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间婚姻危机怎么解决,宝宝出生后夫妻关系紧张怎么办孩子出生后夫妻关系变差

访客

小时候,我们总时不时遇到一种迷茫的状况:我究竟应该怎么称呼眼前这个人?时至今日,也偶尔还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前阵子有人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叫做“亲戚关系”,大概就是用于亲属关系的计算。只可惜这一套对潮汕人不管用,潮汕人的亲属社会关系网会复杂得多,是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体现,讲究亲疏、尊卑和内外,因此潮汕也才有了“七姑八姨三老妗”的俗语来形容潮汕地区复杂的亲属关系。

在当前,不只很多小孩子是不了解潮汕的亲属称谓体系的,甚至很多过了孩子年龄的人,也分不清许多亲属的概念。正如前两年问跟我同龄的姑妈小女儿:“我们是堂还是表?”

她想了一会:“我不知道啊。”

至于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会搞不清楚称谓的问题,我觉得这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有关的。一方面是因为潮汕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一方面是受到外来亲属概念的混淆以及宗族观念的稀释,这导致很多亲属概念是模糊的。

下面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估计答错的人不少,我们也顺便把答案留在后面。

1、请问按照潮汕的传统叫法,你和你大伯的儿子,是胞兄弟?亲兄弟?还是堂兄弟?

2、请问潮汕潮汕称谓中,孙、侄和甥三个字的差别在哪里?

3、请问潮汕的三种亲属关系是什么

4、请问“孙”字在潮汕可以指代多少种身份?

5、……

下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一起了解潮汕的亲属称谓,分别是潮汕亲属关系的分类、潮汕长辈称谓的重点、潮汕平辈称谓的重点、潮汕晚辈称谓的重点和潮汕亲属称谓的外化。

一、潮汕亲属关系的分类

在此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潮汕社会中几个最主要的亲属概念,宗亲,外亲和姻亲。

首先是宗亲,它是指根据血统而定的亲属关系,叫做宗亲。宗亲又分为直系和旁系。直系就是指由自己向上追溯或向下追溯的亲属,比如如公妈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至于旁系宗亲就是指没有直接的生养、同胞或者婚姻关系的同宗亲属,比如宗族的叔伯兄弟。

其次是外亲,它是指存在血缘关系,但是不同宗,通常也不同姓氏的亲属。这其中包括母亲带来的关系、阿姑外嫁带来的关系和女儿外嫁带来的血缘关系,比如外公、姑表和外孙等关系就是外亲。

最后是姻亲,所谓的姻亲就是指由婚姻关系所带来的亲属关系,不存在血缘关系或者是血缘关系已经非常疏远。比如丈人、姐夫或者女婿等关系就是姻亲。

二、潮汕长辈亲属的重点

在潮汕,除了“公嫲父母”四个主要的长辈的称呼,还有着“伯姆叔婶姑姨丈舅妗”九个主要称呼。至于何谓“伯姆叔婶姑姨丈舅妗”以及如何判别,这里面只有两个关键的要素,一是一定与父母中的一方同宗,二是与父母同个辈分。简单罗列如下:

以我们自己作为起点,

1、与父亲同个宗族、同个辈序且年龄比父亲大的男性,称呼其为伯;

2、伯的妻子,称呼其为姆;

3、与父亲同个宗族、同个辈序且年龄比父亲小的男性,称呼其为叔;

4、叔的妻子,称呼其为婶;

5、与父亲同个宗族且同个辈序的女性,称呼其为姑;

6、与母亲同个宗族、同个辈序的女性,称呼其为姨;

7、姑与姨的丈夫,皆称呼其为丈(分为姑丈和姨丈);

8、与母亲同个宗族、同个辈序的男性,称呼其为舅;

9、舅的妻子,称呼其为妗。

按照辈序的往上推,称呼辈分更高的亲属,可以加个“老”或“老祖”等前缀,形成“老伯”、“老舅”、“老祖叔”和“老祖婶”等称呼。

在对潮汕亲属长辈的称呼上,有两点是比较特殊,一点是“父母偏称”,另外一点是“从儿称谓”。

先说一下什么事“父母偏称”,它指称呼父母不直接以爸妈的叫法,而是用伯、姆、叔、婶、姨等字眼代表父母。这种偏称的方式在以前是普遍存在的,现在虽少了许多,但在农村依然多见其踪迹。至于为什么要偏称,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民间为了逃避命理相克,使用比父母疏远的称呼,以保家庭平安。但是在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基本不能以“姑”来称呼母亲或者以“舅”称呼父亲。其中用“姑”称呼母亲不曾出现,用“舅”称呼目前也极为少见,相传以前在揭阳,只有当一户人家生了二个孩子都夭折之后,第三个孩子才会让其称呼父亲为舅,以此称呼保佑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为什么在父母偏称这件事情上,忌讳用“姑”和“舅”的称呼呢?原因就在于“姑”与父亲原指姐弟或者兄妹关系,用姑称呼父亲,会有乱伦的意味,所以从来不会有人用姑称呼母亲。舅字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是部分称呼其实是古汉语的保留。以“姨”字为例,此字有两个读音,文读读法为i5,白读读法为ai5,而在潮汕话中,我们经常称呼母亲为ai5,其实ai5字的写法正是“姨”字。因此“姨”字在古汉语中,本来就有母亲的字义,那么用其白读的读法i5称呼母亲,也就成了合理的事。这一点在林伦伦老师《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一书中也有详述。

至于另外一点对于长辈的特殊称呼就是“从儿称谓”,顾名思义,就是得跟着自己儿女的叫法称呼长辈。女方在称呼婆家的长辈,都得叠加一辈,比如称呼丈夫的伯父和舅伯,得以“老伯”和“老舅”相称;同样道理的,男方称呼女方娘家的长辈,也得叠加一辈。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呢?

其实这也是古风的遗留,这种从儿称谓的叫法并不是潮汕所特有,只是传统保留得越好的地方,从儿称谓的叫法会越稳固。究其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两点,潮汕社会以宗族为基础,讲究内外有别和长幼有序,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都会有着自己不同的位置,男方到妻子娘家时,作为外宗,需要把自己位置放低一点,女方到婆家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要对长辈的辈分都叠加一辈,以示规矩和尊重。同时也是因为从儿称谓代表着潮汕人对稳定婚姻关系的追求,把家庭的中心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孩子也成为两个家族之间连接的稳定点。跟着儿子称呼长辈的做法也代表了夫妻对于家庭关系的重视。

三、潮汕平辈亲属的重点

说完了长辈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说说平辈的关系。在潮汕的平辈关系中,有几个常用词语,关乎到潮汕人的宗亲、外亲和姻亲关系。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胞亲堂从族”、“姑姨舅表”和“同门同姒”等称呼。

与宗亲关系对应的就是“胞亲堂从族”,伴随着的就是“胞亲堂从族”的兄弟姐妹。而这一中潮汕最为传统的叫法在受到外来概念的影响之后,这种宗族观念大多数人已是陌生。正如在文章一开头问到的那个问题一样:请问按照潮汕的传统叫法,你和你大伯的儿子,是胞兄弟?亲兄弟?还是堂兄弟?

对于此问题,估计很多人会认为答案是“堂兄弟”。可这个答案是错的,按照潮汕传统的说法,答案是亲兄弟才对。同父者为胞、同公者为亲、同老公者为堂、同老祖公者为从,再远的关系就为族了,也即是潮汕话中所说的“亲侬骹”。

而你与你大伯的儿子拥有着同一个阿公,因此两人应该是“亲兄弟”。这一点是极其特殊的。

与宗亲关系中的兄弟姐妹对应的就是外亲关系中各种“姑姨舅表”兄弟姐妹。顾名思义,姑母的儿女即为姑表,姨母的儿女即为姨表,舅父的儿女即为舅表。“表”的关系往往就不如宗亲的关系稳固了,以姑姨舅等长辈为起点,表的关系到了第三代,也就是姑姨舅表兄弟姐妹的儿女也便大多断了联系。

除了宗亲中的“胞亲堂从”和外亲中“姑姨舅表”之外,还有一种平辈且极其重要的姻亲关系, 称之为“同门同姒”。何谓同门?指胞姐妹彼此丈夫互称或合称,也即是连襟;何谓同姒,指胞兄弟彼此妻子互称或合称,也即是妯娌。

至于为什么潮汕人用同门同姒,却不用连襟妯娌呢?这主要是因为同门同姒其实就是古汉语的保留,其出现的年代较连襟妯娌还要更早,这也代表着潮汕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

四、晚辈关系亲属关系重点

说完了平辈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晚辈的关系。在晚辈的称呼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几个非常相似的字,也是“孙”、“侄”和“甥”。

孙在潮汕是一个概念非常广泛的字,除了代指儿女的孩子之外,还可以指代自己兄弟姐妹的孩子或者自己另一半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它可以代指八种身份,侄、侄女、甥、甥女、孙子、孙女、外孙和外孙女。

至于侄,自己兄弟的孩子,或者自己另一半的兄弟的孩子,都可以称为为侄;甥则是相反,与女性亲属挂钩,自己姐妹的孩子,或者自己另一半的姐妹的孩子,都可以称为甥。兄弟的为内,姐妹的为外,这也正是为何只有“内侄”和“外甥”的说法,而不存在“外侄”和“外甥”的说法。

五、潮汕亲属称呼的外化

说完了晚辈的关系,下面我们还得说说亲属称谓的外化,潮汕是一个人情味浓厚的地方,因此很多时候即是是称呼陌生人,也多以阿兄阿姐的称谓,这即是亲属称谓的外化。而在这其中有两个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一是对于朋友的父母,如果不是同乡同宗的,一般都以阿叔和阿姨相称。一方面是阿叔阿姨的叫法会让人觉得比较年轻,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是为了与宗亲关系区分,比如朋友的妈妈根本与你就不存在任何宗亲关系,你称呼人家为阿婶或阿姑,那估计就会被人家笑话了。

二是对于年龄相近的陌生人,以阿兄阿姐称呼最好,显尊重且亲切。

三是对于对于比自己年龄小的人,只要自己觉得对方值得自己尊重和佩服的地方,也可以用阿兄阿姐以示尊重。阿兄阿姐的称谓与年龄无关。

这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长辈称谓中的伯姆叔婶姑姨丈舅妗、父母偏称、从儿称谓;平辈称谓中的胞亲堂从、姑姨舅表、同门同姒;晚辈称谓中的孙、侄、甥;亲属称谓外化中常用的叔姨兄姐。

希望这次整理能帮到一些人理清一些曾经模糊的问题。潮汕人的社会关系其实就是搭建在父亲和母亲两个家族的基础上,脱离了以两个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网络,都是残缺的。因此从最基本的亲属称谓开始,全面了解潮汕社会的称谓中的规矩和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这其实也就是生活中仪式感。希望大家都可以把这些亲属称谓告知身边的小孩,尤其是在外面成长的小孩,让他们有概念何谓家族、何谓宗族和何谓潮汕。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