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暖心短句八个字,夫妻陪伴暖心的诗句夫妻暖心短句八个字,夫妻陪伴暖心的诗句是什么
有道是:
纵马驰骋荡九州
一统华夷壮志酬
勇于纳谏开盛世
一代圣主耀千秋
唐太宗李世民(599 年-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 年-649 年)在位,年号贞观。
据说李世民将要出生的时候,天上彩云缭绕,两条金龙在李渊府邸门外飞舞欢跃三日后离开,此时天上飘来美妙的音乐。在隋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 599 年 1 月 23 日)李世民出生。别的孩子出生之后,很怕声音、怕光亮、有哭又闹。而李世民却非常的沉稳,不惊不惧,处之泰然,安之若素。这种非常之举,另母亲窦夫人吃惊不小。
在李世民四岁那年,来了一位看相的老者,此老者自称有可以看清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命运的本领。见到李世民,对李渊说:“贵公子真是生得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他长到二十岁上,定能济世安民。”李渊一听害怕此言传出去,引来杀身之祸,想杀掉看相的老者,可是等他动杀机的时候,老者已经不知所踪了。后来李渊就把自己这个儿子,称作:“世民”,取的就是“济世安民”之意。
自小李世民就受窦夫人的栽培,学习传统文化和美德。更是由于天赋,使得少年的李世民就堪称文武全才。隋炀帝大业九年(613 年),在他母亲去世前,高士廉看中李世民,把外甥女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许配给李世民为妻。
起兵反隋
615 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617 年,李世民鼓动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起兵反隋。
从此,李世民亲率人马南征北战,终于在公元618 年助其父李渊登基。创国为唐。
大唐初建之后,因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李世民带领众将先败薛仁皋,再平刘武周,又挫窦建德和降王世充。接着,率兵讨伐刘黑闼,打赢了最后一战,在七年内统一了全国。其勇气与谋略可见一斑。
玄武门之变
由于李世民的卓越战功,引起太子和齐王的妒嫉,而且连李渊身边的妃子因向李世民索贿不成也在李渊面前诋毁秦王李世民。在一次李世民应邀到东宫赴宴被下毒,侥幸逃的一命。太子和齐王合谋想害死李世民。而李世民顾念手足之情而一再忍让。而且此时太白金星于白天划过长空,时年正值武德九年六月一日据《旧唐书 天文志》的说法,金星白昼划过长空是预兆着会发生政权更迭。六月三日,金星再次于白天划过长空,太史令傅奕向李渊呈送密奏,称“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听后当即把太史令的密奏转给李世民,为的是,让他自杀以脱政变夺权的嫌疑和骂名。李世民当即回复一份密奏,控告李建成(太子)、李元吉(齐王)二人淫乱后宫,并欲冤杀他,奏章中有一句:“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李渊看后愕然,回复李世民说,他将于明日在宫中召见两兄弟和众大臣,一起来对质明白。
此时李世民所处的环境就是:如果不反手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掉,那他将被杀掉。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是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盖所存者大故也。”自此,李世民才决心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第二日早晨,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其中一个细节就是:李建成先向李世民射三箭均未中,李世民后来一箭将其射死。尉迟敬德杀了李元吉。
李渊得知,也只好认命。两个月后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
很多后世的史学家,觉得“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政变得来的皇位。觉得不是很光彩。
其实,咱们别的不说,如果李世民不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那死的就会是他。李建成如果要继承皇位,那这个心胸狭小的好色之徒,会给百姓给中华文明带来什么呢?说不定很快中华又会落到民不聊生的境地,而且当时政局不稳,东突厥在后面虎视眈眈。而李世民当时被害死了,也会背负“阴谋家”等一系列的恶名,不得翻身。也就是说,无论他当皇帝也好,被害死也好,都会有人不理解他,那我想他当时所采取的果断先发制人的决策还是对的。用现在的话来说算是“正当防卫”。
李世民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太史令招来问起上奏金星白日划空而过的事情。太史令正言说道:"我身为太史令,向皇上预报国家大事是我的职责,有情不报,反是我失职。既然秦王你已经取了天下,要杀要剐就随你便了。"李世民一向爱惜人才而心怀宽仁,这位太史令同魏征一样被继续留任。
平定四方
贞观二年(628 年),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自此唐朝统一全国。
贞观四年(630 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灭亡东突厥。在东突厥被灭亡之后,东突人有的北迁,有的投奔西域诸国,有的投降唐朝。面对这些前来投奔的人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
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数民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意思为“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敬若神明。
634 年唐太宗派李靖等讨伐吐谷浑,636 年,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之子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柏海,文成公主进蕃时把各种汉地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自此与吐蕃与唐朝开始了友好往来。在东北,644 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未果,唐高宗在 668 年乃联合新罗灭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648 年,唐太宗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史称安西四镇。
推行文治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除政治、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会、文教方面都有新的举措。在社会方面,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
为了平抑门第、为国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选《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无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以延揽人才。而且注重修史,对“玄武门之变”的事情,要求史官“秉直而书”与先前藏书的整理。
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征廷谏了 200 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在内廷有长孙皇后的苦谏,使得他少犯了许多过失。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众所周知,唐太宗是一位推崇佛法的皇帝,《西游记》中所发生的事情就发生在太宗主政时期。
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正月,唐太宗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说是服用丹药暴病),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 年 7 月 10 日)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 50 岁,在位 23 年,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647 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 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 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新唐书?北狄列传》: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元朝戈直在《贞观政要》集论中说:“……..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纵观唐太宗的一生,我们不仅能看出其有勇有谋的大将风采,更能看出他那种开阔的胸襟,儒、佛、道三家信仰包容发展的精神和那种打破民族狭隘观念同等相待的气度。有了这些,才开创了中华文化最恢宏最宽容、最大气的鼎盛时期;才有万国来朝的丰盈与地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