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放下一个人但是又怕她过得不好,怎样让一个人放下另一个人呢想要放下一个人怎么才能放下
传播学界祖师爷麦克卢汉有讲:工具即人的延伸。
调研机构益普索发布的《2018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显示,第三方移动支付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超92%,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8.9亿。在人们的日常开销中,由第三方支付完成的比例已达48%。基于调查数据推算,用户人均每天移动支付约3笔。也就是说,对大部分居民来说,移动支付已是习以为常了。面对着如此庞大的交易规模,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便捷的支付环境成为了行业焦点,从而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对于移动支付普及、建立线上线下这件事,二维码功不可没,新业态的出现,除技术上的推动外,消费心理的变化也不容忽视。新一代的消费者,从小被屏幕所包围,举手投足皆有其印记。所以也就可以理解,当新一代的消费人群出现,新的线上消费习惯养成,新的问题也开始随之出现。
比方说,线上消费的流程通常是挑选商品,自动结算。到了线下,其他环节暂且不提,挑选商品,到了最后还得分拆为一件一件统计,再进行结算,两相对比起来,就显得冗余不少。更何况,相比起线下场景如传统超市排队长、结账慢等诸多问题,线上消费的实际体验就要舒适很多。
新一代的消费者,会期望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获得一致的体验感。比方说,线上消费的流畅度是否能在线下实现,线下是否又能把传统问题较好解决?从前习以为常的事,当消费习惯出现变化,开始变得存疑起来。
事情发展到现在就变得熟悉起来,2017年,位于大洋彼岸的Amazon go打响了第一枪,即拿即走的模式让更多的消费者所依赖,如果说,二维码的意味着把手机变成钱包,那刷脸支付就是直接把手机给“pass”了。
刷脸安检、支付、登机、乘坐地铁公交,乃至领结婚证、领养老金……人脸识别正在替代钥匙、公交卡、银行卡甚至身份证,快速渗透人们的衣食住行,我们开始一个“全民刷脸”的时代,2019年也被业内认为是刷脸元年。
10月31日,银联商务发布了一款全新的刷脸付产品——蓝鲸,该产品支持银联刷脸付和微信刷脸付的聚合。这也是继蚂蚁金服的「蜻蜓」、微信支付的「青蛙」之后,又一个加入战场的刷脸支付产品。
如果以去8月底蚂蚁金服宣布刷脸支付商业化作为起点,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微信支付、银联云闪付紧接着强势布局,延续「三国杀」的格局,甚至「聚合」产品已经开始出现。
与此同时,一众产业链上的公司迅速崛起——从硬件制造到系统操作,从投放终端到推广代理都蓄势待发。京东、苏宁、拉卡拉等第二梯队也迅速跃跃欲试,企图在这个全新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左为蜻蜓 右为青蛙)
对于这个历史并不算长的行业而言,新技术能够带来颠覆总是不可低估的,毕竟二维码在一夜间颠覆NFC的多年布局,也不过就发生在几年前。
从市场空间来看,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基本接近天花板,最新报告显示,支付宝、财付通仍保持绝对优势,占据约93%市场份额,其它机构抢占不到7%的市场份额。
此外,2019年8月,央行向外部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从各个方面确定了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方向。其中,关于支付服务着重提到,要推动条码支付互动互联,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这也意味着此前建立的竞争壁垒被进一步削弱。
此外,《规划》还提出,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该文件的出台,为刷脸支付的普及扫清了制度障碍。于是,“蜻蜓”纷飞,“青蛙”横行,到今年,连“蓝鲸”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掀起一场新的技术变革可能是解决这种焦虑的良药——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它已经到了进入可以大规模商用的阶段,并成为B端服务进化的一部分、撬动起一个更大的市场。
而一旦新的市场「需求」被创造出来,没有人不害怕错过这个潜在的「风口」,没有人敢轻易错过通往下一阶段竞争的「船票」,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市场革命就此而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