子成王,年二十成人,故必归政而退老。”后以“复子明辟”谓还政或让位。《后汉书?桓帝纪》:
“远览复子明辟之义,近慕先姑归授之法,及今令辰,皇帝称制。”《晋书·刘聪载记》:“便欲
远遵鲁隐,待乂年长,复子明辟。”
〔复子〕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首尾交侵,华夷俱骋,而冲人数岁,
复子方赊,德未感于黎蒸,威不加于将师。”
公元前 1036 年
《史记·周本纪》:“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又《鲁周公世
家》:“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
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
自度治民,震惧不敢荒宁,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其在高宗,久劳于外,为与小人,作其即位,
乃有亮闇,三年不言,言乃讙,不敢荒宁,密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鳏寡,故祖甲飨国三十
三年。’《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後嗣王纣,诞淫厥
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文王日中昃不暇食,飨国五十年。’作此以诫成王。”
作洛
《尚书?周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洛。”周都于镐京,周成王时,周公又建洛邑为东
都。后世因以“作洛”指另建新都。《文选?张衡〈东京赋〉》:“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
我则未暇。”薛综注:“我,我高祖也。谓天下新造草创,不暇改作。
公元前 1035 年
《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
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不学面墙(姬旦)bù xué miàn qiáng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孔颖达疏:
“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睹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后以“不学面墙”谓不学无
知。清·钱谦益《向言》之一:“[汉成帝]之精《诗》《尚书》观古文者,何以贤于不学面墙者
乎!”
〔面墙〕比喻不学无术,毫无见识。汉蔡邕《表太尉董公可相国》:“[邕]新来入朝,不更
郎承,摄省文书,其由面墙。”
〔面墙而立〕指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比喻不学习。《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古
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墙而立,不成人也。”
〔墙面〕《旧唐书?阎立本传》:“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宋司马光《辞免馆伴札子》:“两
朝事体,正如墙面;虏中情伪,分毫不知。”
〔墙面而立〕《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
《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文子文孙(姬旦)wén zǐ wén sūn
《尚书?立政》:“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孔传:“文子文孙,
文王之子孙。”后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五》:“刘应起时可,淳祐
初为太学博士,言定大计曰:‘谋之而臧,则文子文孙,宜君宜王;谋之不臧,
〔文孙〕对他人之孙的美称。清潘祖荫《〈炳烛编〉序》:“赖有文孙间关危难,保此遗书。”
清·赵翼《题肃本淳化帖》:“文孙雅意惠来学,妙选宾友相切磋。”
诘戎治兵
《尚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后以“诘
戎治兵”谓整治军事。明·张居正《与操江宋阳山书》:“天下之事,以为无足虑,则必有大可
虑者,故古人诘戎治兵,当太平之世,尤兢兢然。”
比屋而封
《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谓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有德行,皆可
旌表。后亦泛称风俗淳美。汉·陆贾《新语·无为》:“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
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比屋可封〕唐·刘知幾《史通?疑古》:“尧舜之人,比屋可封。盖因《尧典》成文,而广
造奇说也。”前蜀·杜光庭《寿春节进元始天尊帧并功德疏表》:“无向隅不获之夫,有比屋可〔比户可封〕同“比屋可封”。严复《原强》:“夫古之所谓治之至盛者,曰‘家给人足’,
曰‘比户可封’,曰‘刑措不用’。”
乔梓
《尚书大传》卷四:“伯禽与康叔见周公,三见而三笞之。康叔有骇色,谓伯禽曰:‘有商
子者,贤人也。与子见之。’乃见商子而问焉。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木焉,名乔。’二三子往观
之,见乔实高高然而上,反以告商子。商子曰:‘乔者,父道也。南山之阴有木焉
〔桥梓〕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孝友之性,岂伊桥梓;夷雅之体,无待韦弦。”
明无名氏《鸣凤记·严嵩庆寿》:“庆春风桥梓齐荣,乐晚景椿萱同操。”
公元前 1034 年
公旦思周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指东都洛邑),以明吾不
敢离成王。”后以“公旦思周”指怀念都邑,忠于故国。唐·李德裕《夏晚有怀平泉林居》:“谁
言圣与哲,曾是不怀土。公旦既思周,宣尼亦念鲁。”
公元前 1033 年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卒後,秋未穫,暴风雷,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
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史百
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後其无缪卜乎!昔周公勤劳王
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
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孰。於是成王乃命鲁得
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襃周公之德也。”
复风之报
《尚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
夫尽弁以启金滕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
‘信。噫!公命我勿敢言。’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
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后成为改悔得善报的典故。《汉书·刘向传》:
“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有复风之报。”
〔风禾尽起〕谓顺应天心,得到天助。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
“如必不得已,则请去监国之号,仍以醇亲王暂行摄政,以示贬损,如诸臣带罪图功之例。衮
衣东归,风禾尽起。此上策也。”
〔风雷之变〕指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晋·袁宏《后汉纪?安帝纪下》:“夏四月,京师地震。
癸巳,司空陈褒以灾异免。于是犹有风雷之变,有司复以追咎三公。”
〔禾尽偃〕表示圣贤被谗,上天示警。宋·苏舜钦《大风》:“昔时大风禾尽偃,上帝盖直
周公冤。”
〔禾黍伤萎〕唐·李白《寓言》诗之一:“圣贤遇谗慝,不免人君疑。天风拔大木,禾黍咸
伤萎。”
〔周公冤〕宋·苏舜钦《大风》:“昔时大风禾尽偃,上帝盖直周公冤。”
参考文献
杭州大学中文系.古书典故辞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王慰庭,黄立业,万竞君等.汉语典故词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黄弗同.古诗词常用典故例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阙勋吾.中国历史典故辞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余清逸.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周心慧,邹晓棣,桑思奋.中外典故大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陆尊梧,李志江.历代典故辞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
陆尊梧.古代诗词典故辞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李明权.佛学典故汇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李毓芙.成语典故文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方福仁.中国典故[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方福仁.典故大词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赵应铎.汉语典故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辛夷,成志伟.中国典故大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北京周文化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