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怎么发信息让老公看了都想流泪,让老公感动哭的话简短吵架后怎么发信息给老公

admin

文·段宏刚

近现代画坛,有一句著名的顺口溜: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说明这四位画家各有所长,在他们擅长的画种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写诗文,善作书画,同时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画师,常常被乡亲们邀请去画画。幼年徐悲鸿经常帮助父亲干一些研墨、调色之类的活,通过这样的锻炼,让徐悲鸿自小就对绘画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认识。

9岁那年,徐悲鸿正式跟随父亲学画,由于天资聪颖,没过几年他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帮手。

从13岁起,徐悲鸿跟着父亲走街串巷,以卖画为生,先后在无锡、南京、上海等城市漂泊过,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辛苦,但磨炼了徐悲鸿的心志,也增长了他的绘画技巧,为他以后正式踏入画坛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年后,徐悲鸿读到苏轼的七言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后,感慨颇多,就取诗中“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意境,给自己改名为“悲鸿”,象征自己的人生像鸿雁那样漂泊不定,不知道何去何从。

可以看出,青年徐悲鸿的心态相当悲观,他的悲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出身贫寒让他感到悲观。

二是此时的国家积贫积弱让他感到悲观。

三是此时的画坛陈陈相因,毫无创新意识,美术大环境让他感到悲观。

以王时敏为首的“清初四王”,崇尚“复古”,对宋元绘画十分推崇,他们因为得到了清朝历代皇帝的认可和赞赏,被捧为画坛的“正宗”,到20世纪初时,他们在画坛的影响力依然很大。

可以说,从清初到民国这300年以来,中国画一直固步自封,没有取得任何进步,这正是徐悲鸿担忧和悲观的所在。

传统中国画追求写意,笔在意先,当画家心中酝酿出感觉后,就大笔一挥,涂抹出一幅水墨氤氲的画。至于画得好不好,以当时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修养,是很难看懂的。

因此,当时的画坛和文坛一样,都在呼吁改良,要求艺术家要创作出大众能看得懂的、接地气的绘画作品。

在这样的契机下,“写实”成为当时画坛最实用、最有效的改良方式。

20世纪初,徐悲鸿、林风眠、林文铮、常玉、潘玉良等一批美术人才漂洋过海来到欧洲留学,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西方绘画,从西方绘画里找到改良中国画的方法。

此时的西方绘画,虽然经过“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洗礼,进入了现代绘画的轨道,开启了可以比肩“文艺复兴”的艺术盛世,并诞生了梵高、塞尚、高更、马蒂斯、蒙克、毕加索等大师,但是,徐悲鸿并没有去追随西方现代绘画,他选择了“古典写实主义”,拜在了写实大师达仰的门下。

留学期间,徐悲鸿认真地学习造型技巧、焦点透视、色彩构成,以及光影明暗关系的处理等一系列西方绘画的技巧,最终积累下丰富的创作经验,再加上他自小学习国画,精通书法,属于典型的学贯中西的人,这为他以后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良中国画提供了根本保证。

1927年秋,徐悲鸿完成9年之久的留学生涯返回祖国,即刻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最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尤其他画的马,造型严谨,形神兼备,将国画的韵味和西画的写实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马画的新高峰。

相比于绘画事业上的成功,在婚姻上,徐悲鸿算不上成功人士。只因为他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旧时代的羁绊和新时代的自由,在他的生命里无处不在。这样的矛盾伴随了他的一生。

跟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所有青年一样,不论是选择包办婚姻还是选择自由恋爱,都要经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16岁时,徐悲鸿在思想上虽然进化成新青年,满脑子里装的是干大事的想法,但是,他的父母亲不这么看。他的父亲认为,徐悲鸿老大不小了,应该娶一个温柔贤惠的小脚女人,给徐家传宗接代才是大事,其它事情相比于生儿育女都是小事。

徐悲鸿无法改变父母亲的想法,心里虽有不甘却只能顺从。

很快,那个素未谋面的娃娃亲女子,在徐家人的张罗下被娶回来,成为徐悲鸿的发妻。可悲的是,这名女子因为早逝,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名字,后人只能以“徐悲鸿发妻”来称呼她。

对徐悲鸿来说,这场婚姻就像一场劫难。

婚后第二年,两人有了孩子,是一名男孩。

家里添了男丁,本该是人生的大喜事,但徐悲鸿不这么看,在他的思想里,这场包办婚姻如同一个绳索,捆绑了他的自由和幸福,孩子的出生如同第二道绳索,他被死死地捆绑在牢笼里,生活充满了不幸和悲哀。

所以,为了表达对婚姻和孩子的不满情绪,徐悲鸿故意给孩子取了一个晦气的名字——劫生,寓意这个孩子是“遭劫而生”。

徐悲鸿的发妻目不识丁,在“三从四德”的封建秩序下,丈夫是她的天,丈夫给孩子起什么名字,她只能默认。

完成父母赋予的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年仅17岁的徐悲鸿丢下妻儿,以去上海卖画谋生为借口,头也不回地逃离了家庭给他的双重绳索。

起初,发妻经常托人写信寄往上海,给徐悲鸿告知家里的所有情况,还叮嘱徐悲鸿要保重身体,认真工作,不必操心家里的事,家里大小事情她完全能应付过来。

独自一人来到上海的徐悲鸿,不再受到家庭生活的羁绊,很快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渐渐地,他对发妻的回信越来越少,有时,他甚至把发妻寄来的信看都不看,就直接扔进垃圾桶。徐悲鸿似乎考虑清楚了,他要跟他们一刀两断,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劫生在幼年时期,几乎没有享受到父爱的滋味,直到4岁那一年,徐悲鸿偶然回家探亲,才看到劫生具有绘画的天赋。这个发现让徐悲鸿悔恨不已,他随即做出要给孩子好好补偿父爱的决定,顺便给儿子改名为“吉生”。

徐悲鸿由于立下了要改造国画的伟大志向,再加上他在上海期间属于“半工半读”,生活比较拮据,即使有把孩子接到身边教他画画的想法,却也没有能力去实现。

此后的日子,他只能趁着回家的机会,给孩子教导几天,然后又匆匆离去。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吉生在7岁时,不幸得了天花。

在那个年代,患上天花等同于患上了绝症。吉生跟病魔纠缠半个月后,还是离开了人世。此时的徐悲鸿在上海已经跟蒋碧薇产生了感情,正沉浸在自由恋爱的甜蜜里,儿子的夭折,他又怎么能知道?

只有徐悲鸿的发妻默默地承受了丧子之痛。因为丧子之痛带来的打击太大,导致发妻积郁在心,不久后也撒手人寰。

劫生,应劫而生,这个名字如同魔咒一样,让一个孩子把生命定格在7岁,这是命中注定?还是这个名字本身很晦气给他带来了灾难?只能由后人去评说了。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