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男人的心最有效的句子,挽回男人的心让他心疼的短句挽回男人的心的话

admin

成都在历史上是古代蜀国的国都,今天是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在四川乃至全国的大城市中,成都的街名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特殊性。成都街名涉及的历史最为久远,它包罗的内容或者说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一、街道通名“街、里、坊、巷、胡同、路、道”的沿用与变化

成都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文化名城,如果从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张)仪与(张)若城成都”算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了,何况古蜀国时就有旧城在先。成都的第一个街名始见于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成都县本治赤里街”。可以说,成都的街名在古蜀国时期就出现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都的街名种类不断增多,街、里、坊、巷、胡同、路、道等称谓不断演化。

街”是成都街名中使用历史最长,出现频率最高,生命力最旺盛的一个通名。“东大街、西大街、总府街、小北街、大田坎街”,真是处处都是街。据任乃强(1894—1989)先生研究,“街”字不是中原古语,而是“出于羌、氐、蜀、焚等民族语言,表示为氏族酋长所驻的市易集中之处……后汉时,街衢通为一义,又才使用到指京城的市街”(《成都城池变迁考》)。因此,西汉以前的中原典籍中是找不 到“街”的。

秦并巴蜀,在成都筑太城,少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这以后成都便有了“笋里,锦里”。今有“树德里、仁寿里、三多里、建业里”。“”,古代为居民区单位,后演变为“里巷”,在街名中属于小街小巷。

成都用“坊”字名街,大约起于南北朝时期,最晚不迟于萧梁。萧梁时人李膺《益州记》云:“成都之坊百有二十,第四日碧鸡坊。”这是成都以“坊”为街名的最早记录。以后有“金马坊”、“碧鸡坊”,今天还有“一街坊、二街坊、三街坊、四街坊”。昔日的“金马”、“碧鸡”二坊现在合并为“金马街”了。而“街坊”二字连用,市民常将它作为“邻舍”(邻居)的代名词。

作为里中道路的“巷”,左思《蜀都赋》与常璩《华阳国志》都曾有所记述(“巷无居人”)。然而成都以“巷”名街,则是晋以后的事。唐代杜-光庭《道教灵验记》云:“范希越,成都人,初居煮胶巷。”今天成都以“巷”名街的很不少,如“石室巷、落酱园巷、大福建营巷、九思巷、鹦哥巷、锣锅巷、包家巷、红墙巷、桂花巷、龙须巷、年丰巷、科甲巷、梁家巷”等;有的名“巷”“胡同” 原是北方街道的通称。清康熙年间,成都增建满城为八旗官兵眷属居住,依照旗人的习惯,开始以“胡同”名街。《成都通览》所记“成都之内城街巷”以“胡同”命名的就有48条,如“都统胡同、永庆胡同、左司胡同、清顺胡同、清远胡同”。这些“胡同”命名的街道,在民国初年拆除满城时,又改作“街”或“巷”了。

从民国7年(1918年)起,成都开始以“路”名街;至今仍很盛行,如“人民路、春熙路、玉沙路、文武路、草堂路、通锦路、致民路、培根路”。

现在市区的主要干道除以“路”命名外,还有以“道”命名的“蜀都大道”和“新华大道”。

二、街名记载着成都的文化习俗

街道的命名或出于政府机关,或出于文人雅士,或来自民间。从成都街名的演变看,有许多是约定俗成的。这数以千计的街道名称,记载着成都由古蜀国的都城到今天走向国际大都市的漫长的历史,它反映了成都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民情风俗。

1、古蜀国“大石文化”的见证

如“支矶石街”,民国初年因街西有支矶石庙,故改此名。“支矶(机)石”一说为古蜀地大石遗迹,一说为陨石,一说乃古蜀国墓志。相传严君平谓其为织女支矶之石。清康熙间于街西头建关帝庙,人称支矶石庙,有褐色巨石(高2.12米,宽0.8米)立于庙内,即传说中之支矶石。“天涯石南街”街内有一块粗红砂石,古人疑为陨石,俗称天涯石,属古蜀“大石文化”遗物。

2、历代官府衙门的标志

如宋代以来,成都府衙署驻地的“正府街”;明代四川都指挥使司(又称总府)驻地的“总府街”;明代四川巡抚都察院,清四川总督府驻地的“督院街”;因街北有清代总理全省军务的提督衙门而得名的“提督街”;由清代四川学政使衙门,后改提学使司衙门,简称学道衙门而命名的“学道街”;位于乾隆年间所建布政使司署之后的“布后街”;或因临近将军衙门的“将军街”以及为官员们骑马往来,晋见督、都的官员马队必经之地的“走马街”等等。

3、历代官军活动的遗址

由历代军事活动留下的遗址,如以较(校)场坝、东较场、西较场、南较场、点将台命名的街道很不少。有相传为以诸葛亮练兵的较场得名的“较场坝街”,有相传为诸葛亮点将阅兵之地的“点将台街”(有高3米、长数丈、宽5米的土台)。还有相传为三国时西蜀驻兵养马之地的“槽营巷”,因装饲料的马槽得名。“锐钯街”唐代时系大慈寺范围,为兵器存放之地,当时僧兵练武用流星、镜钯(古兵器),民间讹为“攩扒街”。明代在各省设置“卫都指挥使”,衙署叫指挥使署,以募集、演练兵员,保卫省城,于是有“指挥街”。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地任藩王,凌驾于地方官之上。其子朱椿为蜀王,造有蜀王府。王府卫队分前、后、左、右、中五卫,原前卫队驻地即今“前卫街”。明末清初,四川几经动乱,各路大军云集成都,得办理军需后勤,于是辟有骡马市场,从而有了“骡马市街”。洪承畴进驻成都后,由他统领的来自南方福建的步兵驻扎的营盘被叫做“大福建营”、“小福建营”。清雍正六年(1728年),天津总兵盛瑛之子盛九功领西北宁夏骑兵入川,其眷属住地叫“宁夏街”(初名“盛家口”)。马道是清军练习骑射之地,东、南、北城门外各有马道两条,于是有“马道街”。清兵养马之地,初名仁德胡同,今为“东马棚街”。“仁寿里”、“汪家拐街”等都与军人居处有关。

4、历史文化名人的丰碑

因人名街的也不少。有据司马相如抚琴、文君当垆的佳话命名的“琴台路”、“抚琴台街”、“抚琴小区”;有相传为西汉星相学家严君平卜肆之处的“君平街”;有纪念汉蜀郡太守文翁的“文翁坊”(现为文庙前街);纪念蜀汉诸葛武侯的“武侯大街”;纪念明代杨慎的“状元街”;有纪念明代学者方孝孺的“方正街”(方以“辟异端”为己任,书室名“正学斋”。他应蜀王朱椿邀清来蓉讲学,人称“正学先生”);有纪念明代文学家宋濂的“宋公桥”和“宋公桥街”。

5、科举、教育的记录

一些街名记载了科举考试的兴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科举考试有关的,如“上升街”、“科甲巷”、“帘官公所街”。清代外县来省城应科举考试者下榻的客栈比较集中,店主祝愿他们中第,晋升而取名“上升街”、“科甲巷”。乡试时,从知县中挑选出一部分文理优胜者来省城任帘官,阅卷者称内帘官,管理考场事物者称外帘官。帘官公所即帘官寓所,门口垂帘,与外界隔绝,以杜弊端。“实业街、商业街、书院街、黉门街、国学巷、大学路、文化路”则多为官学、学堂及今天的高等学府较集中的地方。

6、宗教寺院的湮没

四川历来是佛教、道教活动频繁的地区,各地寺庙、道观很多。清末仅成都之寺庙就达368座。时至今日除了文殊院、昭觉寺、青羊宫等著名寺、观外,其他多已湮没。然而不少寺庙还留在成都的街名里,如守经街、蓥华寺街、新开寺街、五岳宫街、白云寺街、楞伽庵街、红庙子街、长发街、龙王庙街、牛王庙街、化成寺街、古佛寺街、石佛寺街、三元正街、小天竺街、庆云南街、大慈寺路等,这些寺庙早已名存实亡了。名符其实的仅有“文殊院街”、“青羊正街”、“永靖街,”等几条街道了。

7、工艺作坊、集市贸易的变迁

“锣锅巷、染房街、染靛街、浆洗街、油篓街、纱帽街、东打铜街、南打金街”记录了成都工艺作坊的变化,而“草市街、羊市街、东糠市街、米市坝街、海椒市街、肥猪市街、马镇街、牛市口、盐市口、盐道街、暑袜街、商业场街、坛罐窑巷”则留下了成都集市贸易发展的轨迹。

8、清初来蓉移民对祖籍的眷恋

清初“湖广填四川”,外籍移民落业锦里,各建会馆公所。随着时间流逝,客籍变成了主籍,会馆已移作他用,然而一些会馆公所却以街名流传下来了。

如以康熙二年(1663年)所建陕西会馆命名的“陕西街”,以河北、山东同籍公所命名的“燕鲁公所街”。“金玉街”亦与外籍会馆有关,乾隆年间街西有浙江会馆,街内还有江西会馆(又名仁寿宫)、广西会馆,曾有“三道会馆”之称。经数代,浙江会馆两厢挂满了浙籍“文魁”匾额,时人誉为“金玉满堂”。傅崇矩说:“国初(清初)乱平,各省客民相率入川,插占地土,故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清末成都尚有同籍会馆、公所34座。这些会馆和公所以及以会馆、公所命名的街名是成都人口来源的碑记,它时时会勾起移民后裔对祖宗原籍的怀念之情。

总之,成都街名所蕴蓄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以上仅是举其大略而矣。

三、成都街名的语言特色

有人说,对成都街道命名是有规律可寻的。常见的有:缘物(督院街、方池街)、据事(五世同堂街)、因人(岳府街)、表意(安顺桥街)、定位(小南街)、象形(斧头巷)等六种。其实这六种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例如“安顺桥街”,街以桥名,就街名而言,桥是建筑物,因此可以说是缘物命名;其实表意之“安顺”只是对“桥”而言。下面我们试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明成都街名所呈现的语言特色。

一是顾名思义。例如:黄瓦街、三桂街、东城根街、青石桥街、成都地下商业街、草市街 、打金街、过街楼街、东大街、北大街、红墙巷、桂花巷、宽巷子等,人们只要看到街名自然就联想起它的意义,使人一目了然。这类街名占大多数,诸如将军街、走马街、东马棚街、文殊院街也都属此类。

二是吉详如意。这是人们的心理需求而形成的,例如:和平街、康庄街、长顺街、正通顺街、平安桥街、向荣桥街、紫东楼街、同仁路、宾隆巷、香巷子。这类亦可称为顾名思义类,其差异在于:前者比较具体,后者则较为抽象。

三是比喻。例如,西玉龙街,相传明末御河北侧垃圾堆积如山,冬天积雪于上宛如玉龙,以玉龙为喻体加上方位,取名“西玉龙街”;一说,古玉溪流经此地,溪水澄清如玉且蜿蜒如龙,故名。又如龙须巷,清末总督衙门外面坝子逐渐形成巷道,与衙门相对,衙门似龙头,小巷似龙须。此外,“落虹桥街”、“古卧龙桥街”均为比喻,只是先喻其桥,后借桥而名街,可看作是比喻构成的借代。

四是借代。借代是名称的转移或改称,就是换个说法,所以又叫“换名”。这类街名特别多,借单位名称名街,借人名街,借物名街等均属此类。如“总府街、君平街、白家塘街、方池街、大田坎街”。这些街名往往借用跟它有历史关系的事物的名称来命名。一般来讲借体与本体都是清楚明白的,也有的借代因时间久远往往不为世人所知。如“红布正街”,明代名青楼街,为娼妓聚居处。相传娼家悬红布为帘,外出时以红布条扎于一绺头发之内,因故改为此名。又如“长发街”,清代为长发胡同,民初更今名。传说有一尼姑庵供奉能征兆庄稼好坏的长发尼人,其长发可以治病避邪。

五为简缩包括简称和缩语两小类。简称的如“文武路”,由武圣街(旧有关帝庙)、文圣街(旧有成都文庙)、文庙街东段相连而成,取名文武路;“双桂路”由双桥子、五桂桥相连而成。缩语如“三多里” (多福、多寿、多子孙)、“三官堂街”(道观,奉祀天、地、水府三元,又号三官)、“四圣祠北街”(供奉孔子门下曾参、颜回、子路、子由的祠庙)、“九如村”(见《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有祝寿延绵之意)。这类街名市人无法理解,多半只知其名,不知其义。有的简缩还产生了歧义,如“西安路”,一般人都以为取名于陕西的西安市,其实是确保“西门平安”之义。

六为谐音双关。这一类很不少,例如:“八宝街”(清末贫民区,习称笆笆巷)、“千祥街”(清代,街东侧为成都县监狱围墙,原名监墙街)、“落酱园巷”(初名骆状元巷)、“九思巷”(清真九寺)、“白丝街”(清真北寺)、“金河路”(本为襟河,穿城斜出状如衣襟,又名禁河)、“多子巷”(刀子巷)、“王化桥街”(王瓜桥),“伴仙街”(半边街)、“古雅坡路”(五家坡、乌鸦坡),“荔枝巷”(肋肢巷)、“张家巷”(原为渣滓坝,以脏著称)等。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爵版街”,俗呼“脚板街”。原来清代布政使司下属的照磨厅设在这儿,内有专制爵版的机构,而爵版是文武官员的官衔名片。民间不晓其义,讹为脚板。谐音双关是一种俗词源现象,极其诙谐有趣,在民间很有影响。

本文参考有关文献整理而成。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