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有你句子说说心情,感谢爱情的句子说说心情感谢有你的情话
著名小说作家张恨水写于1930年的小说《啼笑因缘》,里面写到了一对江湖卖艺的父女——关寿峰和凤喜,凤喜有个拿手的绝活,即是唱《黛玉悲秋》。
凤喜唱《黛玉悲秋》用的乐器是三弦和鼓板,其中有两句唱词:轻轻冷冷的潇湘院,一阵阵的西风吹动了绿纱窗。孤单单的林姑娘,她在窗下暗心想,有谁知道女儿家这时的心肠?
凤喜父女唱的《黛玉悲秋》属于大鼓词,这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非常有感染力,内容一般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的小说。
那么凤喜唱的这段《黛玉悲秋》来自哪里,作者又是谁呢?这就不得不说清朝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曲种——子弟书。
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种曲艺形式,其实现如今的很多大鼓书,多是由子弟书演变而来。所谓子弟书,顾名思义,是清朝时期戍守边关的八旗子弟,为了表达悲怨之情,所创的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形式,大约兴起于雍正、乾隆年间,故名。
提到子弟书,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韩小窗。
韩小窗是满族旗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父母早亡,一生穷困潦倒,多次进京赶考,皆未中,后来就常流连酒肆茶坊,以诗会友,结识了当时的一大批文人名士,并常集会结社,吟诗作对。
被科举之路阻断后,韩小窗对民间曲艺发展与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当时,他与友人喜晓峰、尚雅贞、李龙石、荣文达、松子笏诸名士结成荟兰诗社,并在每月的三、六、九日集会,写诗猜谜,且不断扩大诗社,吸收了很多民间艺人。
他们将集会所作的灯谜、对联、诗赋、子弟书等多种文艺形式发榜公布,接受大众品评,名声大噪,因此后来很多茶坊,江湖艺人纷纷请诗社成员撰写脚本和唱段,正是在这时,韩小窗创作了不少子弟书唱段。
他创作的子弟书,多以名著故事、历史演义为主,如《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其中尤以《露泪缘》《黛玉悲秋》《得钞傲妻》《长坂坡》等子弟书唱段为其代表作。
韩小窗虽然终身不仕,但其创作的子弟书有四五百种之多,作品涉猎广泛,算得上是一位多产作家。其创作的子弟书,言语精炼,朗朗上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因此流传甚广。在他一生活跃最频繁的沈阳,是妇孺皆知的人物。
我们知道,红楼梦全本问世,最早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韩小窗创作《黛玉悲秋》《露泪缘》等子弟书,大约在其晚年,即光绪十年(1884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之间,距全本红楼梦问世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一说雍正二年,即1724年),韩小窗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两人相差一个多世纪,但看韩小窗所作红楼梦子弟书,在钦佩其文采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对红楼梦精髓的深刻理解,如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也许他会成为另一个脂砚斋也说不定。
《露泪缘》如今以京韵大鼓的形式被保留下来,《黛玉悲秋》也有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等多种曲艺形式进行传承,这几种曲艺形式,都离不开鼓这种乐器,因子弟书有其独特的韵律,用鼓板说唱出来,最是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异常好听。
以《黛玉悲秋》为例,其开篇即是“大观万木起秋声,漏尽灯残梦不成。多病只缘含热意,惜花常是抱痴情。”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红楼梦里,带入到黛玉的潇湘馆,带入一种悲凉凄惨的气氛之中,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得不佩服韩小窗对于红楼梦原著精髓的提炼与把握。
再以《露泪缘》为例,全篇十三回,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作为时间轴,写尽了宝黛爱情悲剧,可以说,是一部精炼版的《红楼梦》,其琅琅上口的?优美韵律,层层递进的紧凑情节,令人根本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那感觉就像黛玉看完了《西厢记》: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遗憾的是,如今子弟书多演变为各种鼓书,如果我们能听到最原汁原味的子弟书说唱,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虽然韩小窗没能在科举之路上有所建树,但从后世来看,我们真要为他的科举不中叫一声好,如果没有他的不仕,没有他的喜好交游,与文人名士的诗酒酬唱,我们何以能看到如此脍炙人口的子弟书?就像如果曹雪芹没有经历家庭巨变,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我们何以能看到传世巨著红楼梦?
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康熙五十四年,曹公出生。道光十年,韩小窗出生。他去世的那一年,张恨水出生……经典永远在传承。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