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话题,老公如伞,下楼给老公送伞下雨天老公送伞回家的说说
苏州桃源戴家浜的历史源流解放前地处吴疆越界、紧靠二省三府(吴州府、嘉兴府、苏州府)的桃源乡(镇),集镇所在地为戴家浜(含嘉兴市秀洲区象贤戴伙)。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曾为兵部侍郎的戴敬本,号立斋(祖籍宁波)为官忠厚,但被奸臣迫害贬职任苏州平江路同知。逆贼张士诚占据苏州后,因不愿同流合污,敬本弃官避走他乡,携受过皇帝封号的王氏妻子和在集贤院任职的次子子庆,移居到苏州 以南严墓市辖的竹林乡野鸭滩 。
600多年前的色字圩野鸭滩(即戴家浜)四面环水,地势平坦,荒无人烟,芦苇杂草纵生,野鸭飞禽出没。东面南有清水浩河、北有东桥河,西至南坝河,北止日晖坝河,南至强盗埠口(河)。在东面清水浩河与东桥河之间联接,便是戴家浜,该浜往西至底( 原公社轮船埠头),全长300余米。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正直清廉的戴敬本因被奸宦迫害,带着全家老少及一名金姓男孩和一名孙姓女孩二名奴仆避难到野峡滩,晚饭用餐后洗碗时不慎将一只金碗落入河中,当时戴氏恐惧有加,怕灾难没有结束,就请当地风水先生算卦,经风水先生测算此地宜于居住,随后戴氏便安心定居此地,并建房置业,繁衍生子,不久并将此地命名为戴家浜。戴氏同时还为二个奴仆操劳了成家立业大事,故此,戴家浜形成以戴姓为主,另有孙、金二姓主要共3个姓氏的大自然村。
戴家浜浜口往东,与清水浩河、东桥河二河隔望,为了方便人们向东出行,戴敬本在浜口建了平石三洞桥梁,该石桥右侧桥柱书有“问君桃花何处去”,左侧桥柱书有“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句名联。民国37年(1948年)2月并乡时,桃源地区大虹、算墟、竹里3个小乡首次合并,乡名取桥联各一个字,桃源乡由此而得名。
戴敬本去世后,戴氏后代为其建有戴家祠堂,该祠堂建于元末清初,位于现桃源镇政府大院东南角,祠堂共有朝南房屋三间,有男女菩萨各一(戴敬本夫妇),旁边还有两个小菩萨(孙、金二位奴仆),篡修《乌青文献》的张园真曾探游野鸭滩登戴氏祠堂, 瞻仰到戴敬本塑像的容貌, 辨发革帽,具有古代男子的豪放气概。其夫人的塑像系丝巾,戴耳环 ,“铜驼荆棘,故宫禾黍”。可惜祠 堂在上世纪 70年代初期因扩建公社茧站时被拆除,戴氏后裔在拆祠堂时还每家分得几根木料。
据戴氏后裔讲,戴敬本夫妇坟墓,葬在苏州上方山,可喜的是戴氏家谱听说浜口某农户家有收藏。
据浙江湖州乌青志记载,距今已有640多年历史的野鸭滩产的团头猪较著,每逢度岁祭神,必用团头猪首,名元宝头,这个习俗现在有些农户仍还保留。
野鸭滩的中医历史较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野鸭滩人沈觉香便在日晖坝悬壶开业,沈觉香家中弟兄排行第四,病家尊称他为四先生,他行医60年,医德医术清湛,通内科、外科,擅长痔瘘一科,在江浙沪一带群众中盛满赞誉。
解放后戴家浜的红烧羊肉、香大头菜、熏青豆、湖羊皮、丝棉等小吃和土特产在苏南地区屈指可数并可称上品中的精品。
1958年政府动员劳力开挖戴家浜底至南坝280米河段(西端),1976年12月开挖东桥河以东塘里至紫荇塘2400米河段(东端),二次开挖后的戴家浜现属桃源市河,桃源河全长3000余米,东西走向,平均宽度为22米,西接杏红桥港,东连紫荇塘。戴家浜集镇因拓宽桃源河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依河而枕,小桥流水。
集镇西首为党政机关驻地;中心为商业区,高楼耸立,商场毗邻;北接汽车站,每天有直达上海、苏州的班车;南端为农贸市场和公园及文化娱乐中心;东侧为新兴工业区,纺织、服装是桃源工业的支柱产业,桃源被誉为服装之乡 。
戴家浜在桃源、青云、铜罗三镇并镇后还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长达50余年时间(1956.3---2005.1)一直作为镇(乡、公社)党委和政府的驻地。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