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约会聊怎么不冷场,高情商的相亲聊天记录相亲约会第一次聊啥

admin

中国一般的观念里,提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随之浮现的就是占卜、迷信、神秘等等这些词。这个误解太深了,实际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只不过我们不懂而已。

我对《易经》开始感兴趣,是在2009年,当时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看到这个节目,就被内容吸引住了。后面追着看,反复看,一些似懂非懂的东西就在心里生了根。比如“太极”、“阴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从那时候起,开始关注研究《易经》,到现在有些年头了。不敢说懂,只是有些粗浅的认知想分享一下,要分享就不能乱说,需要整理,这个整理的过程对我来说很重要,这是重新学习的过程。

《易经》的成书比较久远,在流传中有不少内容遗失了,加上几千年前古人表达方式和现代的差异,导致这部经典对现代人来说, 并不好懂。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彻底了解华夏民族的根,有很多经典是绕不过去的,这些绕不过去的经典里《易经》排在第一位。

在正式开始之前,先得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易经》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学《易经》?关于第一个问题,儒道两家各有说法,儒家认为《易经》是“六经之首”,道家认为《易经》是“大道之源”,合起来叫做“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和老子,他们认为《易经》是儒学和道学的总源头,换句话说,《论语》和《老子》这两部经典都是《易经》思想的延伸。这个话并不夸张,其实不止儒家、道家,还有兵家、法家、纵横家等等,乃至诸子百家,都是从《易经》的思想里衍生出来的,《易经》是总源头。《易经》的易字,有三个含义,分别是:变易、简易、不易。道理是随时在变的,这叫变易;最复杂的东西,它的本质往往最简单,这叫简易;道理再怎么变,它都有一个不变的原则,这叫不易。《易经》是一个世间法则集,其中任何一条法则,都有:变易、简易、不易这三个特性。

为什么要学《易经》呢?《易经》共有六十四个卦,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种现象,我们学《易经》,就是要学这六十四种现象里的指导原则。比如说人生应该怎样奋斗,主要看乾卦就可以了,乾卦的精髓在自强不息。比方说,在工作中怎么配合领导,主要看坤卦里的智慧,坤卦的精髓在一个顺字,在厚德载物。再比如,碰到争议了怎么处理、接人待物有没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出错的应对原则?这些在《易经》里都有答案。掌握了六十四卦,就掌握了世间法的主要规则,对人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这就是学习易经的目的

《易经》的高度没有界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可是就这样一部智慧源泉,反而是现代被误解得最深的一部经典,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社会主流束之高阁,非常可惜。先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次在个聚会上和一群人闲聊,不太记得怎么聊起的,我提到《易经》,还没来得及说下一句,满桌人除个别外都哄堂大笑,眼神里满是不可思议和嘲弄。我很确认他们不是故意的,完全是下意识的反应。接着一个人说,你这个跟搞传销的很像,传销搞到后面就是用这些东西来洗脑了。由此可见一斑,可见大家对《易经》的误解有多深!

《论语》里有孔子的学生子路跟老师的一段问答,子路问孔子,假如卫国的国君请你去当官,你首先要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可见孔老夫子认为“正名”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那么,在我们正式开始讲《易经》之前,就得先消除这种误解,给《易经》正名。

一提起孔子,我们会马上想到《论语》,这也没错。这里我想说的是,《论语》只是记录孔子日常言论的一本书,是在孔子去世后由门下弟子编撰而成的,还不能代表孔子思想的最高成就。孔子晚年致力教育,序《周易》,修《诗》《书》《礼》《乐》,撰《春秋》。后人合称为《六经》。真正能代表孔子最高成就的,是编订《六经》,而六经又以《周易》为首。

《易经》是一部持续创作的经典,它光成书就历经了三代。也叫: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是说《易经》的产生、发展要归功于“三圣”,也就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世历三古”是指《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期。上古伏羲氏画八卦,中古文王演六十四卦,下古孔子序《易》,整个过程持续了几千年,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当然,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古文里的三是多的意思,这里边其实不止三圣,还有其他先贤的贡献,比如周公、比如孔子的弟子,这里先不谈。《易经》又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孔子做的是《传》,又叫《易传》。《易传》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传》上下篇、以及《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易传》又被称为“十翼”,形象的用“翼”来比喻孔子给《易经》插上了十只翅膀。

中国古代乃至到了现代仍然如此,人们追求的没有出过“三不朽”的范围,所谓“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在《左传》里有提到:“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而立言又以解经为主。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注解《易经》的著作最多,但随便数一下,都是些历朝历代鼎鼎大名的人,争着给《易经》“立言”。比如:焦延寿、京房、东方朔、郑玄、邵雍、王弼、周敦颐、程颐、朱熹、杨万里、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董仲舒、魏伯阳、诸葛亮、萧衍、刘基、李光地等等,数不胜数。这么多人,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易经》能够被这么多智者先贤青睐,难道还不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吗?

解经的很多,但这同时也给许多目的不纯的人提供了坑蒙拐骗的空间。因为真正懂的人少,特别是现代——学的人都不多,就更别提懂了。于是就有很多人借着《易经》的壳,编一套表面自圆其说、实则似是而非、神秘莫测的论调,伪装一下就出去混江湖了,这种人很多,多到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淹没了正解的声音,导致我们“谈易色变”,把《易经》和迷信、愚昧、顽固不化等对等起来。这个影响很坏。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易经》是很开放、很科学的,这点,在一起学习《易经》的过程中我们就能知道。而我们学习《易经》的目的,也只是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而已。

那么《易经》应该怎么样去学习呢?这里选几条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展开讲一下。

孔子五十岁才开始学易,爱不释手,把用熟牛皮穿起来的书翻烂多次,有个成语“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子学易的故事。

先来看孔子的第一条学习心得: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段出自《系辞传》第二章。“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文字很美。“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居有固定、不动的意思,也指平时,是说平时时常玩味卦象、卦辞,这里强调的是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哪天真发生事情了,“动则观其变”,就活学活用,应对变局,先冷静地“观”,然后“玩其占”,心中就有了定数,知道该怎么办。占卜是用来玩的,没有那么神秘,到后面一些我们会来谈,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很有名。是以,是说这样做就可以。“自天佑之”往往在解释的时候就出问题了,很多解读把它归到宿命说,并不是这样。这句话用佛家的“自性生万法”来做注解会比较合适,自己开发自己,使得自己的思想、行为、观念,等等都符合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自然天就会佑之与你,自然就吉无不利。总的来说,是恢复自身本来就有的天性,而不是说你烧香拜佛祈祷,天就会保佑你;那如果是这样,天岂不是在受贿吗?这个在《道德经》里也有讲,天对于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一切还是在于自身,一切靠自己,叫做“修己”。

再来看孔子的第二条学习心得: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这句话也是出自《系辞传》。是说,弄懂了彖辞的意思,就懂了一半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半是古人的谦辞,实际上弄懂彖辞,几乎就懂了卦的全部含义;但古人不会这么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总要留点空间以戒骄戒躁,这是古人表达方式的特征。传说彖是一种食铁兽,牙齿特别锋利,咬什么东西一咬就断。所以,彖就是断的意思,断案的断,判断的断。《彖传》是专门解释卦名、卦象、卦辞的,就是判定一个卦的主要含义。好,这相当于给了我们一个“捷径”的学习办法,等于是在说,了解卦义的密码就藏在《彖传》里。

最后来看一条荀子的学习心得:

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这句话出自《荀子·大略》篇。“善易者不占”,也叫“善易者不卜”。因为“其心同也”,他的思想已经深度跟《易经》融为一致了。《易经》六十四卦并不神秘,每个卦是一种现象;每个现象里又分为六个阶段,也就是六爻;当我们了解了六十四卦分别在讲什么现象,碰到这种现象的时候,自然就知道怎么应对了,当然不需要占卜。

学《诗经》、《礼记》也是一样。一个真正精通诗礼的人,应该是将诗礼内化成一种深厚的涵养,进可齐家治国平天下,退可涵养厚德独善其身,而不是停留在滔滔不绝的阶段。《道德经》里提到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是这个意思。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