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别问以后男人别许将来以后别问我
2020年7月的一天,在某网络拍卖交易平台上,山西海鑫集团总计22.19亿元的应收账款拍卖正在进行。然而,24小时过去后,尽管起拍价降到了6600万元,但仍没有任何人出价,这场备受关注的拍卖也就此落寞收场。
事实上,这已经是第二次流拍了,相较于第一次竞拍时的1.4亿元,这次的起拍价直接再打了对折有余,但还是无人问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山西海鑫集团——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营钢铁大王”,如今面临的落魄境地。
而作为昔日海鑫的掌门人,李兆会见证了家族企业从兴盛到衰亡的历程。如今的他,已经从公众视线中彻底消失,他的身份也不再是身家百亿的山西首富,而是被限制出境的“失信被执行人”。
从父亲手中接掌庞大的产业后,留洋归来的李兆会一度让海鑫集团的业绩蒸蒸日上,他还在资本市场上闪转腾挪,更迎娶了女明星车晓,堪称人生赢家。
然而,仅几年过后,他就从风光无限的顶峰急速跌落,成了负债累累的“老赖”。在这过程中,海鑫集团破产重整,明星老婆离他而去,上千债主围追堵截……
人们不禁想问,李兆会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有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
临危受命的“少帅”
2003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春节的脚步即将临近。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海鑫钢铁集团的办公大楼内,一声沉闷的枪响打破了寒冬清晨的宁静。
闻讯赶来的职工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们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海仓头部中弹,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已经伤重不治,而凶手却不知所踪。
时年48岁的李海仓,不仅是海鑫集团的掌门人,还身兼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位列2002年胡润百富榜第27位。当时的海鑫集团,在他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已经发展成为山西省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资产规模超40亿元,旗下员工近万人,撑起了当地经济的半壁江山。
李海仓旧照
这一起枪杀案震惊了全国,随后披露的新闻显示,凶手为李海仓的发小冯引亮,两人的关系曾经十分亲密。但由于后来创业失败,资金紧张的冯引亮多次找到李海仓,想将自己的纸厂用地高价卖给后者,这一无理要求被李海仓断然拒绝,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最终,恼羞成怒的冯引亮决定鱼死网破,他拿着一把早已准备好的猎枪,以商谈业务为由走进李海仓的办公室,将其残忍枪杀,自己随后也畏罪自杀。
海鑫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掌门人李海仓的意外故去,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留下了难以弥补的权力真空,谁来接掌这个体量庞大的钢铁集团,成为了家族内部面临的最棘手问题。
海鑫集团是股权制结构,共有7个股东,10个创业元老,但其股权结构分布极不均衡,其中李海仓独占90%以上的股权。这意味着谁继承这些股权,谁就将成为海鑫的新掌门人。但李海仓去世时正值年富力强,没有留下任何遗嘱。
李海仓生前有一子一女,儿子李兆会当时22岁,正在澳洲留学,女儿李兆霞则还未成年。虽然从法理上来讲,他们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两人都没有任何管理企业的经验,甚至还未涉足社会。
而李海仓的五弟李天虎,长期在海鑫担任高管,他头脑灵活、管理能力强,属创业元老之一。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李天虎无疑是最合适的接班人选。
作为家族的大家长,李海仓的父亲李春元陷入了两难,如果他支持李天虎接班,肯定会伤了李海仓遗孀及一双儿女的心。更重要的是,“父死子继”是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海鑫是李海仓个人打造的企业,理所当然不能落入外人之手。
因此,在公司的监事会议上,对于接班的人选问题,李春元一锤定音:
“我和海仓的母亲都年事已高,海仓的妻子又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只有海仓的儿子(李兆会)来继承。”
当时,李兆会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从澳洲火速赶回来奔丧的他,仍然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之中。对于爷爷的这一决定,他感到十分意外,也有几分抗拒,毕竟在商业经营方面,他完全是一张白纸。
但接班的程序已经启动,李兆会明白,这是家族赋予他的历史使命,自己只有放下思想包袱,迎接这一巨大的挑战。
在会议的结尾,已经正式成为新掌门人的李兆会作了简短的表态发言:
“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企业目前的条件比我爸创业时好了不止一千倍,我再做不好,就是无能。”
22岁的“富二代”李兆会,以这样一种令人猝不及防的方式,被推到了时代的前台,开启了他的全新人生……
最年轻的首富
李兆会自幼性格调皮贪玩,缺少成功商人必须具备的沉稳气质,因此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看好他的商界前景。
但出乎意料的是,经历了丧父之痛的李兆会,仿佛在一夜之间成熟了。他一改往日的不良习性,潜心学习企业管理和钢铁行业知识,了解和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很快就进入了董事长的角色。
2003年底,海鑫钢铁资产总值达到50多亿元,上缴利税超过10亿元。到了第二年,这两个指标继续向上攀升,海鑫还成为了全国民企中的“第一纳税大户”,公司的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如此亮眼的业绩,让海鑫上下的所有人,都对这位“少帅”刮目相看,也让那些质疑的声音消于无形。李海仓的离去,并没有让海鑫集团停下发展的脚步,而初试锋芒的李兆会,更是对未来踌躇满志。
雄心勃勃的李兆会,决心将海鑫打造成自己的商业帝国,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必须拥有对公司的绝对话语权。
当时,李兆会虽然身为董事长,但公司的实权却并不掌握在他手中。接班初期,为了防止他因缺少经验出现决策错误,公司成立了“总调度室”,成员包括他的五叔李天虎和副董事长辛存海,他们都是跟随李海仓白手起家的创业功臣。每逢公司的重大决策,都需经过以他们为首的“总调度室”的集体商议后才能决定。
因此,李兆会将他们视为了眼中钉,他先是将辛存海排挤出决策核心,又巧妙地将五叔李天虎赶走,转而请来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六叔李文杰,后又让妹妹李兆霞掌管公司财政大权。
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海鑫的核心管理层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海鑫集团逐步走向衰落埋下了伏笔。
但是,独掌大权的李兆会并没有把精力放在钢铁主业上,受西方经济学影响的他,把目光投向了空间更大的投资市场。
2004年,李兆会5.9亿元入股民生银行,成为民生银行第十大股东。三年后,在牛市的最高点,他通过抛售股票套现超过10亿元。这笔成功的投资,更坚定了李兆会进军资本市场的信心。
在2007年的胡润百富榜上,李兆会以125亿元的身家排在第76位,成为山西首富,也是最年轻的首富。
从那以后,李兆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投资上,基本不再过问海鑫钢铁的业务,甚至连公司的董事会都很少出席。
李兆会的另一重身份同样广为人知,那就是女明星车晓的前夫。2009年,两人在一次聚会上相识,当时正在资本市场上风生水起的李兆会,用阔绰大方的出手,赢得了形象高冷的车晓的芳心。
2010年,两人举行了场面盛大的婚礼,摆了500桌流水席,光接亲的豪车就达200多辆,海鑫钢铁的上下职工每人还发了500元红包。
顶着最年轻首富的光环,又抱得美人归的李兆会,已然到达了人生的巅峰。此刻,正春风得意的他全然不会想到,这样的风光时刻仅仅只是昙花一现……
钢铁巨头的倒塌
在资本市场上尝到甜头以后,李兆会继续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先后入股过光大银行、大连银行、民生人寿、兴业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但都难以再现初入资本市场时的辉煌。除此之外,他还投资过多个实体项目,但由于缺乏商业经验,大多以亏损告终,单笔最高亏损10多亿元。
在资本市场上连连受挫的李兆会,只把海鑫钢铁当作了抽取资金的工具,对公司的主营业务则不管不问,甚至从没有去过车间生产一线。当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及钢铁产能过剩的影响,下游市场需求持续疲软,钢厂普遍出现亏损情况,海鑫集团的经营业绩更是直线下滑。
当李兆会想再次从海鑫抽资时,却惊讶地发现公司的账面已经入不敷出,钢厂的几座高炉时常处于停产状态。虽然妹妹李兆霞采取了大幅裁员的措施,以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海鑫的困境。
雪上加霜的是,银行为了规避风险纷纷抽贷,债务成了压垮海鑫的最后一根稻草,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最终还是难以为继。当时,海鑫集团负债及对外担保数字约为104亿元,而账面资产才仅有100亿,负债率超过100%。海鑫的债权人则超过了4000户,包括各大金融机构及上游供货商、工程公司、建筑队等。
除此之外,海鑫集团还涉嫌造假账、偷逃税款、向关联公司输送利益等违法问题,李兆霞还私刻公章从某港口提走10万吨铁矿石,遭到了港口的起诉。
这时,车晓也宣布与李兆会离婚,这桩由金钱维系的婚姻仅维持了一年零三个月。有传闻说,车晓拿了3个亿的分手费,对此她坚决予以否认,表示:
“你给我3个亿,我都不知道怎么花。”
至于离婚的原因,据透露是由于两人聚少离多,加上性格及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这桩曾轰动一时的豪门婚姻,最终以悄然分手收场。
在海鑫濒临破产的前夕,李兆会的爷爷李春元曾挨个向家族亲人求助,但李兆会当年赶走五叔李天虎的做法,已然伤了众人的心,最终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2014年初,因一笔30亿元的贷款逾期未能归还,海鑫集团的资金链宣告断裂,钢厂的6座高炉被迫全部熄火,拖欠的税金高达数亿,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这个山西民营钢铁企业中的“巨无霸”,最终还是走到了穷途末路。
当年喧闹繁忙的万亩厂区,如今却是一片死寂。海鑫集团办公大楼也是空空荡荡,墙上贴着密密麻麻的法院公告。而曾经的掌门人李兆会,则在上千名债权人的追债下,如人间蒸发一样不知所踪。
2015年,海鑫钢铁“卖身”于建龙钢铁集团。至此,这家曾叱咤一时的民营钢铁企业,经历了债务剥离、破产重整之后,彻底走下了历史舞台。
时也,命也
从2003年到2014年,在这11年的时间里,李兆会执掌下的海鑫钢铁,从辉煌走向了落幕。因此,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败光了父亲留下来的产业,更是海鑫的历史罪人。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其实也不尽然,一个企业的兴亡有很多的复杂因素,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李兆会身上显然不合情理。
海鑫的倒下,固然有李兆会脱离主业、投资失利等原因,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和大环境的恶化有关。2014年左右,正值钢铁行业的寒冬,国内钢材销量同比大幅下滑。而海鑫作为民营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本来就偏弱,再加上内部管理的混乱、银行抽贷、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破产的结局是必然的。
这也就凸显出家族企业的最大弊端,那就是拘泥于传统观念的接班制度,它不同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选拔制度,以血缘关系而非能力为任用标准,这样往往就会出现海鑫式的故事。如果当初能选用李天虎为接班人,海鑫的结局或许不至于此。
如果不是那一声枪响,李兆会的人生也许和如今的很多富二代一样,活在父辈的荫蔽下,享受着优越的生活。但人生就是这样无常,命运和出身一样,容不得自主的选择,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李兆会,无论情愿与否,只能咬牙扛起千钧重担。
接手海鑫集团之初,李兆会也曾有过雄心壮志,因此才会说出“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的那一番话。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毫无创业经验的李兆会,面对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上万人等着他养活,这种压力可想而知。
更糟糕的是,长期在国外留学的经历,让他不懂得如何处理当地的政商关系,无法做到像父亲那样的八面玲珑。而在企业经营上,他更是犯了大忌,赶走了有能力的功臣元老,破坏了企业的凝聚力。取而代之的,也并不是能力更强的职业经理人,而是关系密切的亲族。
李兆会试图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海鑫打造成个人的“王朝”,以摆脱父辈的光环和阴影,但他缺乏父亲精明的商业头脑、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可以预见,即使没有投资失利,李兆会治下的海鑫,走向衰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如今的李兆会,早已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之外,债权人甚至家人,谁也不知道他的具体下落。当年山西首富的荣光,娶妻时的奢华,转瞬成了过眼云烟。唯一提醒他存在的方式,就是因不能履行债务,登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回首他大起大落的跌宕人生,芸芸众生的看客或许只能感叹一句:
这就是时也,命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