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千万不能找穷的男朋友千万不能找穷的女朋友
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于读书,我们记得杨绛先生曾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图书馆。”我们记得邱勇校长所说:“我相信,在书香校园的环境中,我们的同学会通过读书‘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又有哪本书让你心动呢?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曾推出“读在清华 ? 我的书单”征集活动。10天时间里,收到百余读者投稿。他们推荐的书籍,哪些会加入你的书单呢?
推荐人:朱邦芬
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七堂极简物理课》
作者:卡洛?罗韦利
索书号:O4/z534
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真的存在吗?现实(Reality)的本质是什么?现象级科普畅销书《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以优雅易懂的方式带我们踏上这场探索现实之旅:从德谟克利特到爱因斯坦,从法拉第到引力波,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引力……通过介绍现实的概念是如何随时间变迁的,今天的物理学家又是如何理解宇宙的结构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比《七堂极简物理课》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第一堂课讲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个完全由爱因斯坦凭借个人想象力发展出来的最美的理论。第二堂课讲量子力学,涉及现代物理学中最令人困惑的一部分,尽管目前量子信息、量子物理的发展如火如荼,人们对此还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第三堂课探究宇宙,描述我们所在的宇宙的结构,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自小就感到神秘的最深邃的天空深处。第四堂课讲述基本粒子,涉及物质的微观构造。第五堂课探讨量子引力,试图综合20世纪物理学重大发现的一些尝试,但至今仍不甚了了。第六堂课讲概率、时间和黑洞的热。最后一课则回到人类自身,提出面对物理学为我们展示的这个奇异世界,人类应当如何反思自己的存在。
这本书帮助我们窥见科学的深刻与美丽,开阔自己的眼界。
推荐人:李蕉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
作者:周锡瑞
索书号:K265.07/z38
此书的作者,Professor Esherick, 周锡瑞,是当今美国学界的在汉学领域中极具声望的学者。作为一位左翼思想家,他一直在关注“革命”这个话题。而他最新的一本著作,就是2016年初出版的这本《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书中所讲的“重庆与延安” ,虽各有苦衷,但内部却颇多相似;而作者认为,国共两党殊途之起点,其实不是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也不是抗战胜利的1945年,而是着手内政改革的1943。
1943年,“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在今天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事实上,近几年来有关“陕甘宁的研究” 在美国学界开始重新升温,其实也并非偶然。阅读本书,希望能引发大家深入思考什么是“十字路口”,又该如何评判“1943”。
推荐人:刘知远
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
《人工智能简史》
作者:尼克
2016年的Google AlphaGo引爆了人工智能的新一波浪潮。这两年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书介绍人工智能历史,但大多仓促成书,错误层出。这本书的作者长期关注人工智能发展,而且本着非常严谨的态度撰写本书,可谓句句有依据,虽是“简史”,并不简单。该书刚面世就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和赞许。人工智能历史虽短,却正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我辈能亲身参与这场历史实乃幸事,强烈建议清华学子阅读该书,了解人工智能波澜壮阔的六十年发展史,鉴古知今,开创未来。
推荐人:崔之元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奇异宇宙与时间现实》
作者:罗伯托?M.昂格尔 /李?斯莫林
索书号:P159/1200/110
我认为本书的中文书名,译为《单一宇宙和时间的现实性》( “The Singular Universe and the Reality of Time”)更为准确。在书中,昂格尔和斯莫林认为,“时间现实性”意味着自然规律也是随时间变化的,更不必说人类历史的“规律”了,而这种变化并不服从“元规律”(meta-law)。因为如果“元规律”存在,它必定是“无时间”的,从而违背了“时间的无所不包的现实性”(the inclusive reality of time)。在这个意义上,昂格尔和斯莫林此书的精神和“易经”是暗合的。因为“易经”的核心观点是“真正不变的只有变化”,而昂格尔和斯莫林此书中的常用词是“变化也在变化中”(“change changes”)。他们甚至把时间定义为“变更的变更”( “time as transformation of transformation”)。
推荐人:米子健
物理系2017级本科生
《人间草木》
作者:汪曾祺
索书号:I267/z10340
简单是《人间草木》最大的特点,作者用朴实的语句将所见所闻写的极其生动,老先生的文字非常有意思,于平淡处显出先生的浪漫,一文一字如溪流般淌进读者心里,把人带入先生眼中的世界,这本书我早已读完,但是每次闲下心来,我都会拿出这本书,随便翻开一页,再听一遍先生讲的故事。最让我敬佩的,是先生即使经历过诸多磨难,却依然没有丧失掉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他比万千大众中的大多数活得都年轻,先生的文章,值得一读。
推荐人:龙新力
新闻学院2017级本科生
《斐多》
作者:柏拉图 译者:杨绛
索书号:B502.231/z43
《斐多》是记叙苏格拉底在饮鸩自尽前与弟子斐多(Phaedo)等人谈论智慧、死亡和灵魂等古希腊哲学重要命题的对话集,语言毫不艰涩,论证方法与逻辑与惯常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一定会带给第一次接触哲学的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西米(Simmias)与齐贝(Cebes)的反驳推涨了全篇的高潮。《斐多》主要论证了哲学家应当追求死亡与灵魂不死两个结论。认真跟着苏格拉底和门徒的思维链条,你能感受到苏格拉底的论证失而复得的紧张与惊叹。 读《斐多》,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思维的流通与自由的碰撞。除了对话本身,在全篇对话中,苏格拉底表现出的通达的生死观和对智慧与哲学的矢志追求具有感人的力量。他本可以逃亡,但却自愿静待审判。也正如序言所说,为信仰而选择死亡,苏格拉底这是头一遭。 杨绛先生的译本语言通畅,值得一读。
最后,加上一本清华大学邱勇校长赠送给每名17级新生的书——
《艺术的故事》
作者:E. H. 贡布里希,范景中译
索书号:B502.231/z43
“艺术让人在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接受美的教育。美育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希望你们通过读这本书懂得欣赏艺术之美,并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希望这些书,能陪伴大家,一起走进更精彩的生活!
编辑:炳雄
来源: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