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谈恋爱怎么才能让感情升温,谈恋爱问什么问题感情会升温刚恋爱如何让感情升温
大家都喜欢看星星吧?尤其是在晴朗又凉爽的夏夜,在仰望满天的繁星时,你脑海里想的是什么呢?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所在的宇宙,这个看上去无边无际的巨大空间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我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其实,古时候的人就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了:古印度人认为宇宙是由大象驮着的半球,而大象又站在一个巨大的乌龟之上;
古埃及人则认为宇宙像一个巨大的房子,山峰撑起了黑色的天花板,星星像灯一样悬挂在世界的穹顶,而我们都是这座大房子里的小小居民。
中国的古人又是怎么想呢?老子的弟子
文子
这么描述我们的宇宙: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什么意思呢?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复合而成的东西。
在上面这些描述里,还是我们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最深刻。现代科学表明,宇宙正如文子说的那样,是一个既有空间,又有时间的复合物。宇宙具体是怎么来的,它里面都有什么,估计文子也不知道。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今天路上读书给大家带来的这本好书——《极简宇宙史》从宏观到微观,一点一点地深入探索宇宙的本质。
1. 一场穿越宇宙尽头的旅行
我们的宇宙之旅就从脚下的这颗星球——地球开始。地球位于太阳系,绕着一颗叫做“太阳”的恒星旋转。每绕一圈,耗时一年。
由于旋转轨道是椭圆形,在这一年当中,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多少有些不同,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量也不一样,四季由此产生。冬去春来,周而复始,地球上的生命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不断演化。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一颗更小的星星,“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是一颗卫星,半径不到地球的三分之一,而且是个荒凉的世界,没有水,没有生命,当然也不会有郁郁葱葱的植被。
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呢?大约四十亿年前,地球刚诞生不久,就遭遇了一场“车祸”,跟另一颗行星相撞,被硬生生地扯下了一大块,最终形成了月球。
和冷冰冰的月球不同,地球的能量来源——太阳,则是另一番景象。
这个离我们1.5亿公里的庞大星球像一个燃烧着的巨大火炉,火炉里的燃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核能——在太阳中心超过一千六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氢原子和氦原子不断聚变生成更重的物质,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向外扩张的能量与向内压缩的引力平衡,让太阳能够维持固定的大小。
可是,终有一天,这个大火炉的燃料会耗尽。到那时,太阳会向内坍缩,变得更紧密,直到再次发生核聚变。只不过,这次聚变不在内核,而是在离太阳表面更近的地方。能量向外扩张的力将会超过引力,使得太阳体积不断膨胀,最后“轰”的一声,炸成无数的星尘。
如果那时候人类还生活在地球上,肯定会被巨大的能量瞬间蒸发。科学家们预测它会发生在五十亿年之后。
假如太阳真的爆炸,不只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其他七颗行星,同样会遭遇灭顶之灾。如果想躲开这场灾难,我们恐怕要逃得再远点才行。往哪儿去呢?至少要跑出太阳系。
出了太阳系,我们就来到了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星系集团,里面有三千亿颗恒星,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火炉“太阳”,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颗罢了。至于地球,就像是沙滩上一粒小小的沙子。而如此庞大的银河系,也仅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而已。
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大呢?假设你拥有长生不老的本事,搭上一辆有无限燃料的飞船,从地球出发朝着一个方向一直飞,希望到达宇宙的尽头。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多长时间呢?答案是,
一百三十八亿光年。
这一路上,你先是会飞出银河系,遇到我们的邻居
仙女座星系
,实际上,银河系和
仙女座星系
绕着对方转动,而且越来越接近。继续往外飞,你会遇到无数和银河系规模相仿的星系,它们彼此纠缠,构成一个个巨大的星系团,你还会看到黑洞、超新星,此起彼伏,这时候,你离地球已经一百亿光年了。
突然,眼前的景象开始变得不同,前面的星系越来越稀薄,恒星越来越少,再往前的地方,好像已经没有光了。你飞着飞着,突然“嘭”的一声,飞船似乎撞上了一堵墙,这时候,你已经飞了一百三十八亿光年。
在长途跋涉之后,你终于到达了宇宙的尽头——确切地说,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尽头。这堵连光都无法透过的墙,被科学家们称为“临界最后散射面”。
其实,在这堵墙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等着你去探索。不过现在,咱们先来说说这堵墙是怎么回事。
2. 正在膨胀的宇宙
我们刚才说过,到达宇宙的尽头要花上一百三十八亿光年,在这个可见宇宙的边缘,是一堵连光都没法穿过的“墙”。不难看出,光跟宇宙的关系非常密切。没错,光正是我们观测宇宙的重要工具。
每一束从宇宙中射到地球上的光,都携带着大量信息。在人类无法到达的星际空间,光就像是我们的眼睛。通过分析光线,我们就可以推测它在千里迢迢到达地球的过程中,曾经跟什么物质发生过作用,从而了解在我们目光难以到达的宇宙深处,正在发生着什么。
大家知道,光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对于原子周围的电子来说,这些能量特别有吸引力。在光穿越宇宙的过程中,会跟各种物质发生作用,这些物质的电子就会从光那里“偷走”一些能量。等光风尘仆仆来到地球的时候,它的能量已经被洗劫得差不多了。
不过,每种原子的电子很专一,只喜欢某一种能量,也就是某一种颜色的光,因此,通过比较分析光线中缺失了哪些能量,就能知道它遭受过哪些原子的“抢劫”,也就是我们跟光源之间隔着哪些物质,这种方法叫做光谱分析。
这样一来,我们看看遥远的星系,就能知道它们由什么构成。可是很快,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从恒星传来的光线的确缺失了一些能量,但它们和我们知道的元素对不上。在地球上,喜欢蓝色光线的元素,好像在另一个星系更喜欢绿色;而原本更喜欢绿色的元素,似乎又更爱黄色。也就是说,光谱中所有的颜色都在往红光的那头偏移。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光源本身没变,元素也没变,那问题只可能出现在一个环节:在光线传播的过程中,穿过的介质发生了变化。打个比方,这就有点像给吉他调音,当你把琴弦旋紧,弹出的声调就更高;相反,放松琴弦,声调就会变低。
同样道理,光谱向能量较低的红色偏移,相当于光线的“声调”降低了,换句话说,宇宙的“琴弦”被放松了。这意味着什么呢?宇宙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变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
那么,这个膨胀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一百三十八亿年前。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在宇宙的尽头,你的星际飞船会撞上一堵不透光的墙了吧?因为在宇宙初期,物质很致密,光没办法前进,直到一百三十八亿年前,宇宙经历了一次大爆炸,开始膨胀,变得疏松,光才得以通过,到达宇宙各处。所以,这堵墙以外的地方,就是宇宙黑暗时代的残余,是光没有到达的地方。
虽然宇宙在不断膨胀,但星球之间还是互相吸引,这引力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3. 从万有引力到广义相对论
我们在谈宇宙的时候,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在这个宇宙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规律,无论在哪个星球上,都能用这些规律来预测宇宙万物的变化。否则的话,人类至今对宇宙的探索就毫无意义。
虽然我们认可规律的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在物理学中,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就连那个叫做“万有引力”的定律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牛顿从苹果落地悟出的理论曾被奉为力学领域的至高法典,天文学家们也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科学家在测量水星运行轨道的时候,发现它跟用牛顿公式算出来的不完全一样,角度就差那么一丁点儿。
怎么会这样呢?这小小的误差是怎么来的呢?直到1727年牛顿去世,他也没找到答案。直到一百八十八年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务员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新想法,他就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指出,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法被用来解释质量较大物体的运动规律。用它来研究大象、蓝鲸,甚至是高山大石都没问题,但如果研究的对象有一整个星球那么大,牛顿定律就不再适用了。
为什么呢?核心原因就在于引力。
在牛顿创造的“经典力学”世界中,物质因为有质量而彼此吸引,引力随质量和距离的变化有所不同。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牛顿并没说清楚。相反,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他清晰地展现了引力的作用方式。
爱因斯坦认为,我们的时空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薄膜,把有质量的物体放在上面,会导致薄膜凹陷,凹得越厉害,就相当于引力越大。在宇宙这张橡皮薄膜上,行星和恒星就像质量不同的球体。大球产生的凹陷会改变小球的运动轨迹,让它更靠近自己,而大球又会被更大的球以同样的方式“俘获”。
在这样坑坑洼洼的宇宙中,每个星球都会受到各种时空弯曲的影响,最终在一个平衡的地方开始往复运动,这就是星球的“轨道”。这个揭示了引力本质的理论,就是大名鼎鼎的“
广义相对论”。
大家已经了解了我们的宇宙空间,了解了那堵矗立于宇宙尽头的墙,也了解了引力的作用方式。还差点什么呢?那就是构成宇宙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时间。
4. 以接近光的速度体验时空
我们已经知道,宇宙正在不断膨胀。当然了,在这个世界上,宇宙并不是唯一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东西。你看,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从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如今的样子,这中间消耗了什么?答案当然是——时间。
大家可能觉得,不管其他东西怎么变都好,时间总是永恒的。然而实际上,就连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代神话故事中有这样的说法,“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么在现实世界中,有没有可能改变时间的流速呢?
很简单,你只要能让自己加速就行。
根据爱因斯坦的预测,时间并非以相同的速度流逝,而是跟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有关。根据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能算出他们时间上的差异,这个理论叫做“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时间走得越慢。
假如能以光速99.995%的速度运动,那么你六个月的时间,将会等同于地球上其他人的五十多年。
也就是说,在极速之下,时间会变慢,科学家们把这个现象叫做“时间膨胀”,运动速度越快,时间膨胀就越明显。不过,速度改变的不只有时间,还有空间。
狭义相对论还有一个推论:时间膨胀,长度就会收缩。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假设你真的登上了那艘接近光速的飞船,踏上了外太空旅行。你兴致勃勃地把飞船加速到光速的99.995%,向着远方的行星进发。突然,你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你跟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好像一下子缩短了不少,遥远的星系突然近了好多。
这也太奇怪了吧?你左看看右看看,试着在太空中寻找一个参照物,结果发现周围都没有变化,唯独你前进方向的距离缩短了。那换个方向试试吧,于是你把方向盘一转,朝另一颗星球前进。飞船开始加速后,你发现新的目的地又变近了,而曾经的目标显得那么遥远。这时候,你瞥了一眼飞船上的计数器,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你跟目的地之间距离缩短的倍数,恰好是你的时间比地球时间减慢的倍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因为这样一个规律:
没有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能达到光速。
假如我们的飞船在太空以87%的光速前进,也就是每秒二十六万公里。此时我们的一秒钟相当于地球的两秒钟,如果地球上有个人观察飞船,他会看见我们移动了五十二万公里,比我们实际走过的距离多了一倍,这样一来,对我们来说,飞船一秒钟就走了五十二万公里,这显然超过了光速的每秒三十万公里。
摄影师 @尼脑子瓦特啦
自然法则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速度存在,那怎么办呢?只有缩短我们的距离感才行。于是,地球人看到的一公里,在我们眼里就变成了半公里。这样一来,不管是谁在看,都不会有物体超过光速运行。
虽然说不能超过光速,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达到光速呢?
5. 能不能再快一点
在接近光速运动的时候,时间会变慢,距离会缩短。好奇的你可能会问,我们能不能继续加速,达到跟光一样的速度呢?
我们再回到飞船上,你猛踩了一脚油门,发动机轰鸣作响,可仪表盘上的速度指针却没有变化。这时你灵机一闪,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在出发之前,你往口袋里装了一个苹果,该它发挥作用了。
你心里想,如果飞船已经非常接近光速,那只要给苹果一点加速度,按理说它就能超越光速。于是你掏出苹果,用力向前投去,你满怀期待地看着前方,却发现苹果依然粘在手上,无论你怎么使劲儿,都扔不出去。
要说苹果真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它变得越来越重了。不只苹果,你自己也在越变越重。不论怎么加大飞船的马力,都没法达到光速,反而质量越来越大。没错,这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在感受了“时间膨胀”和“距离缩短”之后,我们终于遭遇了极速运动时第三个不可思议的效应,速度越快,质量越大。
在这个宇宙,能够达到光速的只有没有质量的物体,比如光子。所以很遗憾,不管我们多努力,都不可能达到光的速度,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时间总是在流逝。但光不一样,在它的参考系中,时间是静止的。
也就是说,一束来自远古时期的光跟现代的光没什么区别,几十亿光年外的恒星光芒穿越时空照射到我们身上,也不会受到时间的侵袭。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能从光身上读到那么多信息了吧。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