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离婚的要注意了 离婚需要带什么证件
童年之时,迫于我们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课本上所学大都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寓言故事作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往往通过一个很浅显的故事讲明白一个道理,而且故事诙谐有趣,浅显易懂,所以老师和家长也讲给了我们许多。
如小时候最开始学的画蛇添足,揠苗助长,后来的画龙点睛,刻舟求剑,无不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故事向我们传达着最深刻的道理,其中有一篇名为凿壁偷光的,这篇故事相信很多人听过,但是主人公匡衡长大之后做了什么?课本上没有说,语文老师也不愿意讲。
至于原因呢,其实就是这位年少刻苦的主人公匡衡后来误入歧途,并未向好的地方发展,甚至成为了百姓痛恨的妥妥的反面教材,所以他长大之后的事情课本才没有提及。
少年凿壁偷光的匡衡
这篇寓言出自汉代刘歆笔下的西京杂记,是民间谣传还是确有其人暂时不作考虑。单单从名字来看,就知道其实匡衡的家境是不太好的,原文中提到匡衡勤学而无助,也就是说,匡衡小时候在学习方面还是很勤奋的,但是晚上看书时却没有烛火照明。
从这里看,虽然匡衡家里条件艰苦,但是他在学习方面确实很努力,自然不可能是专门找晚上没有光亮的时候看,应该是从早到晚,一直在勤奋读书,但是家境贫寒的他晚上连珠光都没有,为了能够继续学习,只能凿开墙壁,偷用隔壁富裕邻居家的烛光继续学习。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所以应该是借光读书,你以为匡衡小时候仅仅是读书而已吗?就他家的现实状况自己仅存的那几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于是匡衡开启了勤工俭学的典范,凿壁借光的他看到了富有邻居家的书其实很多。
所以匡衡就跑去邻居家做工,进而发现了邻居家虽然富有,藏书也很多,但是邻居却不识字,匡衡看到这样的结果心里没有形成读书无用论已经是难能可贵,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如果是匡衡,看到目不识丁的邻居家财万贯,自己勤奋苦读却一贫如洗,早就放弃了。
但是匡衡不同他的眼光长远,他勤工俭学连工钱都不要,只是要求读邻居家的书,邻居倒是很开心,这些书放在他家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索性就直接借书给他,于是,匡衡苦读五年,为自己积攒了很深厚的文学功底。
中年仕途改变的匡衡
对于匡衡来说,虽说他苦读了五年的书,但是终究才学有限,面对朝廷中央上的考试终归是有些吃力的,所以考了八九次也才当了个芝麻大点的官,但是,匡衡就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高中生一般,虽然成绩一般,但是总有那么一两科成绩非常好,也就是俗称的偏科。
匡衡虽然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唯独在诗经方面特别擅长,攻读之下造诣很深,对于诗经之中的风雅颂总是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巧妙的解读出来,当时就有很多人佩服他的独到见解,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汉元帝的耳朵里。
不得不佩服匡衡那逆天的运气,汉元帝对他的独到见解很是赞赏,命他在朝中做官,由此一来,匡衡的仕途彻彻底底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屡屡不得志,到现在的平步青云,一飞冲天,可以说有皇帝撑腰的他谁也不怕。
由于当时皇帝的宠爱,匡衡很快就坐到了主管监察的御史大夫的位置上,监督着朝中百官,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当时丞相因病离世之后,匡衡再次被提拔,坐上了丞相的位置,操持全国政务,可以说是权倾一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误入歧途的匡衡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一个人所处位置越高就越想索取更多金钱和权力,小时候饿怕了,长大一旦大展宏图就会有更大的占有欲,当时的匡衡位高权重,皇帝也对其封侯赏爵,也就是说拥有自己的封地。
可能是自己小时候吃够了苦头,再也不满足于那个被自己凿破的小房间,于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从中作梗,私自扩大封地,非法占有国家土地,迫于他当时的职位很多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后来,朝中出现宦官,结党营私霍乱朝政,当时的汉元帝逐步昏庸,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加以任用,一度导致大权旁落于宦官之手,匡衡当时身为丞相,没有及时劝谏汉元帝纠正错误,反而站错了队,选择和宦官相互勾结,同流合污。
向汉元帝提出了数条压榨百姓的措施,在宦官的撺掇和丞相匡衡的“大力支持”下,这些荒谬的律条竟然得以实施。蛮横无理的政策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加重了肩上的压力,但是身为丞相的匡衡对百姓的怨言却是充耳不闻。
贪赃枉法之匡衡的下场
匡衡除了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之外,还有很强的嫉妒心理,当时的武将抗击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帝对其大加赞赏,想要表彰其功勋,但是此时的匡衡心理不平衡了,不断地向皇帝上书,污蔑诽谤这位有功之臣,无奈之下,只好大大削减了对他的奖励。
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匡衡认为这样的人留在朝中早晚会构成对他的威胁,于是在新帝继位之后,趁皇帝龙椅还未坐稳,污蔑这位将军犯有欺君大罪,要求新帝将其处死。
但此时引起了朝中多位大臣的不乐意,联合劝谏之下才保住了其性命,但是其官职却是一撸到底,从战功显赫的武将直接被贬为庶人,自此碌碌无为。
匡衡的这种做法最终引起了众怒,朝中多位大臣群起而攻之,即使身为丞相的他也难以堵住悠悠之口,最终也是被罢免,成为了普通人,最后在世人的唾弃声中郁郁而终。
曾经年少时我们学习的榜样最后却落了个遗臭万年的下场,这也是语文老师不愿讲的原因,但凡提到凿壁偷光,只说少年匡衡,可见权利与地位给人的诱惑即使是勤学苦读的天纵奇才也难以抗拒,何况是平凡的芸芸众生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