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憋屈想哭的句子,心里憋屈想哭的句子图片心里憋屈想哭的短句子

admin

有关淮海战役最大的谣言,是我军攻打碾庄伤亡六万多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笑话,就是有人相信蒋军能逆天改命,也不知道是谁给他这么大的勇气。

这个笑话来自一个段子:有些人说杜聿明为解碾庄之围而提出的围魏救赵攻中野的计策,是可以改变战役结局的奇谋。

这个段子让无数果粉和键盘侠为之扼腕:要是听杜主任的,就……

杜聿明兵败被俘

其实只要了解淮海战役的基本过程,并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非但不是什么奇谋,反而是死得更快的臭棋。

客观地说,杜聿明在解放战争后期,被老蒋倚为“救火队长”,确实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能搞定小局面的人很多,玩得转高端局才是超级高手。像淮海战役这样形势复杂多变的大会战,才是检验一个优秀将领成色的真正舞台。

今天咱们就以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的综合表现,看看他作为一军统帅究竟水平如何

一、围魏救赵计策的提出

救火队长杜聿明于1948年11月11日凌晨空降徐州时,战役已经开始五天了,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等人还一脸懵逼。

这正是我军发起战役前精心部署的结果。为了隐蔽战役第一阶段歼黄百韬兵团的目的,军委战前指示华野、中野同时行动,多路攻击,迷惑敌人。

11月6日黄昏开始,华野主力分四路追击、拦截黄百韬兵团,并以3纵、广纵在鲁西南配合中野行动;中野除以一部牵制邱清泉兵团外,主力插向徐蚌之间,并以两个纵队迟滞黄维兵团东进;8日,何基沣、张克侠部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徐州北面门户洞开。

这一系列组合拳把刘峙打蒙了。于是,他就像电影《大决战》中说的那样:“古今征战,猪的战术一再为人们成功运用着,遇有攻击便把屁股偎依着墙壁,让你抓不着尾巴,终于把它无可奈何,弄不好尖牙利齿给你一口,咬住了就不放。”

黄百韬至死不解,为什么李弥不肯在曹八集掩护他撤退,而要急返徐州。其实,那正是出自刘总司令“猪的战术”。

杜聿明毕竟还是有水平的,他研究了战场形势后,判断我军作战意图是要歼灭黄百韬兵团而不是攻取徐州。于是,他提出了围魏救赵攻中野的方案:

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一周至十天,以十三兵团守备徐州;以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会合第十二兵团先击破二野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三野以解黄百韬之围。

理由:这一案蒋军可从现有态势迅速攻击,并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将近十个军,计:邱兵团三个半军,黄维兵团四个军,孙元良兵团两个军),以击破二野六个纵队。但此案能否实施,关键在于黄百韬是否可以坚守一定时期。

令果粉和键盘侠们扼腕的也正是这一点:杜主任都说了,只要黄百韬坚持七到十天就可以,实际上黄百韬坚持了12天。要是听杜主任的,就……

然而,这却是一步错漏百出的臭棋,并为之后的战局发展所验证。

二、杜聿明对双方兵力使用均产生了重大误判

选自《淮海战役始末》

从他特赦后撰写的《淮海战役始末》可以看出,围魏救赵之计的基础是华野主力围攻黄百韬,无力他顾。而实际打碾庄只使用了五个步兵纵队,除渤纵留守后方直到第二阶段参战,一纵攻打窑湾并于12日结束战斗做预备队外,粟裕手上还有二、七、十、十一、十二、鲁中南及中野十一纵共七个纵队,约15.3万人,且不计地方军区部队。

如果历史上的徐东阻击战不存在,善于转用兵力的粟裕将军,会让这15万大军当观众吗?

再看中野方面,虽然中野十一纵尚未归建,但加强了华野三纵和广纵,不计野司直属、军区部队等,仅主力纵队的兵力已达到15.8万人。

再看蒋军,黄维兵团15日才到达阜阳,由于是重装步兵而非真正的机械化部队,在河流纵横的淮上地区行进速度并不快,只要以少量兵力迟滞,该兵团三五天后到达蒙城、涡阳及宿县一带,并非易事。

淮海战役战场

也就是说,杜聿明实际上要在11月20日前,只能以邱清泉、孙元良共五个半军的兵力击破兵力稍占优势的中野,这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华野的七个纵队还在背后虎视眈眈呢。

他不但对我军兵力出现误判,而且对黄维兵团的行程也不甚了解。从蒋军在整个淮海战役的指挥关系上看,一点都不奇怪。

杜聿明直接指挥的只有徐州“剿总”的邱李孙三个兵团和部分直辖部队,蚌埠指挥所下辖的李刘兵团和66军及华中援军,以及黄维兵团,均受南京国防部指挥。也就是说,蒋军缺少统一的战场指挥,很难做到步调一致。

由此可见,我军在战役发起后成立总前委,协调两大野战军统一行动,是非常英明的举措。而这也正是汲取了豫东战役的经验教训。

三、战役的发展进程证明,围魏救赵之计会死得更快

杜聿明的计策最后还是被刘峙否决了。这倒不是因为刘峙比杜聿明更高明,而是他一贯唯老蒋命令是从,再就是前面说过的“猪的战术”。

正因如此,历史对围魏救赵之计做了验证。

从13日开始,邱李两个兵团打到22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也没有突破我军的徐东阻击线。到宿县一带绕上一大圈回来,就能突破了吗?

也有人说可以“兑子”啊,也就是说,放弃黄百韬兵团,全力击破中野。可谓键盘之下,什么事都是图森破。

我们可以拿围魏救赵与之后杜聿明逃离徐州做一个对比:

围魏救赵:杜聿明只有五个半军,黄维兵团尚远;我军中野、华野共13个纵队加广纵(相当于一个师),不计军区部队和野司直属,总兵力约31万人。

追击合围杜聿明于陈官庄:杜聿明三个兵团加徐州“剿总”直属部队近30万人;我军11个纵队加广纵、军区部队及野司直属,不到30万人。

结果如何,军迷朋友们都知道。当然,打仗不是比人头,还要看战略战术。

如果分析一下淮海战役,我军能以60万打败80万,歼敌55.5万,不是双方摆开架式正面硬杠,而是我军以高明的战略,牢牢把控战场主动权,将敌重兵集团于运动中一块块割裂、歼灭。

淮海战役被俘的蒋军官兵

从淮海战役中的表现,蒋军处处被动,战略战术更高明吗?

由以上对比,我们凭什么相信围魏救赵就可以击破中野?其结果应该恰恰相反,蒋军越分散,越利于我军分割围歼。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猪司令的听话与“猪的战术”,让杜聿明迎来了他在淮海战役中的高光时刻。

四、盘点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的亮点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潘塘遭遇战。

战役打响后,军委曾经有一个设想,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同时,歼灭援敌邱李兵团一部。这其实就是济南战役“攻城打援”计划的再现,既攻坚,又打援。

11月13日,军委指示,“让邱清泉向东深入徐图歼灭之”,之后又多次指示这一方针。

为贯彻军委指示,三纵、广纵归建,韦吉率二纵、十二纵、中野十一纵向邱清泉兵团后方迂回。

与此同时,增援碾庄的邱李兵团遭到了我军的顽强阻击,“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名气可是凭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于是,杜聿明也想到了迂回包抄的打法。

15日晚打响的潘塘遭遇战,就是在双方不谋而合的情况下发生的。所谓的“潘塘大捷”固然是胡扯,但能破坏主席和粟裕的计划,说明杜聿明在军事上确实很有两把刷子。

杜聿明的第二个亮点,就是他不但放弃了国防部的撤退计划,还利用该计划实施了战略欺骗。不过,让果粉们遗憾的是,他的招数没有骗过粟裕,最终还是全军覆灭于陈官庄。

我们从粟裕将军多年后的回忆可以看到,真正的名将不仅要善于对复杂形势做出正确的分析,更关键的是要善于临机决断。

“对于杜聿明突围的方向,分析有三个可能: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要迅速解决装载3个兵团的船只、码头是困难的。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但这一路河川纵横,要经过水网地区,不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距黄维兵团又近,可以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敌人极大可能走这一路。一旦杜聿明与黄维会合,战场形势将发生不利于我的大变化。所以这也是对我们威胁最大的一着。”

我们从后人的视角,也许感觉不出这一分析判断的精妙。但如果加上军委关于敌人要走两淮的军情通报,加上一旦决策失误不但贻误全局,而且违背军委指示等种种利害关系,而数十万大军等候决断,可见战役决心也不是那么好下的。

记得曾有奇文称战役指挥是副司令员或参谋长的职责,说出这话真不嫌丢人。

杜聿明最大的短板,就在于缺少临机决断的决心。

五、怎么看杜聿明的统帅力

杜聿明将军特赦后,撰写的长篇回忆文章如《淮海战役始末》、《辽沈战役概述》等,成为宝贵的文史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历史的态度,还是比较客观的。

例如,他回忆了在徐州突围的两次犹豫不决,丧失戎机的过程。

第一次是12月3日上午,他在向永城前进途中接到老蒋手令,要他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在军事会议上,邱清泉坚持按老头子的意思打,他听了。

第二次是12月6日,蒋军遭到我军顽强阻击,进展迟缓,在孙元良的提议下,杜聿明和三个兵团司令再次商议突围。

当时我军在陈官庄地区的兵力并无多少优势,但军事会议没有周密部署,而是决定分头突围,最后演变为邱李兵团变卦不动,孙元良兵团自由行。最后除孙元良等少数人逃脱外,一个兵团两个军仅剩一万多残兵。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说:“这个兵团就是在我的张惶失措之下糊里糊涂完蛋的。”做为一军主帅,关键时刻缺位,真的很要命。

其实从履历看,他是国民党军第一个装甲团的团长,也是抗战时期组建的唯一机械化军新五军军长。论及现代战争军事素养,他在国共双方将领中都是比较突出的。

杜聿明还有一个特点是听话。除了淮海战役的表现,例如在远征军失利后,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像孙立人一样去印度,他却忠实执行老蒋的命令翻越野人山。全军九死一生,自己也落了一身病,还是在功德林治好的

出身黄埔,听话,有一定军事才干,这是他成为老蒋的救火队长的主要原因。

也正因为太听话,让他救火失败。

粟裕在总结淮海战役时说,“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的确如此。

六、结束语

我们最后再做一个对比。

南昌起义时的连长和警卫班长,日后成长为我军煜煜生辉的两颗明星。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人民必胜这一根本原因,得益于我党我军为他们提供的体系平台。

在这个体系内,既保障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又为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空间。这个制度的名字叫民主集中制。

在新军阀的派系中,忠诚于带头大哥永远是第一位的,军队永远不能脱离大哥的掌控。他不需要,也不允许指挥官违反自己的意志行事。

这是杜聿明们个人的悲哀,也是人民之幸。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