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主动挽回丈夫出轨婚姻,婚后出轨该如何挽回老公怎么样挽回出轨老公的心
生与死是关于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生死观。道教是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追求的是修炼成仙,长生不死,因此,道教并不喜欢讨论死亡问题。但在道教的成仙过程中,有一种尸解仙,对尸解仙的解释基本可以看作是道教的死亡观。
?晋代著名道教学家葛洪祖师在《抱朴子·论仙》中引《仙经》说:“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何谓尸解,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神仙考》中说,尸解就是“解放尸体,放出灵魂的意思”。但这个解释似乎不太准确,因为我们从各类道书或志怪小说中看到的尸解,并非是留下尸体,放出无所依从的灵魂。尸解的过程,恰如《仙经》中所指出的,它有两个过程,一是先死,二是后蜕。所谓的蜕,就是蜕化、蜕变的意思。道家以白日飞升为最上,因为白日飞升可以形神不离,而道教是非常重视形神相合的。《元气论》就称:“身得道,神亦得道,身得仙,神亦得仙。”而尸解则必须先经历身死阶段,神与体离,然后才可以成仙。《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四引《登真隐诀》说:“既死之后,其神方得迁逝,形不能去尔。”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引《玄示》说:“以形化者,尸解之类,神与形离,二者不俱。”
后人认为,道教关于尸解的教义,可能是基于对蝉或蛇一类动物蜕皮现象的观察。《庄子·寓言》中就有记载:“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蝉、蛇之类蜕下旧皮之后,不但没有死亡,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重新在大自然中生生不息。道家可能因此而受到启发,认为人也有可能先死而后生,并因此进入一个新的生命阶段,这可能就是尸解观念的由来。 《淮南子》一书中就提到:“至人蝉蜕蛇游,然然入冥。”《文选》中则说:“蝉蜕龙变,弃俗登仙。”蜕变由此而成为尸解的重要特征,甚至成为尸解的代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道教的死亡观即是死而复生且从此成仙,因此,这种死是值得的,是美好的,是让人向往的。尸解是成仙的一个步骤,这就使得道教中的死亡有了美学的色彩。
道教中的死亡除了具有美学色彩,还充满着神秘主义。《汉禁中起居注》中就记载:“少君之将去也,武帝梦与之共登嵩高山,半道,有使者乘龙持节,从云中下。云太乙请少君。帝觉,以语左右曰,如我之梦,少君将舍我去矣。数日,而少君称病死。久之,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焉……今少君必尸解者也。”据此记载可知,李少君的尸解蜕变之迹是留在棺中的衣冠。
《抱朴子·论仙》中载:“近世壶公将费长房去,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去,皆讬卒,死,家殡埋之。积数年,而长房来归。又相识人见李意期将两弟子皆在郫县。其家各发棺视之,三棺遂有竹杖一枚,以丹书于枚,此皆尸解者也。”据此可知,费长房、李意期及其弟子等人的尸解之迹是竹杖一枚。
《太平广记》引《神仙传》说:“(苏)子训乃死,尸僵,手足交胸上,不可得伸,状如屈铁,尸作五香之芳气,达于巷陌,其气甚异。乃殡之棺中。未得出,棺中吸然作雷霆之音,光照宅宇。坐人顿伏良久,视其棺盖,乃分裂飞于空中,棺中无人,但遗一只履而已。须臾,闻陌上有人马萧鼓之声,径东而去,乃不复见。子训去后,陌上数十里,芳香百余日不歇也。”苏子训的尸解之迹是他的一只鞋子,并且还有仙人前来迎接。
《太平广记》中还有另一则记载:“董上仙,遂州方义女也。年十七,神姿艳冶,寡于饮膳,好静守和,不离于世,乡里以其容德,皆谓之上仙之人,故号曰上仙。忽一旦紫云垂布,并天乐下于其庭,青童子二人,引之升天。父母素愚,号哭呼之不已。去地数十丈,复下还家,紫云青童,旋不复见。居数月,又升天如初,父母又号泣,良久复下。唐开元中,天子好尚神仙,闻其事。诏使徵入长安。月馀。乞还乡里,许之。中使送还家。百馀日复升天。父母又哭之。因蜕其皮于地,乃飞去。皮如其形,衣结不解,若蝉蜕耳。”这个董上仙的成仙之路真是一波三折,本来有三次白日飞升的机会,可他愚蠢的父母生生地把一个上仙哭成了一个尸解仙。
道教的尸解仙,必须先经历死亡这一步,然后才有成仙的第二步。因此,后世之人常把贤良忠贞之士的死附会成为得道成仙,比如关羽、钟馗、包拯、林默娘等人。
人死而成仙,成仙而不死,因此,死亡也就不是那么令人恐惧的事情了,这可能就是道教对死亡的认知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