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活必要的情感,生活和爱情该怎么选择生活需要感情

admin


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已经超过 2.4亿。2018年中国独居人口数量已达7700万,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到9200万

(图源网络 侵删)

虽然嘴上念着

一时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但随着第一批90后迈过

“三十而立”

的门槛,

年龄焦虑、容貌焦虑、婚恋焦虑

也逐渐成为被

大数据

支配下的手机屏幕中时常出现的字眼。

「 从大学毕业后 」

我们的社交圈子好像就变得

越来越窄

工作日面对着日复一日的电脑和同事

周末则在“没有上午”的懒觉里度过

久而久之,所谓

随缘

好像成为一个悖论,当代年轻人陷入了

社交贫瘠的怪圈。

而父母一代们,似乎也在为孩子制定

高考目标、工作目标

后进入了新阶段——

婚姻目标

于是,似乎每个城市都有这么一个

相亲角

,天然聚集着为子女人生大事“操碎心”的叔叔阿姨们。

北京的中山公园、上海的人民广场、广州的天河公园、深圳的莲花山公园

......

“毒舌奶奶”“三无产品”“女明星进不了北京相亲二群”

轮番着上着热搜。

苏州的桂花公园的广场也聚集着一大批父母。这里是苏州

本地大型自发相亲角

,是

社会新闻的生产地

,也是各类收割流量的短视频

被凝视的“他者”

· 桂花公园

桂花公园位于

姑苏区竹辉路1号

,每到

周六上午和周日下午

,广场处的公告栏前就会自发聚集数百位为儿女寻姻缘的父母。

双方家庭看对眼后,交换联系方式即可。其中也不乏看准“市场”的

“红娘”和婚恋机构

。这样惯例已经大概

持续了十几年

VOL. 001

『 被妖魔化的相亲角 vs 被误解的爸妈 』

—“是外地的吗?户口上来了吗?有房有车吗?”

—“都没有”

—“那你是

三无产品

嘛”

(图源网络 侵删)

今年年初,一年薪50w小伙勇闯上海相亲角却被称

“三无产品”

的视频走红。虽然有部分质疑其“剧本”嫌疑,但评论区还是引发了一水的共鸣。

(图源综艺《让生活好看》 侵删)

“太现实了”

“真实版爱情买卖”

再到

“普信家长”

,网络热议的裹挟下,起源于中国古老

上巳节

的相亲集会仿佛已经被妖魔化为

“洪水猛兽”

年龄、祖籍、学历、收入、房车......

都被打上

标签和价码

用于交换谈判。

但当我们真正走进苏州桂花公园,突破心理防线和父母一辈聊起来时,才发现事实

并非网络上描述的那么极端化

观念变了 | 人品最重要 | 儿女不排斥

“对孩子的另一半有什么要求吗?”

对这个答案我们“预设”过很多遍,以为

房子、车子、本地户口

都是相亲角的必要充分条件,但实际上这里大多数家长的要求都

没有那么硬性

采访了几位母亲,答案大多数是

人品、三观最重要

。做家长的都希望儿女幸福,所以往往会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筛选、考量。

经济上衣食无忧,

在苏州有个“窝”

可能是最快速实在的选择门槛,但三观也要相匹配,看重的还是对方的

人品

如何。但人品的衡量标准,却没有人继续深聊。

现在年轻人的想法都变了,老一辈基本上都看门当户对的条件,小年轻都看眼缘和感觉,不能再用老眼光去设些条条框框了。”

一位父亲更加直接,对未来儿媳妇没什么要求:“

只要不是娇小姐就行

在这里的父母大多数是替子女来相亲,问起来父母代替本人相亲的原因大多数是

“孩子害羞”“工作忙”

等等。

而对于父母来相亲角的行为,一位母亲坦言到,

孩子保持中立态度

,如果有合适的人选也会像“完成任务”一样加一下,聊一聊。

一位健谈的大叔一眼便相中了我们一行人里的小姐姐,说自己家89年的孩子

太内向,不擅交际

,就需要小姐姐这样开朗乐观“女主人”。

大叔还向我们传授了不少“撩妹技巧”。

“冬天要送什么你们知道吗?要送围巾,最寒冷的时候送的不止是一条围巾,更是一份难得的温暖,让她感到这个男孩子关心她、爱护她......”

某些时候,父母一辈也

保持着他们恋爱中的小浪漫

VOL. 002

『 被标签化的人生 vs 门当户对的婚恋隐喻 』

与深圳莲花山相亲角红蓝分割、整齐有序的公告栏不同,桂花公园公告栏里张贴的信息大多数

杂乱无章

的。需要一个个

仔细“扫描”

才能挑选到

年龄、收入、工作

相匹配的对象。

这里有详细介绍个人情况和择偶标准的长篇大论,也有寥寥数字的几句信息,有重金奖励红娘的,也有替妹妹征婚的。

无论是平时多么西装革履地出入高楼大厦,还是手持星巴克的都市白领,

在相亲角就像过年回老家的自己

收入、年龄、什么车、几套房

都被叔叔阿姨扒地清清楚楚。

在这里,兴趣爱好、经历阅历都是次要的,

重点信息往往只有那么几个

一张小小的A4纸里包含了几十年的人生

,而被路人

任意点评和挑挑拣拣

的过程也像极了菜市场买菜。

在这里

90年之前生人被称之为“剩男剩女”;

对外地人的看法中,“苏北人”严重“躺枪”;

而本地人呢,也有“新苏州”和“老苏州”之分......

就像一层金字塔,层层排序。

这大概就是相亲角太过量化、标签化而被诟病的原因。

在中国传统的婚恋文化中,

门当户对

一直被看做金科玉律。

在相亲角,双方家庭将硬件、软件都悉数拿出,放置在天平的两端

,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完全符合了门当户对的想象。

殊不知门当户对并不局限于一厘一毫的收入计较,

而是从家庭环境、三观性格、精神层面等多重层次的契合和匹配。

相似的生活经历

有利于加强双方交往中的共情和认同感,而

差异化的阅历和性格

也有互补和探索新知的奇妙,

这种门当户对,更是对尊重、理解和包容的一种认同。

所谓门当户对,更应该是锦上添花,

并非颠扑不破的戒律。

VOL. 003

『 年轻人的角斗场 vs 老年人的夕阳红』

桂花公园的相亲简历里,

女生几乎占据了70%以上

年龄的分布也几乎是85-95占据了大头

。除此之外,偶尔冒出的

97后甚至00后

还是把我们吓了一跳。

我们遇到了两个

97年

的本地小哥哥,

苏州话一开口,便被团团围住

。阿姨叔叔们

拍照、事无巨细地提问、加微信拉群

一套流程十分熟练。

这么年轻的小哥哥都来相亲,突然有种焦虑感袭来。深入交流后,才知道他们来逛相亲角或多或少与peer pressure(同侪压力)相关。

“本地的同学们很多都一毕业就结婚了,有的孩子都满月酒了。”

大概也因为身边的这种焦虑情绪的传递,让相亲角也逐渐涌现着一批新生力量。

相亲角还藏着另一股力量,

渴望陪伴和黄昏恋的老年人

最大的老人将近70岁,大多数在五六十岁,

他们大多是将儿女拉扯大,

希望找个能把日子过得不那么寂寞的人。

但即使是搭伙过日子,也有

优先级

的划分。

子女已经成家、退休金充裕且稳定、身体健康的独居老人

相对“吃香”。

但挡在黄昏恋面前的,不仅“缘分”这么简单,

两个老人的结合更多涉及两个家庭的结合

,从孩子们的

情感上

是否愿意接受另一位老人,到

非常现实的财产继承

都是重重困难的一环。

VOL. 004

『 高效配对的手段 vs 束缚情感的框架』

相亲市场也衍生了这么一种

“红娘”职业

,从最初的

热心肠的“无偿服务”

,到现在

产业化的婚介机构

,效率提高的同时,不少父母也认为这种赚钱的方法

让自发交友变了味

“除了要小心婚托,也要小心捣乱的人。”

一位热心的阿姨用

自己的经历

提醒我们。据说有些

不正规的机构

会派出专人搅黄与其利益冲突的人家,

把“优质资料”紧紧握在手中

真假虽然不得而知,但据我们观察,现场确实聚集了大量婚介,公告栏中

“月入60w” “坐拥1千万婚房”

优质资料上几乎都留着同个电话号码

,添加微信号后发现是

婚姻房产中介

在父母一辈的眼里,相亲这种方式更多作为一种

高效的交友门路

,不论初始信息真假,至少在

xx阿姨朋友家的儿子、xx叔叔邻居的女儿

这种

熟人社会中可以逐步得到考证

其实,我们更愿意把相亲和目前年轻人中流行的

剧本杀、社交软件等

归为一种

手段和途径

,当相亲作为一种

中性词

存在于我们之间时,似乎也并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希望原本寻缘的路径,

有一天能不被条条框框的标准和规定窄化为通往婚恋的唯一道路。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