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夫妻的婚姻,婚姻的三大问题是什么中年夫妻的婚姻,婚姻的三大问题是什么呢
朱何宗祠的碑注明了朱何不分家的由来。
在十堰,许多宗祠都是以一个姓氏命名的,比如“甘宗祠”。然而,在红卫何家沟,有一个“朱何宗祠”,以两个姓氏命名,像这样的宗祠很少见。这个宗祠也反映出了一个习俗:朱何不分家。
当地的朱何两姓同宗一族,共奉一祠,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600年前何氏从山西大槐树迁到十堰
在十堰城区,说起何家沟,人们都会想起红卫的何家沟、五堰山西路的何家沟。其实,在城区,叫何家沟的地方还有几个,此外,还有一个地方叫做何家庄。顾名思义,这些地名的来源均与当地的何姓有关。而对这些何姓追根溯源,又能发现,这些地方的何姓都来自于红卫的何家沟。
那么,红卫何家沟的何姓来自哪里?在红卫街办辖区的何家沟大尖山下,耸立着一座朱何宗祠。宗祠里的一块碑给出了答案:“先讳始祖德寿公,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11月迁居十堰。躬耕田野,开疆拓土,复兴农桑,书写春秋,迄今凡五百九十余载,传十八世,繁衍生息,蔚成巨族,子孙遍及十堰的周家沟、红庙河畔、牛头山麓、堵河流域、桃枧二沟、鸡鸣山下、十堰老街、二堰、三堰、五堰等地。”
69岁的红卫何家沟居民、十堰朱何氏家谱编纂委员会主任何明斋介绍,他们这一脉的何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十堰后,居住在红卫的一条山沟。这条沟后来就叫做何家沟。之后,何氏开枝散叶,人口越来越多。“在七世祖之前,何氏都是居住在何家沟里。从八世祖开始,因为人多了,一些何氏就从何家沟搬出去,到了五堰、十堰老街等地居住,又形成了新的何家沟。”何明斋说。
何明斋说,这座朱何宗祠是2009年竣工的。经过考证,何氏从山西迁到十堰超过600年。何氏族人在十堰艰苦创业,根系发展壮大,如今已经传到了十九世。
七世祖商定“朱何不分家”
朱何不分家,是怎么来的呢?
宗祠的碑上记载得很详细:据考证,朱氏族人朱文秀娶妻彭氏生育三子:朱承先、朱承祖、朱承宗。后来,朱文秀身故,彭氏改嫁何氏四世祖何登富,生育三子:何承纪、何承章、何承庚。朱何氏六子同母异父,同宗血缘关系为朱何一家。七世祖共商,为了血亲一族,达到日后不能乱宗,朱何同宗同祖,家谱共序,共奉一祠。
也就是说,从七世祖开始,就商定了朱何不分家,使用相同的字辈。“从字辈上看,一世祖从山西大槐树迁到十堰时,带入‘德应仲登承,瑞復泗元士’10个字辈,后来,朱何氏七世祖又共同议定了‘喜遇光明选,同心会本祯。从兹须久发,万载永联绅’20个字辈。”何明斋说。
为了宗族传承有序,2010年,经宗谱编委会共同议定,又定下了“传国诗书美,文学耀华彰。富兆任全有,培育科知廷。泰厚泓恩顺,荣家梓浩必。俊仁世庆升,昌运宗晓京”40个字辈。
从定下朱何不分家算起,这个习俗在当地的朱姓和何姓流传了数百年。“如今,十堰地区朱姓和何姓同宗同枝的已经有将近5000人了,分布在十堰的各个地方。”何明斋说,两个姓氏的族人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朱姓和何姓都还是同吃一个清明会。2007年至2008年,我们修建朱何宗祠时,大家争先捐款捐物,筹资过百万,捐物折款近50万元。”
朱何氏还定下家训,包括爱中华、敦孝悌、睦宗族、谨交友、务勤奋、崇节俭、尚学业、重家教、守法律、正德行10条。“我们把爱中华放在最前面,朱何后人都不能忘记根本,要爱国济世。”(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 记者 罗毅 杨天娇 编发:幻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