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口子吵架冷战怎么办?这7点你一定能用上两口子吵架冷战了怎么处理

访客

北京的东单、西单、东四、西四,都是位于市中心的闹市区,北京人恐怕没有不知道这几个地方的。可是不了解情况的人会觉得这些地名儿多少有些怪,“单”是什么单?床单还是被单?“四”又是怎么个寺?跟隆福寺、护国寺似的因庙宇而得名吗?其实都不是,这四个地名儿都是因牌楼而得名。


北京城是方方正正的,曾有人说北京内城像块“大豆腐”。城内的街道也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既然是四四方方一座城,那么中心就好找了,从南边说,正阳门、午门这条线一直往北,就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在老北京城的主要街道、路口,过去立有很多的牌楼。牌楼,也叫牌坊,是一种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在封建社会一般是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拿东单来说,如今的东单十字路口南端,也就是东单体育场东侧,南北向方向,过去就立着一座牌楼。因为位于中轴线以东,说白了也就是位于皇城东边儿,同时又是单独的一座牌楼,所以称为“东单牌楼”。其实严格说来应该这样念“东、单牌楼”。这是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一说建于明永乐年间,也有说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牌楼上头有横额,写的是“就日”。取自《史纪·五帝纪》,其中说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意思就是接近他像太阳一般耀眼,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范仲淹的《明堂赋》也说:“望云而就日,歌尧而颂舜。”大概意思就是老百姓要像爱戴太阳和云霞一样向往皇帝,感受皇帝为黎民的带来的恩德。因这“就日”二字,所以这座牌坊也成为日坊。在皇城正门以东立这么一座牌坊,恐怕绝不仅仅是因为东边日出的缘故,大概也是为皇帝歌功颂德的缘故。


西单的道理也是一样,说白了就是皇城西边的单个牌楼,称“西、单牌楼”。西单牌楼与东单牌楼相对,规制也是一样,都是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俗话说东边看日出,西边望彩云,东单牌楼上写“就日”,西单牌楼上写的是“瞻云”,因此也被称为云坊。其实瞻云二字也是取自《史记》,跟东边日出西边看云那句俗语没多大关系,这是什么地方?皇上家门口,可不是让老百姓观景看彩云的地界儿,所以还是歌颂皇恩浩荡的意思。一直到清朝政府倒台后,1916年初袁世凯搞复辟那会儿,将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的匾额改成了“景星”和“庆云”,景星的意思就是发光的星体,庆云则是喜庆、吉祥之云。


那么西四和东四呢?跟这道理也差不多。原称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分别是皇城东、西两侧的两个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建有牌楼,因为不再是单座的,而是四座,所以称为:“东(西)、四牌楼”。同样都是木牌楼,为间四柱三楼式有戗柱的,每座牌楼的正间上各挂一白色石匾,东四和西四跨南北街的牌楼都镌刻着同样的字,为“大市街”,跨东西街的牌楼镌刻的字就不一样了,东四刻“履仁”、西四为“行义”,从字面上理解,无非是宣扬仁义道德之意。


这四处地方加在一起,一共十座牌楼,其实北京城内,牌楼的数量远不止这些,据不完全统计,清末的时候,北京城还有六十多座牌楼。这些牌楼都经历了数百年,历朝都要进行维护和修理。后来解放了,北京大搞建设,一猛子拆了不少牌楼。1954年,为了加宽道路,前面说的这十座牌楼就全都给拆了。牌楼没有了,地名儿再这么叫也就不合适了,所以后来就简化成了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不过近些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北京城里又复建了不少牌楼,其中就包括西单。但是随着北京巨大的变迁,新牌楼已经不可能建在原址上了,比原来的地点向北推移了五十米左右,而且由木牌楼变成了石牌楼,西四地铁站口也有。


值得一提的还是东单:过去东单不仅有东单牌楼,还有一座“纪念碑”式的牌楼。1900年,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北侧的西总布胡同被清军打死,这一事件成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导火索之一。随后便有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第一款就有在克林德被杀地点修建一座品级相当的石牌坊。清政府没办法,修呗!那么多钱都赔了,还在乎这点儿银子吗?“克林德碑”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是汉白玉蓝琉璃瓦庑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碑文用拉丁语、德语、汉语三种文字,表达清朝皇帝对克林德被杀的惋惜。这座北京城中唯一为外国人立的牌坊,就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到了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中国政府将牌坊迁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将坊额改为“公理战胜”,但规模缩小为三楼。1920年7月4日,北京政府在中央公园内为新落成的纪念牌坊举行了落成典礼。1953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公理战胜碑再次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可以说,这座牌坊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兴衰。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