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经营婚姻的方法有什么,如何经营婚姻真的是一门学问如何经营婚姻?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留洋爱国分子纷纷回国支援建设。
在组织协作下,钱学森、邓稼先等人隐秘地开展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
研究成功后则纷纷解密,并被授予“两弹元勋”称号。
而一位同样隐姓埋名的女科学家却由始至终都生活在鲜为人知的阴影中。
她这一隐可就几乎完全被遗忘在历史长河里。
王承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百废俱兴的重要发展阶段。
物理学出身的王承书原本在美国留学深造。
建国后,她却也抵挡不住油然而生的祖国荣辱感。
于是跨越政府的阻拦,克服资源的落差,回国投身于科研建设。
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引爆,其中就夹杂着她的努力与牺牲。
父亲早年是进士出身,曾被政府送往日本留学。
回国后担任警官高等学校教授和警政司司长。
其祖上4代人中就出了两位进士、两位博士。
在浓厚的知识分子家庭氛围中成长的王家二女,从小也在熏陶中展露出非凡的学习天赋。
王承书曾居住在扬州何园
她在北京就接受完基础教育后,毫无意外地保送进燕京大学*物理系。
并且成为连续三年唯一一位取得成绩第一名的女毕业生。
她期间还获得了斐托斐金钥匙奖。
这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术团体之一,用以奖励杰出的学术研究者。
*注:燕京大学是20世纪初在北京开办的一所私立教会大学,后来被拆分并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多个院校,其原址即为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
曾经的燕京大学校园
此后,王承书继续在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并于1936年取得硕士学位。
她与她的导师,也是燕大教授张文裕坠入爱河。
他们无论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中都具有十足的默契。
毕业后,两人很快便喜结连理。
本以为学习生涯就此止步,从此就该安于家庭、安于平凡。
但是,婚后的平淡生活未曾浇灭她的学术热情。
对物理学科的热爱与思考让她对自身学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41年,王承书成功申请美国巴尔博基金会的奖学金。
她随即与丈夫、孩子一同前往美国,进入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
当时的密歇根大学从未接收过已婚妇女。
而王承书优异的学术水平与求学精神却深深打动了乌伦贝克教授。
这位当时的国际物理学权威教授破例录取了王承书作为自己的学生。
乔治·乌伦贝克教授
四年的留学生涯让王承书对先进的现代物理学有了深层次的学习和前瞻性思考。
虽然她在1945年就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
但是导师实验室浓厚的学术氛围却仍吸引着她留下继续开展研究。
她与乌伦贝克教授合作发表了许多篇关于稀薄气体动力学的重要论文。
1951年,一个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方程——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WCU)横空出世。
这个方程是修正后的玻尔兹曼方程。
它对多原子分子气体动力学有了针对性更强的准确计算。
至今在高空物理学和气体动力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另外,王承书的研究解决了气体动力学领域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性疑团。
她从数学算法出发,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正是麦克斯韦气体线性化的玻尔兹曼积分算符的本征函数。
这一成果提供了简化求解方程时的新思路。
王承书就是这样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科研道路上的难题。
而科学的发展,也正是由无数科研工作者逐渐拨开迷雾见真理的过程。
当时正值王承书的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的阶段。
她的卓越贡献在物理学领域经历多番震撼。
她也因此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导师乌伦贝克教授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提名。
当时外界预测,照这样研究下去,诺贝尔奖牌落到王承书手上也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看似前途无限光明的王承书,心中却已埋下了放弃一切回国发展的打算。
新中国成立之后,远在太平洋隔岸的王承书一家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骨子里流淌的中国人血液仿佛在召唤着她回归祖国的怀抱。
然而,在国际形势严峻的时刻,像王承书这样的高水平科研人员可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美国对于他们一家的回国施加了许多阻拦。
不仅派人监视王承书的行踪,对她采购的科研材料无理没收。
还屡次对她进行非法传讯。
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她将一身的科研本领带回中国。
她采购了大量半导体硅材料被没收
但重重阻碍也没能打消王承书的决心。
她将行李和资料打包成三百多个包裹分批寄回北京。
1956年,一家人终于搭乘轮船绕经香港回国了。
当时国家极度稀缺科研人才,因此科研人员们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开展研发。
王承书回国后立即结合当时国情开展研究工作。
她加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同时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在天安门城楼观礼
建国初期,领土安全问题是首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因此战略武器的研制也就成了秘而不宣的重要任务。
而当时我国几乎没有专门研究这方面的科研人士。
只能依靠苏联提供技术支援。
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当然希望拥有自主掌握的技术。
于是王承书便担起重任,支援国家原子能事业。
她舍弃原本熟悉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领域。
转身投入到热核聚变理论的研究中去。
或许是艰苦的环境锻炼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坚韧魄力。
也可能是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催生了满腔的钻研热情。
王承书去苏联进修期间,用七天七夜的时间翻译了一本美国受控热核聚变的书。
她回国后接着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
苏联研制的核导弹
她因此研究清楚了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并参与建设了我国最初的三个等离子体实验装置。
王承书在完全陌生的领域重新建造起自己理解的一套理论。
多年来的学习不仅增强她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起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代都应该是教育的核心本质。
我国目前在建的热核聚变反应堆
原子弹的爆发需要引发链式反应。
也就是一个原子裂变释放中子,进而再产生其他原子核裂变的延续反应过程。
目前能达到条件的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铀-235和钚-239。
因此两者都是可以作为原子弹和核反应堆核心材料的核装药。
链式反应示意图
相对来说,钚-239的获取更容易,一些实力不强的国家通常先从研制钚弹入手。
而铀弹的燃料需要浓缩到90%以上纯度的铀-235。
其浓缩制造过程难以侦测,所以使得铀弹研发国家的核计划威胁更大。
我国当时丝毫没有畏难心理,一心打算攻克浓缩铀的难关。
高纯度铀-235
1961年,钱三强询问王承书是否愿意再次转行研究铀同位素的分离提纯。
同时还得付出抹去现实中的存在感,隐姓埋名开展科研的代价。
而截止日期是未知的。
在王承书眼里,科研与荣誉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
她只在乎得出切实的研发成果,而弃功名利禄于脑后。
于是她当时斩钉截铁地说出来“我愿意”三个字。
当时一起从事研发的战友们
从此,王承书彻底从物理学术圈里消失了。
她离别了家庭,前往位于大西北的气体扩散厂——504厂。
一去就是二十年的光阴瞬息而过。
王承书在504厂留影
作为研究团队中唯一一名女科学家,也同样奋战在研发前线。
整个团队就在隐秘地进行着科研与时间的竞赛。
王承书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气体扩散法是浓缩铀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相对技术难度较低,使用也较为成熟。
但是需要庞大的设备和巨大的耗能。
为了提取足够制造一枚核武器的高浓缩铀,往往就需要机器工作一年的时间。
1964年的504厂旧址
1964年1月,团队成功制得了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
这相当于原子弹研制最关键的难点已经攻克,实验成功了一大半。
喜讯传到中央领导人耳中,获得了“已阅,很好”的高度赞扬。
1980年,王承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当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原子弹在神州大地上轰然引爆。
这一爆,炸响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上的强者地位。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国家。
而背后的一众功臣也终于迎来亲手创造的成果展示。
此时,美国等国家才知道原来我国研制的不是钚弹,而是难度更大的铀弹。
在两弹一星成功研制之后,这一批曾经隐姓埋名的幕后功臣也纷纷被揭开面纱。
《邓稼先》、《钱学森》等自传型影片揭示了他们在研制过程中的历史性贡献。
而王承书的故事也被写入了小学课本。
他们的经历未必能在当代人心中产生共鸣,但也许能激起崇敬与敬佩。
从左往右依次为: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虽然王承书的名字虽没能留存在许多人心里。
但她在我国理论物理事业上的伟大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
科学研究便是如此。
一项伟大的研发背后默默付出过汗水与牺牲的,也许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
而后人所了解的,往往也只是冰山一角。
*参考资料
这位女科学家为了中国的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观察者网.
女科学家王承书和铀-235.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
Uranium-235.Wikipedia.
越美越有毒?铀矿石的辐射很厉害吗. 科普中国.
曾铁. 铀和铀浓缩及其方法综述[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3(1):6-1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