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担当的男人挽留他干嘛?女人出轨的几种表现特征是什么?对于没有担当的男人,女人该怎么做

访客

滕州各镇村名来历

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与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聚落形成的过程中,人口由少变多,渐成村庄。

级索镇:

一说:索氏以姓氏爵位取村名;另一说:“级索地形如梯级,级级蜿蜒如索,故称级索”。相传西周初年始建滕国时,有索氏来这里居住,最初名“索”。又传索的四周地势高低如级(阶梯),土冈蜿蜒如索,遂得名“级索”,是滕国开国之后的经贸集镇。元代这里叫“吉相集”,明清时代叫“级索集”或“级索街”。《滕志》据传,错叔绣来滕立国带来了“百工”,周代“百工食官”,吃国家俸禄,其中有索匠,后称绳匠,主管监种桑麻和制绳在这里安家落户,传说索氏故宅就是后来级索供销社旧址。

政区沿革

1944年8月划归凫山县,为龙岗区。1956年,撤凫山县后复归滕县。1959年,建级索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设为级索镇。

级索村

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处,小荆河从村前流过。村西北300米有龙堌堆,曾出土龙山、西周时期的扁凿状鼎足、陶刀等文物,后为集市,现系级索镇驻地。据明朝碑记载:“级索地形如梯级,级级蜿蜒如索,故名级索”;据龙氏家谱记载:“吾二世望族于明洪武初年(1368——1398年)由滕县城里迁此定居建村”;据民间传说:“过去村中有一古井,淘井时淘出一石鸡,鸡项用铁锁锁着,故取名为鸡锁,后渐演为级索”。

赵坡

位于级索村北4公里,北沙河南岸,小清河与北沙河交汇处。据《赵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吾始祖由安徽萧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名为赵家坡”,今称赵坡。

永丰

位于级索村北3.5公里,小支渠南侧。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刘庄,后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永丰。

西孔庄

位于级索偏北3公里,小支渠南侧。据《孔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始祖自大官庄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孔庄,1958年因重名,该村以方位居西,改称为西孔庄;又据传说,该村立于金代淳祐年间,以姓氏命名为孔庄,建国后改为西孔庄。

王坡

位于级索北3公里。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王庄,后称北王庄,1982年更名为王坡。

后牛集

位于级索北3.5公里,小支渠南岸。据《牛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内设一小集,故名牛集,后发展前后牛集两村,此村居北,称后牛集。

前牛集

位于级索北3.5公里,小支渠南岸。据《牛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内设一小集,故名牛集,后发展前后牛集两村,此村居南,称前牛集。

前赵庄

位于级索偏北3公里,小支渠南岸。据《赵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庄,后称北赵庄,1982年更名为前赵庄。

北杨楼

位于级索西北3公里。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杨楼,以勉后世子孙兴家治业,幸望有楼而耀门庭也。”1982年,因重名,该村以方位称北洋楼。

满庄

位于级索北3公里。据满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满庄,沿用至今。

前王晁

位于级索西4公里,滕留公路穿村而过。据唐朝创修的“天齐庙”记载:“该村原名石井村,后改称王晁,村之东有天齐庙焉”;据《杜氏家谱》记载:“唐代始祖迁石井村前建村”。明初村名沿为王晁;据传说,本村原为石井村,程姓居住较早,明末胡姓由洋汶迁来,清初杜性由西龙岗迁入,村庄逐渐向西移扩,与后王晁村相对,故称前王晁。王晁村名的由来传说有三:一是隋文帝统一后,分封其二子于炀城,其子有德于民,民愿新建王朝,“晁”者隐意为朝;二是或取王、晁两姓代村名;三是炀帝下江南巡视,派王晁于本处缮修驿站,以人名代村名,余谓有传闻,无书载,似是而非云。

后王晁

位于级索西部6公里,北沙河南岸,省道104穿村而过。汉代此地名阳城,属沛郡。《前汉书

年表》记载:“楚元王曾孙刘德封邑”,南朝宋置阳平县。《山东通志

疆域》记载:“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置阳平,属兖州,鲁郡,北齐废。”《魏志》记载:“鲁郡阳平有滕城,(蕃)县西南五十里有炀城”,炀城之名始见。西龙岗《杜氏族谱》记:“杜氏十三世祖于唐代为炀城令”。但炀城乡之名,或用或废,直至清末民国间,县区划图上均有炀城乡名。村中现存明初秦好学墓碑,铭文已称葬地为王晁,相传,隋炀帝巡游江都,先遣王晁于此修缮行宫,后以人名取代村名。又据传说:此地为古炀城,建于隋大业年间,为炀帝游扬州路过的站亭;又说是隋代的城邑,现存于小学校的高台即为点将台;有据秦好学墓志铭考查,从明初这里就定名为王晁,因本村位于后,故名后王晁,沿用至今。

西王晁

位于级索西部6公里,北沙河南岸。据《孙氏家谱》记载:“吾祖于明初迁后王晁村西落户居业”,清代中叶,自主为村,名西孙庄村,民国初年,改称西王晁,现隶属于后王晁。

东王晁

位于级索西5.5公里,级索煤矿所在地。据《秦氏族谱》记载:“吾祖于元末自沛来滕西王晁村,明初又从王晁迁此落户,本村原名东孙庄,在清末改为东王晁,沿用至今。

翟庄

位于级索西5公里,西接微山县境,省道104穿村而过。据《牛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翟庄。

西赵庄

位于级索西3.5公里,滕留公路穿村而过。据《赵氏族碑》记载:“始祖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安徽萧县迁滕西赵坡定居,十世祖于清顺治初年(1644年)迁居阳汶,十一世祖圣容公于康熙十年(1671年)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赵庄,1958年改称西赵庄。另据传说,盖村原名九井村,赵姓由赵家坡迁居于此,后以姓氏命名为赵家庄,建公社以后,因该村位于公社西部,故名西赵庄。

西杨楼

位于级索西3.5公里,滕留公路穿村而过。据《杨氏家谱》记载:“之琮祖于雍正二年(1724年)从大杨楼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小杨楼,1958年改称西杨楼。又据传说,该村原名十井村,明末清初,杨姓由大杨楼迁居此处,后以姓氏命名为小杨楼,1958年建公社以后,因该村位于公社西部,故名西杨楼。

西龙岗

位于级索西3公里,滕留公路南侧。据《杜氏族谱》记载:“吾十三世祖由河南巩县调往炀城为县令,至二十一世于宋初迁此建村,因村居龙岗之西,而土岗又蜿蜒状若游龙,故取村名为西龙岗,其东一村,以方位和地势名西龙岗东村”。

东龙岗

位于级索西3公里,滕留公路南侧。相传,阎氏最早在此建村。另据王、孔两姓家谱记载:“两姓始祖于明初先后迁此定居”,因岗始于龙山之阳,逶迤西南而下,治本村西止,因村居岗东,故称东龙岗。

西宗庄

位于级索西3公里,滕留公路南侧。据《宗氏族谱》记载:“明初,吾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宗庄,1982年因重名,以方位更称为西宗庄,沿用至今。

西田庄

位于级索西4公里,滕留公路南侧。相传,该村原址在今址之南半里许,称陆家巷子;明初,田氏首迁西龙岗,后徙居此地,命村名为田庄,后改称西田庄。

新庄

位于级索西2.5公里,滕留公路南侧。据《孔氏族谱》记载:“明初,始祖自曲阜迁此建村”,取村名为新庄,与东龙岗为一自然村。

王庄

位于级索西2公里,滕留公路南侧。据《王氏族谱》记载:“明初,始祖首迁滕县西辛安,清初,又从西辛安前东龙岗之东立村,以姓得名王庄”,与东龙岗为一自然村。

前楼

位于级索西3公里,滕留公路南侧。据《孔氏族谱》记载:“明初,始祖自曲阜迁此建村”,建村后分寨里、寨外,世居寨里,后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徙居寨外,因建高楼一座,故取村名为前楼;与东龙岗为一自然村。

刁楼

位于级索西3公里,滕留公路北侧。据传,该村最早为程氏所建,故名程庄。另据《邵氏族谱》记载,“明初,始祖自鱼台古村迁此落户”,以姓氏区村名为邵庄,后刁姓迁入,1939年改村名为刁庄,1982年更称为刁楼。

小官庄

位于级索西2公里,滕留公路穿村而过。据《苏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始祖自徐州迁滕,天启初年(1621—1627年),吾后世祖有从滕县迁大官庄之西立村”,故取村名为小官庄。又据传说,该村立于明朝中期,当时杜姓先来此落户,后陈、苏、田姓陆续到此安家,因姓杂故称小官庄,沿用至今。

荆官庄(南官庄)

位于级索西南4公里,小荆河北岸。据《朱氏族谱》记载,“吾八世祖国泰公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任济宁武德将军,公慷慨好义,兴创聚粮庄(今荆官庄),终葬于此”,乾隆三十六年立桥碑载有“大清聚粮庄”之字样。村人为纪念朱氏,于乾隆末年(1759年)将该村改称为官庄;1958年改称南官庄,1982年更名为荆官庄,2003年又更称为南官庄。又据传说,该村立于明洪武年间,村后有一带小河,通往微山湖,在西边不远处有一码头,古称“运粮关”,故将此村定名为官庄;1958年因公社有三个官庄,该村在前,改称南官庄,1982年由因重名,更称为荆官庄,2003年,由更称为南官庄。

前潘楼

位于级索西2公里,滕留公路北侧0.5公里。据村西牛王庙碑记载:“潘氏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为潘楼”,后自然形成前后两个村,此村居南,称前潘楼。

后潘楼

位于级索西2公里,滕留公路北侧0.5公里。据村西牛王庙碑记载:“潘氏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为潘楼”,后自然形成前后两个村,此村居北,称后潘楼。

水磨庄

位于级索西南4公里,小荆河南岸。据村中关帝庙碑记载:“村之东北隅有泉,其处为宋氏所有,故名宋泉,因泉水绕村北,河水绕村南,磨者绕也,故名水磨庄”;该村建于明初,系宋氏所建。又据村庙碑及杨氏家谱记载:“村之东北隅有泉,其处为宋氏所有,故名宋泉,因泉水绕村北,河水绕村南,形似推磨,故名水磨庄。”杨氏祖杨之番玉,系明代富室,曾挂过千顷牌,又据宋氏谱记载,该村建于明初。又据传说,该村立于明末,由宋氏立村,因当时此地有泉名宋泉,村前有河,河上有桥,河水在桥下转圈,发出类似推磨的声音,故更名为水磨庄。

金坡

位于级索西南4公里,小荆河南岸。据《王氏家谱》记载:“该村始建于明初,因由黄氏所建,故取名为黄庄,后黄氏衰微,徙居他乡,吾十二世祖德翰公,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入,”仍用原名,1982年因重名,更为金坡。

东孔庄

位于级索北2.5公里。

据曲阜阙里碑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孔氏由曲阜迁此建村,取村名为孔庄,建国后称为东孔庄”。

西彭庄

位于级索北2.5公里。据《赵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继有彭氏迁入,人口日繁,故取村名为彭庄。1982年因重名更称为西彭庄。

孔楼

位于级索东北2.5公里。据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孔氏由大官庄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孔楼。

东孔庄

位于级索北2公里。据传说,该村立于明洪武年间,立村时 ,以姓氏命名为孔庄,解放后,因重名更名为东孔庄沿用至今。

坝子涯

位于级索东2公里,小荆河南岸。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为避水患,在村北修防洪坝一条,故取村名为坝子涯”,沿用至今。

千佛阁

位于级索东3公里,小荆河北岸。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时有千佛阁庙,秒钟有千尊佛像,故取村名为千佛阁。

后杨岗

在级索东4公里,城河北岸。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立于岗上,故取村名为杨岗,后有人在村前另立一村,取村名为前杨岗,此村即为后杨岗。

时庄

位于级索东1公里,小荆河北岸。据村中奶奶庙北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吾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命村名,称时庄,沿用至今。

董庄

位于级索南4公里,城河南岸。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时董姓兴旺,取村名为董庄。

大官庄

位于级索西1公里,滕留公路穿村而过。据传说明朝即有此村,名洪村,后孔家兴旺,取名大官庄。另据《孔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由曲阜首迁级索,宣德三年(1428年),由级索迁此建村。”因孔氏于明清两代历任大官,且均葬于祖坟茔,故取名大官庄。

东田庄

位于级索西0.5公里,滕留公路北侧。据《田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吾十一世祖自大官卜居于此。”以姓氏命名为田庄,建国后改称东田庄。

道沟

位于级索男1公里,小荆河北岸。据《徐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前有河沟,该地战壕河沟相参差,故取村名为道沟。

徐孔庄

位于级索南1公里,小荆河南岸。据《孔氏家谱》记载:“明朝中叶,始祖自级索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为孔庄;清初,徐氏迁入,建国后改称南孔庄,1982年更名为徐孔庄。

颜庄

位于级索南2公里。初为孙氏建村,名孙庄;据《颜氏家谱》记载:“明朝中叶,始祖自广西桂林迁此定居”,后孙氏人烟逐渐减少,颜氏日益繁盛,即改村名为颜庄。

港沟崖

位于级索南3公里。据传说,该村立于元朝至元年间,以本村周围河流沟渠纵横,村立在河岸上边,好似港口一样,故称港沟崖,沿用至今。又据《龙氏家谱》记载:“该村原名脏草堌堆,于城河北坝紧相连,后龙氏从明初由滕迁此定居,又因河渠交错,故取名为港沟崖”,沿用至今。

大龙庄

位于级索南2公里,城河北岸。据《龙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吾十一世祖克远自港沟崖迁此建村”,时孔氏亦由曲阜迁此,因孔氏兴旺,故取村名为孔庄,后孔氏衰微,龙氏兴旺,嘉庆年间(1790——1802年),改村名为龙庄,1982年因重名,改称大龙庄。

姚庄

位于级索东南2公里,城河北岸。据《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初名复兴庄,后因村西建一座砖瓦窑,群众称为窑庄,后演变为姚庄。

前杨岗

位于级索东4公里,城河北岸。据传说,该村立于明朝,当时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城河北岸的高岗上立村,故称杨岗;后杨姓有人迁至村南落户,形成村落,称前杨岗,沿用至今。又据《马氏家谱》记载:“吾祖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后杨姓迁入,立村于高岗之上,称杨岗,后又和程姓商量,称前杨岗。

郝屯

位于级索东南3.5公里,城河南岸。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郝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为郝屯。又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1920年,该村为纪念一名孝母芮饱欢,为其建孝母祠,改村名为孝母村,建国初复名郝屯。

后韩庄

位于级索东南4公里,郭河北岸。据《韩氏家谱》记载:“吾始祖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村名为韩庄,建国后,村分为二,此村居北,称后韩庄。又据传,该村立于元代至元年间,以姓氏定名为韩庄,又因前后两个韩村,此村在后,称后韩庄,沿用至今。

前韩庄

位于级索东南4公里,郭河北岸。据《韩氏家谱》记载:“吾始祖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村名为韩庄,建国后,村分为二,此村居南,称前韩庄。又据传,该村立于元代至元年间,以姓氏定名为韩庄,又因前后两个韩村,此村在前,称前韩庄,沿用至今。

前泉上

位于级索东南2.5公里,城河南岸。据《黄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吾二世祖自时苗铺迁至绞沟泉之南三里许建村”,初名刘先庄,后改称绞沟泉,当时泉水“漩涡很大”,简称泉上,解放后因与后村重名,更为前泉上。又据传说,该村立于元朝至元年间,因村东北角有泉名绞沟泉,故泉上村也称绞沟泉村,因前后有两村称泉上村,此村在前,名前泉村,沿用至今。

后泉

位于级索东南2.5公里,城河南岸,1992年村址向北平移1公里至城河北岸。

据《黄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吾二世祖自时苗铺迁至绞沟泉之南三里许建村”,初名刘先庄,后改称绞沟泉,当时泉水“漩涡很大”,简称泉上,解放后因与前村重名,更为后泉上,今称后泉。又据传说,该村立于元朝至元年间,因村东北角有泉名绞沟泉,故泉上村也称绞沟泉村,因前后有两村称泉上村,此村在北,名后泉村,沿用至今。

羊二庄

位于级索西南7公里。据《满氏家谱》记载:“明初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滕县满庄定居,至明中叶,吾江武祖迁居此处”,因该村原系水磨庄杨家的佃户村,故名杨庄,又因地处湖洼,曾作牧羊场,故命村名为羊二庄。

淤庄

位于级索西南6公里,小荆河南岸。据《淤氏家谱》记载:“明初始祖自东南淤村迁此建村”,取名淤庄,后淤氏徙居他乡,孔庄二姓迁入,仍用原名。又据传说,该村明末立村,因地处洪水泛滥后的淤泥土质特点,取名淤庄至今。

韩桥

位于级索西南4公里。城河北岸。据村南桥碑记载:“村南有通利桥,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修,因桥为韩氏所建,村因桥名,故称韩桥”。

又据村南桥碑及孙氏家谱记载:“村南有石桥名为通利桥,创修无考,至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因桥为韩氏所建,村因桥名,故称韩桥”;孙氏在明嘉靖年间由城南寺院村迁来落户,以桥代村名,沿用至今。又复查,张、刘、孔三氏谱:三姓均于明代弘治年间先后迁来,定居较孙兴稍晚,该村东为邵村(无考),中为刘家河口,西为韩桥,清代中叶,村人共议村名为韩桥。1982年,因重名,更称西韩桥。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