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自己的男人还能挽回吗,背叛自己的男人还能原谅吗背叛自己的男人还能要吗
上学时,我们读过很多诗词、散文,但我还是最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因为在他的诗词中,不光有中国的光辉历史,更有中国人该具备的气质。
气质一词,出自宋张载的《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而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则称气质指的是人的心理素质、内在修养的外在行为总和,一般是指人的个性特点、风格气度。
由此可以看出,“气质”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结合。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部分人认为,想要提升自身气质,就必须要多读书。话虽如此,读什么样的书、读哪些人的书,还是非常有讲究的。
毛泽东的诗词至今无人能及,就和他加入在诗词中的气质息息相关,而这份气质,不仅影响和感染了几代中国人,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底色,指引着中国人勇于挑战、独立自信、不忘初心。
挑战的勇气,赋予了中国人英雄的气质
历史是人民共同创造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同样给英雄提供了很多机遇。毛泽东就是一位有英雄气质的人。站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关键时点上,面临着农业和工业的转折,毛泽东高瞻远瞩。
在他的引导下,中国通过与苏联的多次谈判,拿下了让中国完成初步工业化的“156项工程”;也是在他的引导下,中国人看到了更清晰的未来。
毛泽东酷爱创作诗词,在他的创作中,这种英雄气质,始终都是诗词的主旋律。舞象之年,他便能写下“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句子,来彰显少年“霸气”。
读罢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你不光会被他“笔落摇五岳,词成泣鬼神”的词魂所震撼;更会被他遣词造句中的“英雄之气”所折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发表于1945年11月,当时正值重庆谈判期间,随即“惊涛拍岸”,在重庆上下“卷起千堆雪”。蒋介石读到此诗后,顿感脊背发凉。
尽管他不想承认,却也不得不承认,《沁园春·雪》中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英雄气质,正是中国人所需要的重要气质。
1945年,中国人民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久,就又面临着阶级矛盾的升级。为了争取国内的和平,毛泽东凭借“弥天大勇”远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三大战役后,大家发现了他头上新生出的白发,感恩他在战役期间运筹帷幄的辛苦,没想到毛泽东却笑笑说:“打了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毛泽东本人的英雄气质,是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于世、人民自由平等的理想。是一种胆量、亦是一种责任。在他的眼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在他看来,“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这种英雄的气质,贯穿在诗词中,就成了《沁园春·雪》的模样。读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你也会被那份英雄气质所感染,和伟人一样,拥有勃勃的生机;读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亦会被那份英雄气质所触动,和伟人一样,拥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不似梁山好汉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银”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亦不似项羽般“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唯恐天下人不知。毛泽东的英雄气质,才是中国人该有的气质。
不似“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不前;也不似“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的无奈于命运。毛泽东诗词中的英雄气质,才是中国人必备的气质。
自信的气质,提高了人民的心理阈值
自信是一种积极意识的表达,所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要有自信。
我总觉得自信的人,后背有一双无形的翅膀,这双翅膀闪着亮光,带着他们去到任何一个他们想要抵达的地方。
与自信的人在一起,不管在怎样险象环生的背景下,你也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就是这样自信的人,他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这样一首有着自信气质的诗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1年7月,毛泽东以正式代表身份,参加了党的一大;1923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三大,并被选为中央局成员。却没能出席1925年的“中共四大”,也没有继续入选“中央委员会”。
根据《毛泽东年谱》的记载,毛泽东在1924年年底,因劳累过度,而回湘疗养了。但事实却是,因“组织农民运动”这件事,毛泽东与陈独秀产生了分歧,所以他才会“落寞”归湘。
毛泽东曾告诉斯诺:“在那个时候,陈独秀是中国党的彻头彻尾的独裁者,他甚至不同中央委员会商量就作出重大的决定......大致在这个时候,我开始不同意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政策。我们逐渐地分道扬镳了。”
而毛泽东研究者陈晋的一番话,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按当时一份文件里的说法,这次是‘回湘养疴’。其实,恐怕还有别的原因,诸如在国民党内的工作麻烦,和中共党内同陈独秀的关系等等。要不然,他不会在就要召开中共‘四大’的时候,离开了政治中心。”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感到压抑,毛泽东也是如此,但是他却没有被这种压抑打倒。回到湘江,他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终于,毛泽东豁然开朗,开始描绘“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勃勃生机;开始彰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顽强意志。
从《沁园春·长沙》中,我们丝毫没有读出一丁点的颓败与落寞,反而读到了毛泽东自信的气质。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坚定,亦是一种排除万难的刚强不屈。自信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无论是革命事业的种种困难,还是生活中的起起伏伏。
毛泽东的自信,不仅给了自己勇气,同样也提高了中国人的心理阈值,让中国人相信了未来的美好。
蒋介石最怕毛泽东写诗词,因为他知道“文化攻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为了打击毛泽东的诗词,蒋介石曾组织诗词社,鸦鸣蝉噪地“喷”过毛泽东的诗词,只可惜他们写诗不写魂,群魔乱舞一通后,依旧打击不了毛泽东诗词中那份坚定倔强的自信气质。
毛泽东诗词中的平民气质,是永恒不变的基调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出席张思德的追悼会时,对前来参加的干部说: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追悼会后,毛泽东还写了“为人民服务”5个字。
这五个字,不仅为中国定下了基调,也将他帮助弱势群体的平民气质,彰显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生于农村,平民气质一直是他的本色。幼年时,他因猪价上涨,而同情弱者,主动替父做主退还了订金;少年时,他利用寒暑假外出游学,主动与当地居民促膝畅聊。
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的习惯,即便是毛泽东成为了主席,他也不忘初心,一直保有着。这些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就是毛泽东在体察了民情、了解了实际后写下的。
毛泽东喜欢无拘无束,即便是成为了领导人,也不喜欢警卫重重,因为这样会让他觉得与人民群众产生距离感。1952年,毛泽东就曾身着“布鞋便装”、脸戴口罩,登黄鹤楼,欣赏过祖国的大好河山。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毛泽东看来,拥有与人民亲近、为人民解决困难的平民气质,才能让“服务”落地。
《七律二首·送瘟神》就写出了他关心血吸虫的防治工作,积极动员一切力量,帮助百姓摆脱血吸虫的迫切。
平民气质不光是毛泽东独特的气质,也是中国人该有的普遍性气质。不论是干部也好、平民也罢,不忘初心,相互帮衬、互相成就,才能使国家、民族走得长远。
毛泽东的气质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而在这些具有普遍性的气质加持下,中国革命才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如今,我们通过毛泽东的诗词,再一次将英雄气质、自信气质、平民气质,牢牢记在了心中,而也正是这些气质,给了中国人挑战的勇气、自强的底气,和不忘初心的元气;也正是这些诗词中的气质,决定了中国人的气质。
图丨为人民服务宣传画
读诗,读书,读故事;
见人,见事,见天下。
[email protecte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