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老婆的心话,挽回老婆不离婚的信挽回老婆的心话,挽回老婆不离婚的信息

admin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千年前唐代于良史留下的这句禅诗用来形容千年之后的叶嘉莹先生再合适不过了。

10月16日,古典文学研究家、学者叶嘉莹先生的传记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陆艺术院线公映。

《掬水月在手》讲述了叶嘉莹先生历经战乱频仍、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的整个人生历程,将叶嘉莹先生的个人生命运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了先生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

这样一个小众的纪录片,在上映几天中仍然收获了不少人的认可和安利。

有人很认真地写了长评,认为这是最美的一部纪录片了,里面充满着中国式的美学和诗意。

有人感叹,能够在忙碌生活中静下来看这部影片,是对心灵的洗礼,叶先生本人便是“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的现世写照。

也有人是抱着“看看一个老人一生”的心态看完的,而看完之后,她打算给自己的奶奶也录个自传,因为,普通人的记忆也值得被保存。

还有的说,一生与诗词为伴,这才是最浪漫的浪漫。

…….

那么,为何有这一纪录片?一切都因为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导演陈传兴说,“抖音是这一代人的绝句。我期待你们用短视频、game来表达你们对诗词的感受。这是我非常微薄的一点信心。”

但是如果这代人只能欣赏抖音等快餐文化,而对于源远流长的诗歌不屑一顾,那无疑错过了绝美的一片风景。

而通过叶先生,今天的人们可以看到中国诗词的源头以及诗歌中流淌的生命。在众人之中,总会有人能够遇得这沧海遗音,新一代的诗词将从他们当中长出来。总要像叶先生讲的那样,要抱着希望。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导演说,他在叶先生身上看到了她传播古典诗词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促使他拿起摄像机,希望可以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他希望观众能够安安静静地去感受、去触碰叶先生的风范。她的一生充满苦难,所以当她讲出‘弱德之美’的时候,那是一个很具体的、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叶先生对她自己与诗词相伴一生的生命历程的回忆。

叶嘉莹先生说,她家先世原是蒙古裔的满洲人,本姓纳兰,祖居叶赫地。清王朝被推翻后,很多满人都改为汉姓,所以摘取祖籍之地名“叶赫”的首字,改姓为“叶”。

大约在先生三四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读方块字。在她启蒙时,临摹过不知何人所书写的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中所叙写的故事既极为感人,诗歌的声调又极为谐婉,因此她临摹了不久就已经熟读成诵,而由此也就引起了读诗的兴趣。

“父母虽严格教我识字,却并未将我送入小学去读书。因为我的父母有一种想法,他们都以为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书,而不必浪费时间去小学里学些什么“大狗叫小狗跳”之类浅薄无聊的语文。

因此为我及大弟嘉谋合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这位教师是我的姨母。姨母每天中午饭后来我家,教我和弟弟语文、算术和习字,当时我开蒙所读的是《论语》,弟弟读的是《三字经》。”

1941年,叶先生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而她的母亲因子宫生瘤在先生开学后不久就病逝了。其时故土沦丧,父亲跟随政府撤往南方音讯全无,她身为长姐,需要将母亲的棺椁安置,还要负责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先生说,“当时已是沦陷时期,生活艰苦,伯母亲自操劳家务。每当我要帮忙时,伯母总要我去专心读书。所以我虽遭丧母之痛,但在读书方面却并未受到什么影响,正如古人所说“愁苦之言易工”,在这一时期我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比如,在母亲离世后,先生写下《哭母诗》八首,此为其一——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在大二时,有一位顾随先生来担任“唐宋诗”的课程。顾先生不仅有极为深厚的旧诗词的修养,更兼之他对诗歌的感受有一种天生极为敏锐的禀赋,因之他的讲诗乃能一方面既有着融贯中西的襟怀和识见,另一方面却又能不受任何中西方的学说知识所局限,全以其诗人之锐感独运神行,一空依傍,直探诗歌之本质。顾先生对诗歌的讲授,使叶嘉莹先生眼界大开。

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先生开始了中学教师的生活,由于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遂使得听讲的学生们也同样产生了对国文课热爱的感情。于是陆续有友人邀她去兼课,最后在另请人批改作文的条件下,先生同时教了三个中学的五班国文课,一周共三十个小时之多。而由于师生们对国文课的共同热爱,使得她对如此沉重的工作量也居然丝毫未感到劳苦。

1948年的春天,叶先生离开了故乡北平,南下结婚,后即跟随丈夫去往台湾。而这一去,等待叶先生的却是一段极为艰苦的遭遇。

在台湾的这段艰难岁月中,先生见到茂密的凤凰木,便有感而填了一首《浣溪沙》——面对着异乡的夏初美景,想到的却是昨夜的明月下想起历历万事却无人能诉的乡思之苦。

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惊心节序逝如斯。

中岁心情忧患后,南台风物夏初时。昨宵明月动乡思。

此后叶先生为支撑家中生计前往北美任教,多年来她在文化不同的外国土地上,用异国语言来讲授中国古典诗歌,总不免会有一种失根的感觉。于是,1970年先生写下一首题名《鹏飞》的绝句:

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着地行。

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1978年,叶嘉莹先生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回国教学的申请,这主要出于一个书生想要报国的一份感情和理想,以及她个人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份热爱。

所以,1979年,当叶嘉莹先生第一次回国讲学时,她写下了一首绝句——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叶先生自己说,她的一生有三次较大的波折,这些苦难给了她伤痛,也给了她诗人独有的对人生更深刻的感触。

第一次打击便是1941年母亲的逝世,而第二次打击则是1949年丈夫的被捕入狱。叶先生说,数年后她的丈夫虽幸被释放,但性情发生变异。她自己则在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感情生活都饱受摧残之余,还要独力承担全家的生计。

1975年先生的两个女儿相继结婚,她正在庆幸自己终于走完了苦难的路程,以为一个半百以上的老人可以过几天轻松的日子时,1976年春天,叶嘉莹先生又遭受了更为沉重的第三次打击——才结婚不满三年的长女言言竟然与其夫婿宗永廷在一次外出旅游时,不幸发生了车祸,夫妻二人同时罹难。

女儿的骤然离世让先生痛苦不已,她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写下多首《哭女诗》——

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

回思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叶先生说,在这些接踵而来的苦难中,是平日熟诵和热爱的诗词,给了她莫大的精神安慰,支持她经受住了这些打击。

先生多年写诗的习惯让她经常梦中得句,其中有一句被先生与李商隐的诗句用在一起,写成绝句——

换朱成碧余芳尽,变海为田夙愿休。

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

叶先生虽然遭遇到种种的不幸,芳华都断送了,愿望理想也都没有达到,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总把春山扫眉黛”,仍然要坚持她的美好,虽然是寂寞的,虽然是悲哀、痛苦的。

先生说,诗歌的写作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不过抒发和缓解却也并不能使人真正从苦痛中超拔出来,叶先生的整个心情仍是悲苦而自哀的。而这种心态,一直到1979年先生回国执教以后,才逐渐有了改变。

叶嘉莹先生坎坷的人生际遇和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与理解交织在一起便有了先生所发现并阐发的“弱德之美”。

所谓“弱德之美”,即为君子贤人处在强大外势压力下采取了一种隐忍约束自我、幽曲婉转的姿态,但其仍然能够有所持守、有所完成,并且还能通过一定方式方法实现自己最初理想的一种品德。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因而成就的即为一种“弱德之美”。

这就是《掬水月在手》所要讲述的叶嘉莹先生一生的故事。

叶先生的一生是与古诗词相伴的一生,因此,要了解先生,除了她的生命历程,我们还需要从先生对古诗词的解读中来认识她。小北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叶嘉莹先生的各种著述,快来看看有你心怡的吗?

No.1 小词大雅

词,因为其篇幅短小,且常常被用来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那么,小词是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呢?来听听先生的评赏吧。

No.2 美玉生烟

他被誉为李白、杜甫之后别开生路、唯一能够自成一家的诗人;他的诗拥有华丽的语言、美好的意象,受到无数人的喜爱,然而千载之下,众说纷纭,像谜一样存在。他是谁?李商隐。在这本书中,叶嘉莹先生将李商隐坎坷的人生故事和她自己不同阶段的读诗感受结合起来,细细讲述了李商隐诗歌深微幽窈的心灵境界以及无处不在的悲哀。

No.3 唐宋词十七讲

多少人从来没有看完过被当做诗词入门必读的《唐诗三百首》呢?既然没能从三百首入门,那就不要错过这本书啦!在这本书中,叶先生以唐宋的重要词人温庭筠、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等十五家为代表,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有关词的历史演进,看这个就懂了。

No.4 几多心影

——叶嘉莹讲十家词

通过文字品读人心往往都是困难的,而本书就是叶嘉莹先生走进词人心灵的尝试。叶先生结合了词作名家们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从发挥作品的感发力量入手,讲述了他们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为我们展示了词中生动、细致的生命与内涵。

No.5 迦陵杂文集二辑

顾名思义,本书是选取了2006年以后至2020年叶嘉莹未结集的散文、信函、序言、铭文等文字,汇辑出版。这些杂文来源不一,其中大多数为从未发表的文章,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先生的生活、交游、为人与治学。所以,这是了解叶嘉莹先生人生历程和学术思想的进阶版读物,适合对叶先生有一定了解的人阅读噢。

No.6 词学新诠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而事实上,与诗学相比,中国词学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传统词话中虽不乏独到见解,但缺少理论逻辑与科学体系。在这本书中,叶嘉莹先生以她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西方理论学养为基础,以现代观念和理论为工具,对传统词学进行了科学的开发与归纳,建立了一个适合现代人理解的词学理论新框架。

No.7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纪录片的开头便是叶嘉莹先生吟诵杜甫秋兴八首的画面,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杜甫之于先生的重要性。而本书则是叶先生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在历经二十年的搜集考订之后,对于杜甫诗歌集大成之成就的详细说明和阐释。叶先生希望人们在仔细体会杜诗后,能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助益于新诗创作和学术研究。

No.8 迦陵论词丛稿

此书真实地记录了叶先生从事词学研究五十年来,由对个别词人词作的评赏到反思词学批评理论的不懈求索的坚实步伐。叶嘉莹先生认为衡量优秀词作应当以其感发之生命在本质方面的价值为主,而不应只着眼于其外表所叙写的情事。那么,让我们跟着叶先生的步伐去看看何为优秀词作吧。

No.9 迦陵杂文集

除了诗词,叶先生的人生还有什么故事呢?在这本书里我们也许可以有所了解——本书首次将叶嘉莹先生的散文、信函、序言、铭文、讲演提要等杂文汇集出版,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叶先生的为人与治学,深切感悟叶先生的学识与风范。

No.10 南宋名家词选讲

没机会到南开读书怎么办?看看这本书也一样的!本书是叶嘉莹老师于2002年冬在南开大学的一次系列讲演稿整理而成。先生在本书中讲述了南宋的几位重要词人及其作品。叶嘉莹先生既注意到所选几家对北宋词尤其是周邦彦所开创的"赋化之词"的继承发展,又注意到南宋不同阶段的作者因不同的时代背景而引发的不同感慨内容,快来看看吧。

No.11 清词丛论

说到词,我们一般会默认宋代之词,而宋词之外实有清词。这本书即是先生研究“清词”的专著,书中对首开词风转变的云间词派代表人物陈子龙、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词坛巨擘纳兰性德、常州词派领袖张惠言这四位巨子在清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价值,作了深入的探究,并借以展示了清代词苑的繁盛景象。

No.12 清代名家词选讲

胡适先生曾说清代是词的"鬼影"时代,清词已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了。叶嘉莹先生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认为,清初异族入主中原的"世变"为词体中兴提供了机遇,而清王朝也很快地衰落,种种国难接踵而来。但奇妙的是:有许多词人在经历了"世变"的灾难之后,竟然在无意之中找回了元明两代丢失已久的词的那种不同于诗的言外意蕴之美。如果你不信,那就来先生对这些词作的赏析吧。

No.13 唐宋词名家论稿

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论词著作中论说最具系统、探讨也最为深入的一本书,它分别论述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等共十六位名家的词作,既注重揭示各家词作的精微品质、在词史中的地位,又注重寻绎其间纵横交织的联系与演进,因而本书可视为一部唐宋词发展简史。

No.14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

在诗已开始失去辉煌的晚唐五代,词正在以朝气蓬勃之势兴起。诗词更迭之际,正是花间词登场之际。叶嘉莹先生带领我们在词之历史长河的上游徜徉观览,将这一时期的此娓娓道来,并向我们透露了花间词等这些为娱乐而作的歌词之所以能够超越自身的淫靡与浅俗而跻身于文学殿堂与诗分庭抗礼的秘密之所在。

No.15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判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是叶嘉莹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而此话正是出自王国维先生之口。我们都熟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可是五十一岁的他,为何在一个学者研究积累最深厚成就最辉煌的时刻选择自沉湖中呢?早期致力于西方哲学和文学研究的他又何以在治学后期转而做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的考证研究?或许,叶先生能告诉你答案。

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一个人的道路总有走完的一日,但作为中华文化之珍贵宝藏的诗词之道路,则正有待于继起者的不断开发和拓展。至于她自己,则只不过是在这条道路上,曾经辛勤劳动过的一个渺小的工作者而已,而以上就是她的一点留诸后来者的工作成果。

编辑:山鬼 黄泓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