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梦见老公出轨怎么回事,怀孕梦见出轨是男孩吗怀孕期间梦到老公出轨是女孩吗?
1.
今天二月二,如果没有这次的肺炎,大家都会在今天去理发。
因为正月不剃头,正月剃头死舅舅,妈妈不干。
春节前,常年固定给我理发的小高,说起话来慢悠悠的,腊月最后这几天,每天早晨八点多到晚上十一点都在工作,胳膊酸腿酸脖子疼,颈椎上贴着好几个膏药。
我说,要是每天都这样,生意多好呀。
小高说,我可不愿意。
人,太累了也不行。
因为相信正月理发死舅舅,娘亲舅大,怕挨妈骂,所以腊月就都挤在一起理发。
2.
对于正月理发死舅舅的唯一的文字上的记录,是在时编纂的的《掖县志》上,卷二《风俗》里面这样写:
“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
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所以这事的起源很明白:满清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
汉民心怀故国,于是在正月相约都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称为思旧。
县志这种东西,多数内容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但有时几个乡老聚到一起编故事也是有的。
不管怎样,把一个风俗和一场席卷全国的剃头运动结合到一起,也是有道理的。
3.
清军入关,面对诺大的,推出来一系列的治理的。
纪连海老师把清军入关后的,总结为十正确的和六大弊政,其中更大的弊政就是1644年颁布的剃发令,导致国内百姓群起反对,包括后来的。
这份文件叫《薙发诏书》,薙,念剃,和剃是一个意思,在《清史稿》里,没有剃发两个字,都是薙发。
诏书说:
“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头师傅走街串巷,“奉旨剃头”,剃头挑子上,有一头高高竖着根木棒,剃头时,挂上面镜子供顾客使用,游走时,就是悬挂“薙头诏书”的旗杆。
故此,理发匠也被人们称为待诏,他们真的曾经“奉旨剃头”。
4.
剃发一令,大拂人心,激起了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对。
闽县人赵卯,有三个儿子,老婆去世了多年,
这天,他买来酒肉,伺候父母吃好睡下,在庭院里徘徊许久,慨叹数四,叫儿子拿笔墨来备用,让儿子们睡下后,濡
浓墨大书于壁曰:男子赵卯,不肯剃头死。
掷笔,缢于中堂,时年三十有六。
这是老实人,了。
拿起刀枪反抗的更惨烈。
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5、
剃发这件事有多重要?
清兵在攻打江阴之前,刚刚投降清军的明末将领刘良佐给守城军民一份劝降书,足以说明当时剃头这件事的重要性:
传谕乡绅士庶人等知悉:
照得本府原为地方,况南北两直、川、陕、河南、山东等处地方俱已薙发,惟尔江阴一处故执违国令,何不顾身家性命!即令本府奉旨平伊江阴,大兵一、二日即到。尔等速薙发投顺,保全身家。本府访得该县程璧,素系好人,尔等百姓即便具保,本府题叙管尔县。如有武职,亦具保状,仍前题叙,照旧管事。本府不忍杀尔百姓,念尔等皆系清朝赤子,钱粮犹小,薙发为大。今秋成之时,尔等在乡者即便务农,在城者即便贸易。尔等及早投顺,本府断不动尔一丝一粒也。特谕。
意思是说,只要剃了发,其他的所有的事都好说。
守城军民回复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江阴义民答书》,说明了保护头发的重要意义:
江阴礼乐之邦,忠义素着;止以变革大故,随时从俗。方谓虽经易代,尚不改
衣冠文物之旧。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乡城老幼,誓死不从,坚持不二。
… …
典史阎应元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最后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
城破时,阎应元在东门敌楼,索笔题门: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义,留大明三百里。
记录这件事的《江阴城守记》有四个版本,其中有一个这样评论:
慕庐氏曰:随时从俗,已自认从清,所不肯者,薙发耳。
如果没有剃头这件事,很多普通百姓对清朝也认可了。
老百姓不想那么多,不管谁来,种地交钱就得了,真正关心大事的人能有多少呢?
6.
清军入关,怎么就想起让百姓剃发呢?
剃头这件事背后有一个丑恶灵——孙之獬。
看神剧,经常有打比打子还重要的情节。
仔细一想,真的更可恨,因为比子知道的事情更多,危害更大。
孙之獬,山东淄博人,崇祯初年被削职为民,清入关后,召他入京,授官礼部右侍郎。
当时因为天下未定,很多规章制度还没制定出来,
朝廷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各 一班。
孙之獬求宠心切,有心“标异而示亲”。一天,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 班时,他大大咧咧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
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属下的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汉臣见状,多有掩面窃笑者。
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
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恼羞成怒之下,向清世祖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说:“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之从汉旧,而非汉旧之从陛下,难言平定,难言臣服也。”
清世祖顺治还小,朝政的是多尔衮。
多尔衮批准孙之獬所奏,颁布《薙发诏书》。
新朝成立,很多老百姓无所谓,因为太阳还是每天升起,日子照样过下去。
但要让每个人在头上都作出标记,表示我已经投降,归顺了新朝,这就有些为难。
儒家传统文化教育下来的人,面子比天大。
所以,孙之獬被称为千古以来的之一大
朝廷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各 一班。
孙之獬求宠心切,有心“标异而示亲”。一天,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 班时,他大大咧咧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
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属下的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汉臣见状,多有掩面窃笑者。
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
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恼羞成怒之下,向清世祖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说:“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之从汉旧,而非汉旧之从陛下,难言平定,难言臣服也。”
清世祖顺治还小,朝政的是多尔衮。
多尔衮批准孙之獬所奏,颁布《薙发诏书》。
新朝成立,很多老百姓无所谓,因为太阳还是每天升起,日子照样过下去。
但要让每个人在头上都作出标记,表示我已经投降,归顺了新朝,这就有些为难。
儒家传统文化教育下来的人,面子比天大。
所以,孙之獬被称为千古以来的之一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