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爱老公变心离婚了,什么样男人最容易婚外情?不爱老公离婚会后悔吗

admin

“薇娅这事你咋看?王力宏这事你咋看?”

对不起,没怎么看,明星、网红的私生活和性生活,没有那么重要。”

什么重要?”

“又一位院士去世了,这比较重要。”

是的,就在薇娅、王力宏新闻刷屏的这几天,陈念念院士去世了,而她,是今年我国痛失的第28位院士。

他们的离去,才是这个世界巨大的损失;他们,才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巨星。

他们的星光,会千百年地闪耀。

在即将告别2021年的时候,小编选择了2021年陨落巨星中的10位,写下此文,愿他们一路走好。

程镕时院士:心系家国,建功立业

(1927年10月18日-2021年2月7日)

程镕时是我国第一批高分子科学研究学者,他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回到祖国,坚定前行,义无反顾。

建国初期,国家条件艰苦,程镕时和小组成员们为做研究不分昼夜地工作,他们为高分子溶液性质、高聚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等研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中特性粘数一点法的提出和应用、高聚物内聚能密度与沉淀点的分析等较重要的进展,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程镕时说:“在艰苦的环境里起步,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简陋的设备上完成了国家交付的任务,值得我们为之自豪!”

2月7日,当我们还沉浸在战胜新冠的喜悦中时,却突然传来程镕时院士因病逝世的消息,令人悲痛不已。

我们,也为国家有程镕时这样的科学家感到自豪!

彭士禄院士:中国“拓荒牛”

(1925年11月18日-2021年3月22日)

1958年底,国家开启了核动力潜艇项目

那时候国家条件落后,得不到国外的帮助,所有人都不知道核潜艇长什么样,也没有图纸资料、更没有权威专家。

经济困难时期,项目没有经费,进展不下去了,中央还打算暂时解散核潜艇研发小组。

但彭士禄和同事们不愿放弃,他们从一开始就采取自学自救模式。在这期间,组员们没饭吃,就啃馒头,馒头没有了,就吃野菜、扒菜根.....

直至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国家才终于再次启动核潜艇项目,任命彭士禄为核潜艇总设计师。

1970年8月30日,核潜艇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成功。

3月22日中午,彭士禄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彭士禄先生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他为核潜艇的制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谢毓元院士:科技报国

(1924年4月19日-2021年3月27日)

1992年6月18日,河南一所专科学校突然出现了777人砒霜中毒的事件。

砒霜的毒性非常强,医院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即向政府求助,从上海医院调来了一批最先进的药,学生们服用药物后,全都转危为安。

而这批最先进的药,出自谢毓元院士之手!

谢毓元在药物研究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成就,不仅研发出了重金属解毒药物,救了这777位学生;还研制出治疗糖尿病、肝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合成药物。

除此之外,谢毓元大力研发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更是为国家核工作者们解决了核辐射导致的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大难题。

谢毓元院士热爱科学,终其一生都沉浸在药海中求索,为国家药物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

3月27日,谢毓元院士与世长辞,但他的英雄故事将永远存在我们心中。

吴孟超院士:肝胆外科之父

(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

1958年,日本医学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有一位日本专家竟公然挑衅说:“中国至少需要三十年才能达到日本的肝脏外科水平!”一心爱国的吴孟超被这句话刺激到了,从那时起便致力于研究肝脏解剖。

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他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让世人为之震惊,也让全世界再不敢瞧不起中国!

与此同时,吴孟超还运用这个解剖理论主刀了一个肝癌手术,成功切除了肝癌,成为中国第一例成功肝脏手术。

40年来,吴孟超院士实施了8000余例肝癌手术,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了病痛。

90岁高龄的他,还仍与患者肝胆相照,坚持亲自上手术台,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

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院士去世了,

他的医者仁心,将继续照耀我们前行。

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

(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1959年-1961年,那是人人都没有饭吃的年代,当时的袁隆平只有一个念头:让人们吃上饭、吃饱饭。

于是他每天想的都是高产水稻,连晚上睡觉都能梦见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的水稻,大家还能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便是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这个美好的梦给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励,期间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可袁隆平从不放弃,坚持每天查资料、在稻田里做研究。

直到1970年10月,他成功找到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野生稻,经过三年的研究,杂交水稻终于成功了。

正是有了袁隆平先生,中国再也没有因为粮食而发愁,他用一双手撑起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5月22日中午,官方还在辟谣袁隆平院士去世的假消息,可才过一个小时,竟突闻噩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真的永远离开我们了。

袁爷爷,您的禾下乘凉梦,我们继续帮您实现,您一路走好。

陈清如院士:心怀蓝天梦

(1926年12月3日-2021年5月26日)

1990年冬天,零下30多度,一位60多岁的老人,却像小伙子一样在工作车间里爬上爬下,谁能想到他是个刚刚动过癌症手术的病人呢?

这位60多岁的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陈清如。

1990年12月18日,陈清如突然便血,医生诊断为肾癌,需要立即手术。可他却对医生说:“要是癌细胞没扩散,就尽快手术,要是已经扩散,让我马上出院,我还有很多工作没完成。”

医生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劝他先养好身体,但陈清如教授坚决要出院工作,医生拗不过,只能给他安排了左肾切除手术。

手术20天以后,陈清如的病情才刚刚稳定,就要求出院,坚持从徐州坐38个小时的火车到七台河厂房,中途还要转一次车。同事们劝他坐飞机,他却嫌贵不坐,表示能为国家省一分是一分,不给国家添麻烦。

为减少空气污染,陈清如教授一心研究干法选煤法,极力推行洁净煤技术。5月26日,陈清如院士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95岁。

请记住他,那个生病了还坚持工作,心心念念着要为国家节省科研经费的陈清如院士。

您的蓝天梦,我们来实现。

黄熙龄院士:脚踏地基 肩承广厦

1927年4月24日-2021年6月16日)

黄熙龄院士一生致力于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研究,硕果累累,为国家的建筑领域发挥了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作用。

他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03年7月,上海地铁4号线发生塌方事故,黄熙龄是当时对塌方周边建筑物进行安全评估的负责人。

他到达上海后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调研,其中有一栋建筑物被列为重点评估对象,它就是上海的社保局大楼,上海市民所有的社保资料都在这个大楼里。

这座大楼离塌方点最近,也在塌方影响范围内。既重要,又危险,怎么办?

为了查看整个楼周边的情况,黄熙龄冒着酷暑,带着组员们徒步登上社保局的21层顶楼,上海的高温让每个人的后背都湿透了。

然而,专家组们根本顾不得这些,马上开始分析数据,最终经过缜密的数据分析,黄熙龄当场对建设部长说:“这个大楼可以放心使用,不会塌方,不用再处理。”

因为有了黄熙龄及时做出的有效判断,解决了中央领导及上海市政府的后顾之忧,为抢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更为稳定人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月16日,岩土领域巨人黄熙龄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他曾说,人要活到老研究到老。他做到了,直到他生命终止的那一刻!

郑哲敏院士:他是“硬汉”

(1924年10月2日-2021年8月25日)

1952年,28岁的郑哲敏成功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博士学位,希望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他,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恶意阻挠。

美国以非法居留的“帽子”,把郑哲敏扣在美国,还收走了他的护照,于是郑哲敏在美国就成了没有身份的人。

没有身份也没有办法工作的郑哲敏只能在学校待着当助教,偶尔得个临时的研究工作,写份研究报告赚几百元当生活费。

直到1955年,郑哲敏想方设法绕道欧洲,才顺利回到祖国。那一年的他31岁,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中国人,就该为国家做一些事。”

回国后的郑哲敏一心扑在爆炸力学的研究上,为中国导弹上天、核试验成功以及常规武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家都称他为“中国硬汉”。

郑哲敏一生专注研究,无欲无求,只为实现富国强民的愿望。8月25日,郑哲敏先生因病逝世,结束了他的“爆炸”传奇人生。

国士无双,愿硬汉院士一路走好。

陈文新院士:踏遍青山为中华

(1926年9月23日-2021年10月7日)

毛主席曾经对陈文新说过:希望你学有所成,继承你父亲的遗志,将来为人民和国家的建设服务。

她一直记着毛主席的话,1959年,陈文新学成归国,到了北京农业大学工作。

为了研究根瘤菌,陈文新走遍了全国32个省,600多个县,踏遍无数座青山。

她运用根瘤菌提升了我国的农业种植系统,改良了土壤,也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更保障了我国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不懈的努力,陈文新不负毛主席所托,完成了全国根瘤菌的资源调查,让中国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更让我国的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一直保持着国际先进水平。

10月7日,正是中国成立72周年的国庆假期日,普天同庆之时,陈文新院士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80年来,陈文新始终不忘初心,一生致力于研究根瘤菌,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曾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这是真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陈菊梅院士:人如菊淡,品胜梅香

(1925年11月10日-2021年11月5日)

1958年,32岁的陈菊梅完成了传染病专业的博士学位,从苏联回国。

当时,中国被全世界嘲笑,说我们是“肝炎大国”。

为了摘掉“肝炎大国”这顶帽子,陈菊梅每天把自己关在中药房里,日日研究如何降低转氨酶。

由于长期废寝忘食地工作,以至于她患上了严重的肾炎,甚至尿血。可为了不耽误研究,她竟狠心摘掉了自己的扁桃体、割掉了阑尾、拔光了牙齿。

而她却笑着说:“只要能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付出什么都值得!”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她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护肝新药,创造了医学奇迹,那一年的她48岁。

2008年汶川大地震,已83岁高龄的陈菊梅还坚持到灾区一线参与救治,大家都担心她的身体,可她自己却淡定地说:“83岁算什么,只要还有一口气,我都要到一线去!”

宁肯倒在一线,也不愿倒在家里的陈菊梅,于2021年11月5日永远地倒下了。


尾声

2021年就要结束了。

在人们还在为那些“优质偶像”们、“一哥一姐”们的瓜感到意犹未尽时,这28位院士却已悄然无声地离我们而去。

2021年已经结束了。

当微博热搜上出现某位院士逝去的消息时,我们高喊“国士无双”,可几个月后、几年后、几十年后......

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贡献呢?

2022年就要到来了。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经常吐槽现在的明星一代不如一代,恨不得培养更多优质的新鲜血液来补充。

可祖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又何尝不是呢?

那些曾经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院士们,他们老的老了、走的走了。

现在,是年轻一代的我们,用知识、用热情去接起老院士们“重担”的时候了。

愿我们,各自努力,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到那日,星河里的微光,便成了大海。

-END-



作者:苏悦溪


编辑:剩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上海老人三百万房产送水果摊主”后续曝光,人性比想象的更复杂


从网瘾少年到游戏巨头,创建hao123、4399,他是如何做到的?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