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工作累怎么安慰句子,女朋友加班累怎么安慰女友工作加班累了怎么安慰

访客

澎湃问吧

季羡林、许渊冲、冰心、蒋梦麟……

学问大家们当年如何备考、求学,又在大学里留下过哪些别样的回忆?

鲁迅、闻一多、胡适,朱自清……

他们如何在动荡年代里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物美价廉的食堂、小吃店,别开生面的校园体育训练,展现个人风采的学生社团……近代的大学生活其实也很丰富!澎湃问吧邀请教育史研究者张宁芳老师,一起聊聊近代大师和他们的大学校园。

哪些人有机会上大学

@一只饺子OAQ:民国时期念大学是有钱人家公子小姐的专利么?

张宁芳:民国时候上大学是很难得的机会,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新式教育仍处在发展阶段,新式学堂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教育的投入对于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支出,因此完成中学教育甚至有机会上大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时的国立、私立、教会大学中,各学校的费用门槛不一,一般来说如圣约翰这样的学校费用较高。据周有光回忆,一个学期就要二百多银圆,这让普通家庭的孩子望而却步。对于囊中羞涩的学子来说,入读师范学校也是个出路,因为它不仅免除学费,有些还解决食宿,不失为一条升学之路。

@代码再敲也看不懂:民国时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难吗?

张宁芳:如果说民国时期大学生属凤毛麟角,那女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更难得了。后来为我们熟悉的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是当时重要的女子大学,但总体来说女子专门学校是很少的。当时学校招生女生也经过颇多曲折,上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当时在学校内外还引发不少议论。

@一只饺子OAQ:民国当时有一股留学热,都是公费出国吗?

张宁芳:说起近代中国留学史,可以追溯到晚清容闳“留美幼童”的故事。进入民国之后,随着政治体制、社会环境的改变,国家对于经济、外交、工业、科学等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大增,留学生变得炙手可热,出国留学成为不少学子的目标。当时出国有官费、公费的方式,比如清华的前身就是留美预备学校,入读清华的学生通过考试有机会赴美留学。后来有所谓“庚款留学”,通过公开的考试选拔学生赴英美留学。当然官费的名额毕竟有限,家里条件许可的通过自费留学也是一个方式。此外,还有教会学校提供的推荐机会,或是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方式。

选拔与招生

@忧郁森林:民国年间的大学入学选拔是怎么做的?也是全国统考吗?

张宁芳:不同于现在统一时间,统一命题的高考形式,民国大学招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各个学校自主招生的,学校会在报纸上刊登招生广告,并在北京(北平)、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安排考试,学生通过考试方才录取。对于学生来说,考大学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目标学校。

1938年,教育部设立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组织全国统一高考,但三年后这一统一考试就因抗战被迫中断了。

震旦大学招生广告

@要相信光:请问民国时进入大学与现在高考入学的方式,您认为哪种更优?

张宁芳:那时候大学自主招考的方式可以给考生更多选择,他们在时间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多投考几所大学,增加录取机会,当然花费的成本可能也更高。现在统一招考的方式对大部分考生来说可能更为公平,在家乡参加一次高考就有机会报考全国各地高校,当然考试也就更加标准化了。所以不同方式可能各有千秋,是适应不同时代不同需求的。

@夏萌猫:当时的大学招考都考哪些科目呢?

张宁芳:民国时期因为相当长时期大学实行自主招生,所以各校在命题方面有很大自主权,每个学校考察科目会有所不同,不同时期,报考文理科不同,科目也有所区别。这里举几个当时大学招考的例子吧。

1931年清华大学招考主要考七门,包括党义、国文、英文、中国历史地理和数学以及选考的两门(代数、解析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世界历史地理);中央大学考试科目包括党义、国文、英文、数学、理化、生物和中外史地7门,投考理工两院加考大代数和解析几何;武汉大学文法两院只考国文、英文、数学、中外历史及中外地理5门,投考理工的不考文史,考物理、化学或生物等科目。

@纵马凉州:民国时期的大学也有研究生院吗?是否也会培养硕士和博士?

张宁芳:民国时期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发展可以说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蔡元培参照德国模式,在北京大学建立研究所制度,1918年在北大设有文、理、法科等研究所。其他国立大学如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等也探索设立研究所,进行学生招录和培养,另外还有工、农、师范等研究所,而如上海圣约翰、震旦等也有研究院,医学院授予医学博士。

清华试题

社团与校园文化

@妞妞:我很好奇,民国大学里都有些什么社团呢?

张宁芳:民国时期大学里曾活跃着大大小小许多学生社团,学子们在社团中切磋学术、交流思想、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留下不少精彩故事。

具体来说这些社团包括各级学生自治组织、学术类、文体兴趣类、社会服务类等等。学生自治组织如各班各系的学生会、学生评议会,学术类社团如演讲辩论社,学生还会组织出版各类刊物,其中不少办得有声有色,颇具影响。文体兴趣类社团是另一大类,如书画、音乐、小说、话剧等,为具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搭建起平台,许多人不仅在社团中找到知己同好,还锻炼提升了自身能力,有不少后来走上专业道路。如剧作家曹禺就在学校期间受到话剧熏陶,后来走上专业道路,在话剧创作上取到巨大成绩。社会服务类则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影响力的如联大学生举办的“民众夜校”,组织识字班,颇受欢迎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生动侧面,它展示了学生们活跃的思想、蓬勃的创造力和不竭的热情。以北大为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提倡“兼容并包”,力求思想自由、学术繁荣,北大整体氛围为之一变。

@lemonnnnnn:我很好奇民国时大学如何提倡体育锻炼?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有没有可借鉴之处?

张宁芳:近代国人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反观我们的文化,提出在智力训练之外加强体育锻炼的目标,不少知名校长教育家相当重视体育锻炼,南开张伯苓、北大蔡元培等校长都积极推动大学的体育发展。

随着体育运动的引入和发展,当时各个大学还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运动队,比如暨南大学的足球队、南开大学的篮球队等。应该说体育锻炼除了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能,保持良好的健康之外,对于个人精神品格的塑造也有很大帮助。体育锻炼训练人顽强拼搏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勇气、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通过体育活动也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从青年时候培养起终身锻炼的习惯。

责任编辑:黄雅竹

校对:栾梦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