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感情不和谐,夫妻沟通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孩子们学古诗词的意义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在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方面,我觉得还要注意的是,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的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
一些家长在孩子背会一些诗后,总是要求孩子给客人表演背诗;还有的家长不断地计较孩子背会多少首,仿佛背诵是为了一个数字;也有家长直接告诉孩子,多背些诗对写作文好……
春天,看到芳草初生,突然明白什么是“浅草才能没马蹄”,见证了“吹绿东风又一年”,读懂了“春风有余力,引上古城墙”。夏天,在恭王府湖边纳凉,看风乍起,池中荷叶翻起层层碧波,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雨中留得盖鸳鸯”。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骤起,满地落叶,知道了什么是“草木摇落露为霜”,什么是“万里寒空一雁归”。冬天,寒风凛冽,万物萧索,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寒樱枝白是狂花”,什么是“云凝止水鱼龙蛰”。约会等待心上人的时候,知道什么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孤独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抱膝灯前影伴身”。愁的时候,“不信人间有白头”。乐的时候,“一日看尽长安花”。携手的时候,“相知相悦相承欢”。分手的时候,“郎如石佛本无心”。看见一场雨,就会想起野渡横舟,曲中折柳;想起对长亭晚,深巷杏花;想起山色空濛,水光潋滟;想起暮烟枫桥,垂下帘栊。看见湖光山色,就会想起高山寒树,猿啼无绝;想起阴晴众壑,绝巘怪柏;鹤汀凫渚,绛皓驳色;想起水光潋滟,烟雨楼台。之前回答过一个问题:你读过的最悲伤的一句诗是什么?本来一直不知道怎么去落笔,后来当自己失恋的时候蓦然想起,却恍然间发现其实答案早就在心里——就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它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
所以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