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男生怎么谈恋爱,怎么和理性的男人谈恋爱理性的男孩子怎么谈恋爱
问大家一个经典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评论区告诉我,我们结尾揭晓。
蛋生鸡,鸡生蛋,没有鸡,就不会有蛋的出现,没有蛋,鸡又不会出现,那么到底是哪一个先出现的呢?
这个曾经让霍金与
兰根争论的问题,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自己和自己搞搞脑子的哲学问题而已,他其实带给了人类一个更深层面的问题:文明创造了宇宙,还是宇宙创造了文明?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让许多人开始怀疑起了我们世界的真实性的恐怖实验:双缝干涉实验。
什么是双缝干涉实验?
双缝干涉实验,最早其实是人们为了理解: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而产生的实验,物理学家们想要搞明白,光究竟是一种波还是粒子?
这个问题,其实本质上只不过是一个经典物理问题,不过物理学家们对此的争吵却一直喋喋不休,但是在当时牛顿的巨大影响力下,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都站在了牛顿这一边,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
直到1801年,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突发奇想地决定,想要做一场实验来验证,牛顿的理论究竟是不是正确的,他想要搞清楚光究竟是一种波还是粒子,而这个实验也就是经典的杨氏干涉实验。
在当时,虽然也有人认为光并不是一种粒子,但是敢去质疑牛顿的人却并不多,而托马斯杨的这一个实验,也成为了当时非常轰动的一件事,因为他敢于去质疑当时的权威。
这个实验其实本身很简单,它就是让太阳光穿过一个滤光镜后,再穿过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以此来得到一个点光源后,让光源再通过一条细小狭缝,随后在探射屏上观察其状态,来验证它到底是波还是粒子。
因为假如,光是如牛顿这一派的物理学家认为的由粒子组成,那么光束通过狭缝后,在探射屏应该会观察到对应于狭缝尺寸与形状的图样,相反的,如果
光束照射于两条相互平行的狭缝,在探射屏显示出的是一系列明亮条纹与暗淡条纹相间的类似于斑马斑纹一样的图样,那就可以证明,光是一种波,就好像水的波纹一样。
而最终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个点光源在穿过双缝后形成了斑马线一般的波纹,其实也就说明,光的传播被干涉了,而这种相互干涉现象,只有在波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所以,牛顿错了。
于是,托马斯.杨便将该实验的论文,发表在了
《物理光学的相关实验与计算》中,该结论一经发布后,牛顿一派的经典粒子说瞬间失去了地位,而相反的,光是一种波被普遍接受了。
实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那么说到这里,其实没有什么细思极恐的地方,本身托马斯杨的干涉实验,它也不恐怖,但是为什么,这项实验却被称为可能颠覆宇宙真相的潘多拉魔盒呢?
这是由于,它开始变的恐怖,是因为在几十年后的另一个实验,这个实验也被称为:双缝干涉单光子实验。
那么这个实验,和托马斯杨的实验有什么不同呢?
之前的实验,是通过滤光镜来获取一个点光源,但是严格来说它还是一个光束,它其中有着无数的光子,当它们在同一时间穿过双缝,就肯定会产生干涉现象,所以不能够仅仅以此来证明光就是波,而非粒子。
而这次的实验,则更为严谨,实验人员通过光子枪,将光子一粒一粒地打出去,每隔开几秒,光子枪就会自动朝双缝中发射光子,最终投射到感光屏幕上,这样一来的话,由于光子是一粒一粒被打出去的,它们理应不会发生干涉现象。
然而数小时后,当实验人员看到实验的结果后,一阵后背发凉的感觉立刻涌了上来。
被单独一粒粒打出去的光子(电子),在穿过双缝后,也发生了干涉现象。
这按理说是不可能的,在一束光束内,光子与光子之间产生干涉,很正常,但是现在是一粒粒光子分开打出去的,它和谁干涉呢?除非,它自己和自己产生了干涉。
虽然无法理解,但是物理学家们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单个光子在通过缝隙时,要么自己分裂成了2个,并且互相发生干涉,要么还有什么人类科学暂时无法的现象发生。
随后物理学家们想要搞明白这个现象,又紧接着在两条缝隙边各自安装了一个探测器,从而来探测光子是如何在穿越缝隙的时候自己变成两个的,或者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它们又是如何彼此干涉的。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你们猜怎么了?光子不干涉了,或者说不变成2个了。
这就像什么呢?这就像它似乎知道它正在被观测一样,当有观测者的时候它就是粒子,就如牛顿所认为的那样,而当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它就是波,就如托马斯杨的实验证实的那样。
这个实验最终证明了,光即是粒子,也是波,这个现象就被称为了:波粒二象性,而以何种形态呈现,取决于是否存在观测者,你看我,我就是粒子,你不看我,我就是波。
这怎么回事呢?物质本身不会因为有没有被观测而改变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然而这只是在宏观世界中的常识,而对于微观世界中,则不是。
并且不只是光,任何小于分子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是不是一头雾水呢?什么波粒二象性,什么光子,怎么被观测和不被观测不一样了。
我来打一个比方。
假如你正在书房里,将一本漫画书放在了作业本上,看着漫画,这时候你妈忽然敲了敲门,你迅速将漫画放到了作业本下,假装写着作业。
而你妈打开门后看到你正在写着作业,便心满意足的做饭去了。
那么在这个场景中,你就有两个形态,一个是写作业,一个是看漫画,而究竟是哪一个形态,取决于你妈有没有看着你,看着你,你就是写作业的,不看你,你就是看漫画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如果这个你就是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而你妈是观测者,那么你到底呈现波的形态还是粒子的形态,就取决于观测者有没有在观测你。
这是不是有点玄学的味道了?粒子就好像是有意识的一样,知道有没有人在看它,就像你知道你妈是不是在看你写作业一样。
然而物理学家们自然不会承认这种可能,爱因斯坦就曾在晚年对量子力学产生了很大的困惑,表示:上帝不可能掷骰子。
这个世界不可能有违背物理的所谓随机性出现,因为不然人们建立起来的所有对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认知可能都会崩塌。
于是,为了搞明白这个现象,最终极的一场与微观世界中的粒子斗智斗勇的实验又开始了。
终极双缝实验 - 颠覆人类认知?
这个实验其实和之前的实验没有太大区别,区别就在于安装在双缝旁的探测器并不是一直打开的,而是由实验者们设置好,随机打开,随机关闭。
结果你们猜如何,粒子就像完全知道探测器什么时候打开了,什么时候关闭了一样,当探测器打开时,它就是粒子形态,而探测器关闭时,它就是波的形态。
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你在玩游戏,在一个偌大的地图中远处的场景其实并不被计算机渲染,而是模糊的,只有等接近的时候,它才会逐渐变得清晰,这是一种计算机节约算力的表现。
那难道,微观世界在不被观测时,也节约算力吗?
这次,彻底把物理学家们搞崩溃了,之后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就解释道,只有一个解释能够解释得通,那就是探测器是否打开,会干扰到量子世界,从而让量子的形态发生改变,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么只有另一个更诡异的原因,那就是:
微观世界中的时间是可以逆转的,粒子会因为曾有过观测者,而逆转时间改变自己通过缝隙前的形态。
那如果费曼的这一波解释,被认可,那就代表了,人们承认了,量子是有意识的,甚至更为直白的结论是:我们的世界,可能是假的。
如果你还认为这没有说服力,我们再最后看看,最近的一次实验。
意识影响现实?
2012,心理学家迪恩雷丁提出了一个疑问,既然粒子是有意识的,知道有没有观测者存在,那么如果我们不放观测者,但是放一个冥想者,让冥想者的意识集中在粒子身上呢?
就像你妈在门外猜你是不是在写作业,而你能不能知道呢?
于是,研究者找来了130位冥想者,这130位冥想者分为2组,1组是普通人,1组则是有多年的冥想打坐经历的人,为了区分方便,我们将普通人称为A组,冥想者称为B组。
研究者们先是让2组人熟悉了实验场地,并且解释了实验的内容,随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研究者们先让A组人来到实验室内,并且偷偷打开了实验设备,然后让A组开始自由冥想,数秒后紧接着,研究者们告诉A组,让他们把冥想的注意力放到告诉过他们的实验内容上,同样持续数秒后,研究人员又告诉A组让他们把注意力再次移开。
就这样反复重复了数次之后,换B组进行一模一样的实验。
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为了实验数据的可靠,这样相同的实验被进行了200多次,结果比之前所有的双缝实验都更令人震惊。
研究人员们的结论就是,当这些参加实验的小组在冥想时,将注意力放到了实验上之后,粒子之间的干涉现象就会减弱,而当冥想者把注意力转移开,粒子的干涉现象就会增强,并且,B组相对于A组,在冥想时对于粒子的影响更加强烈。
这就说明什么?说明在微观世界中,意识确实是一种可以影响微观世界的力量。
当然,这一个实验结论并不被物理学界接受,因为如果接受,也就代表着意识是可以影响现实世界的,至少在微观世界中如此,至少在微观世界中不是我在故我思,而是我思故我在,这个恐怖的结论就是,在宇宙还没有发生大爆炸之前的某一刻,一个意识诞生了,随着意识的诞生,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继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这也就代表着造物主的存在,或者说,形成这个世界的宇宙大爆炸,就是是某一台计算机在被打开了某一个程序后,我们的宇宙形成了。
而我们,都只是存在于其意识中的产物,或者就像是你在游戏中创造了一个世界,随后你这个世界会按照最基本的定律运行下去,直到你关了它。
而这,也回答了节目最开始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必然是先有鸡,至少在微观世界中是如此的。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好了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期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