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生活保鲜:做好这几件小事婚姻更加幸福婚后生活应该如何保鲜
遛娃的最好去处当然是大自然,然而挣脱不掉城市喧嚣和社交圈的大人又无法常驻大自然,于是人们便生发出对大自然的许多憧憬和对慢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想象里或许只有大自然的清新与自由,而忽略了它的宁静与孤寂,但是有一个人把在大自然中散步当成了工作,把观察当成了享受,把孤独当成了财富,他就是19世纪美国作家、诗人、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很著名,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散步、观察自然、思考人生,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美国插画家D.B.约翰逊以这些故事为蓝本,创作了五本图画书,分别是《亨利徒步去菲奇堡》《亨利去爬山》《亨利盖了一座小木屋》《亨利的工作》和《亨利的夜晚》。这里的亨利指的就是亨利·戴维·梭罗。表达了一位商业插画家渴望从忙碌中享受绘画本身的愿景。
“如果我能享受一年四季带给我的陪伴,那么生命就不会成为我的负担”,“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瓦尔登湖》中的名言表达了梭罗对大自然的关怀和简约的人生态度,在约翰逊的画笔下,这种精神更是一目了然。
约翰逊还融入了文学创作的手法,在《亨利徒步去菲奇堡》中,他在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亨利和朋友都去菲奇堡看乡村风景,但亨利选择徒步去,而他的朋友选择先工作,赚够了钱后买火车票去。他们决定比一比,看谁先到达目的地。在《亨利的工作》中,亨利告诉他散步时遇到的每一个人“我正要走路去工作呢”,直到读者翻到最后一页才知道他的工作是什么。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也会出现在这几本书中。瓦尔登湖的湖、林、地等都是爱默生的财产,1841年至1844年以及1847年至1848年期间,梭罗大部分时间都在爱默生家居住。他也曾亲手建起小木屋,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亨利盖了一座小木屋》中,梭罗的朋友奥尔特科和爱默生的妻子莉迪亚都有“出镜”。
梭罗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诗人,还是一位土地测量员和博物学家。1862年,在一次野外测量树木年轮的时候,因为赶上了下雨,他患了支气管炎,加重了他的肺结核,就此走完了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年仅44岁。
《亨利的夜晚》是亨利系列最新上市的一本。[美]D.B.约翰逊 著/绘,杨家盛 译,魔法象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适读年龄:3+
书评君今天带你看的这篇文章来自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张迅,他对约翰逊图画创作上的特色进行了更多点评,从中可以看出梭罗和《瓦尔登湖》对一位商业插画家的影响。
01
用巧思向孩子介绍梭罗的思想
在过去100年里,北美的插画师逐渐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商业机制。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不同媒材、各种风格的插画。广告商或者编辑找到他们,常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作品。这些插画师一般都有鲜明的创作特点、熟练的绘画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敏感的文字感受力。
D.B. 约翰逊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位。他的绘画充满理性,目的性很强,为各种期刊文章提供了妥帖的图像阐释。在近20年的商业设计生涯中,约翰逊一直对客户“照顾周到”,以“享受工作”作为绘画的乐趣所在。直到创造出亨利这一形象,他终于找到了机会,准备在绘画中“好好徒步”一番。
亨利的原型是亨利·大卫·梭罗,一位对美国人的精神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家。170多年前,他用一把斧头在瓦尔登湖畔造了一座小木屋,每天在光影摇曳的森林里尽情散步。梭罗是约翰逊的偶像,所以约翰逊笔下的亨利也长着一头杂乱的头发,一圈硬邦邦、锯齿样的络腮胡,一对长条状、似乎永远瞪着的澄澈眼睛——这些都是梭罗的典型特征。
《亨利徒步去菲奇堡》中,亨利和朋友相约去看乡村风景。
《亨利徒步去菲奇堡》是亨利的第一次出场,他和朋友相约去菲奇堡。朋友微胖,长着两颗无神的小豆眼,腰间别着暗示“慢慢走”主题的怀表。他不管做什么事都心急火燎,不懂得享受徒步生活,这些行为都衬托出亨利的睿智善思。于是,亨利就迅速成为一位聪明而无害的图画书明星。
有读者来信,感谢约翰逊用巧思向孩子们介绍了梭罗的思想。信中提到了梭罗因拒绝交税而被捕入狱的“不雅”经历,认为真实的梭罗不只是在徒步中自拍的表演者,还是扎扎实实在生活中思考和实践真理的哲学家,是反对奴隶制、秉持“公民不服从”信仰的斗士。
《亨利去爬山》中,亨利的一次牢狱之灾。
约翰逊收到信后,立马创作出《亨利去爬山》作为答复。亨利得去说“想都别想!”,得去坐牢,但即使坐牢也能神游。他在神游中遇见一位脚戴镣铐、裤打补丁,却和他平起平坐的黑奴兄弟。他们相互祝福,临别时朝对方招手,似乎在说,“好好享受奔向自由的旅程”。“好好享受”这句话在山谷中回响,在书页间连绵不绝。“去菲奇堡”和“去爬山”虽是不同时期的作品,却是一个整体,“好好享受”的主题贯串两本书。
瓦尔登湖并非是逃避工作的圣地,梭罗的隐遁生活是对哲学理想的实践,是在寻找生命的本真意义。这也是一种工作,这样的工作即使艰苦危险,他也无所惧怕。在亨利心里,翻山越岭追求自由的旅行者朋友正是在做这样的工作;而在约翰逊心中,对象征黑奴的旅行者的怜悯甚至超越了“好好享受自由的旅程”本身,政治意义似乎大于哲学意义。这还是充满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梭罗思想吗?也许未必。但又有什么关系?约翰逊在这里抛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梭罗的声音100多年后的回响还是他的声音吗?
亨利被关进监狱却从在墙上的作画中获得了“爬山”的自由。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回答是:“回声,在某种限度内还是原来的声音,它的魔力与可爱就在此。它不仅把值得重复一遍的钟声重复,还重复了林木中的一部分声音;正是一个林中女妖所唱出的一些昵语和乐音。”
比起“菲奇堡”工整的绘图,“去爬山”的色彩更鲜明,构图更具动感,情感更饱满,亨利硬挺挺的络腮胡造型似乎也更亮了。我常想,商业化气息浓厚、充满务实精神的美国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何以大家要把这位遗世独立的“刺儿头”梭罗尊为精神基石呢?也许因为他居于现实的另一端,有了他,美国人的内心才会达到微妙的平衡,一如老子留给了拘谨的东方人任性潇洒的生活态度。这种矛盾或许能使人保持活力,让那些好好工作的“D.B.约翰逊们”在心中一直留着一份念想,也潜藏着一股劲儿,不致被现实完全吞噬。梭罗会时刻提醒我们:你也一直想着去森林徒步吗?
说到森林,我们很容易想起另一位名字很像梭罗的法国画家亨利·卢梭。梭罗正在丛林散步的时候,他刚出生,然后规规矩矩地活了大半辈子,有一天突然操起画笔画起了森林。在他的作品中,各种植物密布,动物穿梭其中,一切都充满了原始力量。毕加索看后吓了一跳,以为这位卢梭不是在城市而是在丛林里生活。一个世纪以后的约翰逊也在森林里徒步,然后 走进画室好好工作。不管是梦中的森林还是现实中的森林,它们可能都充满魔力。那么,约翰逊会在森林中采集到什么呢?
旅行者虽脚带镣铐,但内心很快乐。
02
把梭罗的生命体验融入五次的绘本创作中
约翰逊使用的是美国商业插画中比较常见的绘图手法:平面的几何卡通造型、矛盾空间的设计、饱满的构图。他们常用丙烯颜料平涂设色,在此之上用喷绘创造出阴影和渐变的特效,最后用彩铅补笔以达到增加质感、混合颜色或刻画细节的效果。喷绘是把颜料调稀倒入一把精致的喷枪,然后借助气泵的力量,把颜料喷射出来的一种绘画手法。画家可以借助喷枪上的开关、枪嘴与画面的远近距离、倾斜角度,控制颜色的渐变效果和颗粒的粗细。
这种手法有着十足的工业绘画特征。约翰逊的绘画过程就像车间里的工序,一道接着一道,严谨精确。当然也有发挥的余地:人们喷绘时,可以借助遮挡手法,绘制出清晰的边缘线,或者柔软的渐变界限。在以亨利为主角的五本书里,约翰逊用遮挡手法灵活地在书中的服装、叶片、地面上制造出各种皱褶和阴影,这是他的创意所在。
不过此时约翰逊的绘画还是更像一件产品,远不似卢梭的作品那般恣意纵情。其人物常用 规则的直线或曲线概括,丰富的森林植物常常被处理成三四款简单的样式,画中的一切都显得规整、齐一。这真的是野外的森林吗?或许 “好好工作”了 20 年,准备在绘画中“享受徒步” 的时候,约翰逊还是放不下习惯的安全感。
他也试着去玩些花样,比如借用立体主义的手法组织画面,让亨利在牢房的墙壁上穿行,或者借用喷绘的遮挡手法去切割画面,创造出空间交错的效果。但这一切看起来总有点儿像折纸游戏。约翰逊用各种元素把画面塞满,让他感兴趣的似乎不是这些森林里的元素——他正在负责任地好好工作,把自然景物组织整齐、围绕在聪明的亨利周围——可能他关心的只是亨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梭罗。也有可能,他在聚精会神于自己的工作。
亨利亲手盖的小木屋不大,他却很享受在这里的生活。
在完成四本之后,约翰逊暂停了该系列的创作,似乎已经讲完了梭罗的故事。五年后,在妻子的帮助下,他又推出了第五本以亨利为主角的图画书——《亨利的夜晚》。因为用电脑喷绘代替了传统喷枪技法,约翰逊有了更多试验技巧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象征梭罗的亨利似乎不再是被急于歌颂的形象,梭罗的生命体验在约翰逊一次又一次的“徒步”中开始浮出水面。睡不着的亨利让出了主角位置,光线取而代之。月光透过树叶洒落的斑点、丛林中小溪的波光、雨水里错落的折射光线、清晨斜入房间的阳光——全书中洒满了瞬间变幻的光影。亨利的造型融化其中,物体的刻意描画开始让 位于气氛的渲染。约翰逊或许找到了自己的森林魔力。
如果说“菲奇堡”是约翰逊徒步的开始,还只是做好“享受徒步”的这一“工作”而已,那《亨利的夜晚》就标志着作者向前走了一长段,开始享受徒步的过程。但最终,“菲奇堡”在哪儿呢?我也不知道。亨利找到了,梭罗琢磨了很久,相信约翰逊也会找到的。 好好享受你的徒步,别着急,朋友。
撰文|张迅
编辑|申婵导语校对|郭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