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的话怎么说比较好,最感人的分手情话短句挽回分手最扎心的话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凄然在煤山上准备自尽殉国的明末崇祯帝,却又愤然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字字泣血的遗言。其中的一句,更叫后世心碎了几百年:朕误听文官言,致失天下。
对这句话,后人除了叹息,也不少狠踩:明明是你崇祯帝能力有限,瞎折腾弄没了大明,怎么还能怪“误听文官言”?诸如“不负责任”“瞎甩锅”之类的恶评也纷纷砸来,给崇祯帝这本就“无能”的历史形象,结结实实又抹几道黑。
不过,虽说崇祯皇帝的能力问题是事实,但要听过下面这几句,明末各类“朝堂精英”的“治国名言”,就不得不给崇祯“正名”下——这“朕误听文官言”,真是一句大实话。
1, 刘宗周:堂堂中国,止用小技御敌,岂不贻笑天下?
晚明战事吃紧,东北抗击后金八旗的战事,也早已是白热化。火器装备更新,更成了当务之急。引进西方火器,聘请汤若望等“洋专家”开发火器的活动,也一度热热闹闹。但左都御史刘宗周,一听这事儿就气炸了肺,愤然发出这声怒斥:堂堂中国,止用小技御敌,岂不贻笑天下?
刘宗周,为官清廉的左都御史,亦是学生遍天下的晚明理学大儒,他这一声怒喝,当然也博得清流满堂彩:就是嘛,打仗决定胜负的,是仁义道德,至于武器装备嘛,不过就是“小技”。何况请汤若望这样的洋鬼子,来主抓大明朝的“核心技术开发”?那更是严重的大逆不道。当然就是“岂不贻笑大方”——咱大明朝就算打得起仗,也丢不起这人。
参考几百年后,那些坚决反对洋务运动的晚清顽固派们,甚至那些把同文馆都说成“妖邪”的可笑论调,只能说,荒唐得仿佛孪生兄弟。
可纵是荒唐,凭着刘宗周那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番话也迅速带了节奏,引得各种反对声跟风。众议汹汹之下,崇祯帝也只能“误听”,刚取得些成果的火器改造,落得雷声大雨点小,好不容易研发出的先进装备?那只能窝在仓库里,根本无法批量生产,直到明王朝山河变色,全做了清军的战利品。
但刘宗周嫌“丢人”,关外的清军八旗却看得开,吃够明王朝火器大亏的清军,发展火器却是不惜血本,明朝停止火器升级?人家可是连挖人带砸钱玩命升,那些被崇祯帝闲置的火器技术,全在辽东开花结果,待到明朝亡国前夜时,清军已发展出了强大的火器部队,以明朝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哀叹说:“(清军)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曾经被明军火炮轰得叫苦连天的清军八旗,就这样在大明理学宗师刘宗周的“热心帮助”下,成功实现了对明军的火力反杀。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明边防,仅有的优势也彻底丧失,进入到绝望阶段。
当然,刘宗周肯定不是故意的,明朝灭亡后,他更以生命证明了对国家的忠诚。可这事儿,却正如《老残游记》里那句怒喝: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清流误国,就是这么可怕。
2, 钱士升:且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
崇祯年间,大明内忧外患,缺钱缺到急眼。崇祯七年四月,武生员李璡干脆想出狠招:国家困顿到这地步,也该那些富人们为国分忧了,既然没钱,那就得让他们“以私产输官助饷”,一切就为解决用钱问题。这“狠招”一露,大明满朝文武就炸了锅,内阁大学士钱士升更愤然站出来,发出一段“掷地有声”的“名言”:且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
在钱士升看来,这富人就是国家的财富啊,放在地方上,更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国家遇到难题,更要靠富人们来为国分忧,怎么能轻易侵犯富人们的权益呢?这高论一出,立刻感动大明官场上下,各位刚正言官纷纷跟风声援。哪怕钱士升被崇祯恶治,大家依然不屈不挠。终于叫这“富人出钱”的狠招,最终落得不了了之。
可钱士升这话,放在明朝真的正确?
在凄风苦雨的晚明年间,李璡与钱士升口中的“富人”们,那不是一般的有钱,连后来的清朝人,都常羡慕“前明多富家”。京城的各级高官,别看天天在崇祯面前装穷,可家家都是巨额财富。甚至明中期巨贪严嵩等人的家产,放在晚明官场上,竟都属于不入流等级。诸如无锡华家苏州钱家这样的江南富豪大族,每年的收入都有数百万两白银,直追大明国库岁入。
可这些钱怎么来的?一是晚明腐败成风,高官们灰色收入多如牛毛,所谓“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其大多数收入,都被这些“富人”敲金分肥,二是崇祯坑爹的税收方式,赋税主要针对中下层贫农征收,拥有特权的富人们,更趁机挖空心思甩锅,把税收分摊到穷人身上,接着浑水摸鱼,继续聚敛巨额财富!
明末的困局下,如果不能叫“富人”买单,那大明的积弊,无论怎么补救,都是饮鸩止渴。所以李璡的“狠招”,纵然未必可行,也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只可惜一起头,就被钱士升一番“名言”,活活打住。
然后,大明的国情,就在钱士升的这番高论下,进入到恶性循环的节奏:一边是穷疯的明王朝,不敢得罪富人,只对穷人拼命加税,加得北方沸反盈天,农民起义越演越烈。一边是北方一片战乱灾难,各地的“富人”们,却依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仿佛国家兴亡与己无关,直到在山河变色的战乱里,成了农民军与清军宰割的“肥羊”
高层的集体无情自私,换来了江山的无情覆灭。
3, 王铎:天朝雄兵数十万,疆域万里,彼不过一部耳,怎能损抑雷霆之积威,去实行纳币款和之轻举?
明末两线作战,北方要抗清,中原要剿李自成,十几年来左支右拙,一直是在苦苦支撑。但看似胜仗不断的清军那边,却苦于地小人少,一样也是撑得苦。于是两家一边玩命死掐,一边也是使者走动不断,一个珍贵的共识也渐渐接近:议和?
可这“议和”的风声刚透出来,平日懒懒散散的大明群臣们,竟是突然打了鸡血。各位大神摇身一变成热血青年,激情澎湃的奏疏一封封狠砸,主题也是清一色:就是死磕到底,也绝不和清军讲和。
其中尤其叫满朝文武集体“燃”的,就是礼部侍郎王铎的这番豪言:天朝雄兵数十万,疆域万里,彼不过一部耳,怎能损抑雷霆之积威,去实行纳币款和之轻举?——大明这么强大,却要和“小小”的清军讲和?这简直是丢祖宗的脸哪!
这一番豪言,字字句句铿锵,更可见其文采超群,句中那“雄兵数十万”“雷霆之积威”,字字热血满满,叫人激动之后,却也一声叹息:王铎侍郎,您没数吗?
此时的大明朝,正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所谓“雄兵数十万”,在北方被清军八旗摁着揍,在中原被农民军耍得团团转,哪里还有“雷霆之积威”。相反此时泥潭里的大明朝,最需要的就是安下边疆,腾出全力来解决中原农民军。这是唯一的救命机会。
可这仅有的救命机会,就在王铎这离事实十万八千里的豪言里,掀起了满朝“热血青年”的激烈呼声,终把明清的“议和”机会,一次次折腾到黄。大明,也就在两线作战的泥潭里继续苦苦挣扎,直到完全沉没。
后世很多“专家”说到这,都哀叹明末官员太“单纯”,但事实证明,这“热血”背后,全是精明算盘:上战场不是我去,说几句漂亮话没什么损失,跟着激动一把刷刷声望,官场好处就滚滚来。何乐而不为呢!国家前途命运?谁还管!
尤其这喊出豪言的王铎,更是生动写照:满腔热血的他,在南明时主动开城投降,颠颠当了清军南下的带路党。然后又厚着脸皮入仕,在他当年眼中“一部耳”的大清朝,当年多年俯首帖耳的乖,曾经的“热血”形象,早已没影。
亡国前夜,满朝文武,热血背后,却是如此“精明”。云集这般“精英”的王朝,怎能不亡?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崇祯实录》
明清五百年“最牛诗人”,为何却遗臭万年?
《水浒传》里的三位父母官,解释了何为“官逼民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