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试出老公出轨,怎么能套出老公出轨怎么套出老公出轨的话和证据

admin

最近碰到一个同事,问起他给小孩取名某某“熙”的由来,他说“熙”字水多,希望孩子温柔似水,便起了这个“熙”字。我听了不禁愕然:“熙”字的下面我们虽然称之为四点水,但它实际上它是“火”字的变形,哪来的“水”呢?熙字的篆书写作

,本义为“曝晒”“晒干”,后来又由“晒”(太阳照射)引申为“光明”“明亮”,再由“光明”引申为“兴盛”等义。本意温柔似“水”,却不想添了一把“火”,岂不是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吗?

这种由于对文字缺乏研究而导致的笑话,在生活中还并不少见。

就拿四点水来说,也不完全是“火”字的变形。记得曾经在合川钓鱼城看到一幅字,书家把鱼字下面的四点水写成了三点水。导游解读说,这是书家有意为之,因为四点水是“火”,三点水才是“水”,于是书家就改写成了三点水。本来从书法的角度讲,行书由四点简省写成三点是极正常的,但导游这样一解释,又成了一个不解文字由来的笑话:“鱼”字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都像一条有头、有尾,背部和腹部各有一鳍的鱼形,后来演化成楷书才变成了四点水,再后来才简化成一横。如果把这个鱼的底部说成是“火”字,那岂不是要变成烤鱼了?我们的祖先还不至于要把所有的鱼都变成烤鱼吧!

与鱼字四点水表示尾部相类似的,还有燕子的燕,甲骨文写作

,小篆写作

,就像一只张开翅膀的飞燕。绝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把下面四点水说成是“火”,让飞燕变成“烤燕”了!

还记得在小时候,听人说古人犯了一个经典的错误,把“重”字和“出”字写反了:“千里”为“重”,那是表示外“出”行千里;两座大山“出”重叠,才表示很“重”。后来将错就错,久而久之也就把表示外出千里的“重”字当作表示重量的“重”字,而把本表示很重的两座“山”当作表示外出的“出”字了。当时听了觉得还很有道理,好像真是那么回事,等后来长大查了文字的起源和演绎变迁的资料才知道,这种说法完全是望文生义,凭空想象,大错特错!出去的“出”,在甲骨文中根本就不是两座山,而是写作

,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上部是止(即“趾”),表示“脚”或“行动”;下部

表示一个坑,正表示古人从洞穴(坑)走出去之形,本义就是“走出”。而“重”字的金文是

,小篆

是由金文演变而来,整个就像一个人负囊站立的样子,表示“分量较大”的本义非常形象生动。这哪里是什么古人犯的经典错误写反了呢?倒是现实生活中不求甚解、凭空想象、信口开河者所犯经典错误的绝佳案例!

由出上面的“山”其实是代表脚“趾”的“止”,我还想到两个与“止”有关的字,其谬解在社会上也流传甚广。

一个是“武”字,把“止戈为武”解读为“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据说最早出自《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原文为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认为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这种观点本身是非常难得的民本思想、进步观念。但以此来说明“武”字的含义本身是“止息兵戈”就与文字的起源不符了。“武”字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上面的“戈”代指打仗的“武器”;与下面的“止”(即“趾”)合起来,就是拿起武器去打仗的意思。至于“打是为了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后面政治家、军事家的精辟观点,不能附会到老祖先造“武”字的原意上去。否则,既不符合先祖造字的原意,也埋没了后面政治家、军事家的见解。

另一个与“止”有关而被谬解的字是“企”。有不少搞企业管理讲座的人,为了强调人本管理,便说我们老祖宗造这个“企”字,就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企业是要靠人去干的事业,“企”无“人”则“止”。乍一听也觉得很有见解、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就有点认人啼笑皆非:事在人为,企业是要靠人去干的事业,哪样事业不是靠人去干的事业呢?“企”无“人”则“止”,但有“人”如果不按规律乱搞或者不讲团结相互拆台就不会“止”了吗?如此解释,不仅背离了老祖宗造“企”的原意,也不利于引领大家对“企业”精神的深刻理解。“企”字甲骨文写作

,小篆

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其本义就是人“踮起脚跟”的意思,非常形象。成语“企足而待”,就是踮起脚后跟等着的意思。《道德经》里讲“企者不立”,也是说老“踮起脚跟”是站立不了多久的。因为我们生活中希望拿到高一点的东西需要踮起脚跟伸出手去够,所以“企”字又引申为“盼望”之意。如果真要从造字的原意去理解“企业”的精神,倒不如解读为企业是需要踮起脚跟去追求的事业,是需要确定一个较高的目标,也就是企业愿景的;是需要人人拿出“行动”(表示脚趾的“止”的引申义)去做的事业,而不是坐而论道、坐享其成。这比空洞的强调无“人”则“止”,恐怕要贴切而深刻得多吧!

在开放的国际化的时代,我们很多人热衷于学英语、美语、日语、法语等,当然也非常必要。但个人以为在追捧“外语”的同时更应该多学习研究一下我们的“母语”,毕竟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根”和“魂”,是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基因,蕴涵有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也凝聚有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与文化情感。

当然,汉字学本身是一门极其精深复杂的学科,要研究透彻并非易事,对大多数人而言也无必要。但在基础教育中加强汉字溯源教育,在民众中普及一些汉字基本常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大腕及教师、导游和新媒体传播者等,更不可信口雌黄、随意解读,以免以讹传讹、谬种流传,贻笑大方倒也罢了,误导众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其罪过可就大了,不仅给汉语的理解和使用带来混乱,而且也有损于汉语的健康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岂能不慎思慎言乎?

囿于个人所学所思,所述所评也不一定正确,抛砖引玉,还请各位方家多多指教。

(作者单位: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往期链接:

七一观察|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和孩子关于祖国的一场讨论|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节约背后蕴涵的“三种素养”|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要想领导农民,先要成为“农民”|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小议“扣扣子、担担子、钉钉子”|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为“环保宣言”宣言|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贵在“知行合一”“纤恶必克”|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反对形式主义的关键不在形式本身,而在于形式所包裹的内容 |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奋斗的时代,找准“拼爹”的正确姿势|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领导直播带货“带”的是什么?|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端午节我们祈求什么?|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从宇航员死亡模拟训练看如何控制好情绪|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如何真正有效地密切联系群众?首先要从联系身边的群众做起……|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善意的谎言与恶毒的真话|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新生儿有什么用呢?|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 从两会召开看自信、定力与担当|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纪检干部不仅是“猫”和“啄木鸟”,更是“医生”和“护士”……|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做好审查调查安全工作的三个要点|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油水越多的地方越容易滑倒|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小议“提拔晚了”与“提拔早了”|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以“穿透”式研究破解“莫衷一是”的困惑|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从“塑料水瓶引发森林火灾”看系统观念|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我为什么要写作?|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借鉴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做好人生规划|余胜前专栏

七一观察|人才与千里马之辩|余胜前专栏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