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生表白的话长一点,古人表白最浪漫的诗句对女孩表白的古代句子
两年零八个月,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或许不算长,但对于谭春华来说,他短暂的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光都在这两年零八个月。
“谭春华是我四舅,他是在1964年入的伍,当了两年零八个月的兵。”年近六旬的滕琪说道,他是谭春华烈士的外甥,舅舅当兵的时间全家人都牢牢记着,从上一辈的口中讲给下一代人。
谭春华于1947年出生,家中共兄弟姐妹6人,全靠父亲一个人工作养活这一家,“姥爷是山东青岛的铁路工人,当时家里条件一般,但是孩子都很上进。”
“他是班里的班长”
1964年,谭春华正在青岛第三十中学读书,“舅舅他在学校表现很好,是班里的班长,”好学积极的17岁男孩第一次遇到部队来学校征兵,心中燃起报效国家的愿望,他立刻举手报名。
网图
“当时家里不太愿意让他去,因为大舅已经去了部队,姥姥姥爷不想孩子都离自己太远,”滕琪回忆,尽管家中不太支持,但参军毕竟是光荣的事,谭家父母也就忍痛让儿子入伍,去磨练自己。
出发的日子到了,家人在当地武装部送别了谭春华,他穿着军装、背上行囊,坐上去远方的火车,开始了自己的军旅岁月。
坐了几天的火车,又倒了汽车,谭春华终于来到部队,成为一名铁道兵。“当兵这两年多,他给家里写过几封信,”由于时间久远,信已经遗失,但滕琪仍记得舅舅的信,“那时候部队信息是保密的,信封上只写了来自四川,部队具体地址是不知道的。”
谭春华在信中还说起自己的部队生活和日常工作,“他都讲一些好的方面,从不说苦喊累,不让父母担心。”同时还不忘问候家里,挂念着父母和兄弟姐妹们。
春去秋来,远在山东的家人始终盼着谭春华回家,父母看着他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毕业工作、成家立业,心想着等他从部队回家时,一定能找份好工作,再给他说门亲事,孩子就不用他们担心了。
迟到的两封电报
“那年部队上发了两封加急电报,当时是1967年,由于内乱导致信息不通,我们没有第一时间收到消息。”滕琪叹息说。
谭春华的父亲第一个拿到电报,得知了儿子牺牲,震惊与悲伤同时涌上心头,“那年我5岁,记得姥爷把全家人都召集回来,大家的样子都很悲痛,我当时年纪太小,小姨带着我出去了。”年幼的滕琪虽然不甚懂事,但他能感觉到全家人的痛苦,隐约知道四舅舅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
谭春华父亲工作的材料厂将他的一寸照帮忙放大,装裱起来作为遗像;学校为谭春华开了追悼会,他的同届同学们听说后,纷纷来悼念他,看着和儿子一起长大的同学们,谭家父母心中更是万分难过,自己的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在那之后,谭家多次写信到四川,但是每次都被打回来,“部队应该换了驻地或是变了番号,我们再也联系不上那边。”
随后的十多年里,谭家人从未放弃过寻找,他们想知道谭春华在哪里为国家捐躯,如今又安葬在何地。“1978年,我也16岁了,参加了工作,姥爷跟我说,让我带他去四川寻找,”滕琪说,但那时候谭春华父亲已经年过六旬,身体不如从前,想找也是有心无力。
“他的模样刻在我脑海里”
时间一直到2021年的7月,“那天我正在值班,打开头条蹦出来一条消息,我看到了‘谭春华’三个字,”这三个字对于滕琪来说再熟悉不过,那是姥爷和母亲讲过无数回的名字,是姥爷和姥姥临终前都无法放下的四儿子。
兴奋的滕琪打开信息,发现是头条寻人在帮助谭春华烈士寻找后人,他立刻联系了家里,“在那同时,有好多舅舅的老同学也看到了这个消息,纷纷打电话告诉我们。”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滕琪至今仍激动不已,原来不止自己家人没忘记舅舅,还有那么多人都记得这名为国捐躯的英雄!
谭春华照片
这张于1967年装裱的照片,一直挂在谭春华的父母家中,照片中的他青春洋溢又温和谦虚,身穿军装露出笑容,时光流逝让照片留下岁月痕迹,但这张年轻的脸庞从未损伤分毫。
“我现在就想去看看舅舅,他的照片我在姥姥家看了几十年,他的模样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滕琪感慨。
从前的谭家人,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在这张照片下摆上一双筷子,放上碟饺子。如今,知道谭春华长眠在四川攀枝花米易县,全家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动身前往那里,圆了这迟到54年的重逢。
缅怀先烈功绩,告慰先烈英灵,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头条寻人发起“寻找烈士后人”项目,与攀枝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共同为烈士寻找亲人。在以往的成功案例中,媒体接力寻找烈士后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头条寻人诚邀全国各地媒体一起参与到“寻找烈士后人媒体志愿服务团 ”中来。
如有烈士后人相关线索,欢迎联系头条寻人(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010-83434440、010-83434485 ),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核实和后续跟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