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不和,怎么做好夫妻感情提升?夫妻关系不和,怎么做好夫妻感情提升呢

访客

北京钟楼的建筑特色

北京钟楼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建于清代。占地面积5740平米,建筑面积1478平米。高47.9米,重檐,歇山顶,黑筒瓦,绿琉璃剪边。

现建筑为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1747年竣工。为相面属于什么线段了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梁、檩、檐、椽、斗拱、暗窗等建筑构件均为石料雕凿而成。

展开全文

(图为钟楼石雕斗拱和建筑石雕)

钟楼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敞开式券洞门。钟楼东北角设75级登楼台阶。

(图为钟楼楼梯)

钟楼二层自成一体,建在高3.3米的须弥座上,周围环绕汉白玉栏杆。二层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敞开式券洞门,券洞门两侧是精美的砖雕暗窗。

夫妻关系不和,怎么做好夫妻感情提升?夫妻关系不和,怎么做好夫妻感情提升呢 怎么 哪些 什么 百科资讯  第1张

(图为钟楼砖雕暗窗及汉白玉栏杆)

钟楼传声原理

钟楼一层和二层原来是相通的,一层东、西、南、北四个敞开的券洞在正中相交成一个共鸣腔,相当于一个大音箱。共鸣腔上方正中有一边长6米的正方形天井与二层相通,站在一层向上可以仰望大钟(大钟距一层地面30米)。后因民国时一层做电影使用钟楼底层券洞加装门窗,同时天井也被封堵,一、二层被隔开。

(图为钟楼立体剖视图)

二层屋顶是半圆形的穹顶,二层各券洞间相连的通道顶部、陡直的登楼通道顶部也是半圆形的穹顶,相当于声道,这些形制都有利于钟声最大程度的传播,再加上“天井”与“十字券洞”的贯通,恰似两个重叠的共鸣腔,钟声响起时声音在腔体内回旋共鸣,传向古都的四面八方,据史料记载“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图为钟楼永乐报时铜钟及钟楼二层用于传声的声道)

钟楼建筑将共鸣、扩音、传声、防火巧妙的融为一体,堪称我国古代大型单体建筑的绝顶佳作。

******************

北京鼓楼的

建筑特色

北京鼓楼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建于明代。占地面积6857平米,建筑面积2736平米。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

鼓楼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东、西、南、北共设8个敞开式券洞门,南、北各设一大两小三个券洞门,东西各设一个券洞门。

鼓楼东北角设69级登楼台阶至二层,二层为砖木结构,厅内采用对称的柱网形结构,四周有16根高大的金柱和24根檐柱,前后开隔扇门6,左右开隔扇门4。外廊四周设置寻仗栏杆,四角飞檐有四根擎檐柱支撑。

北京鼓楼的

历史原貌

1898年拍摄的鼓楼

鼓楼一层原有的8个敞开式券洞,一层现有的券洞门是1925年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馆”时加装的。鼓楼原来东、西、南、北的四面坡道是自然延伸至和路面平行,用来穿行马车的,所以又称“马道”,后因交通和消防需要,四面马道分别被截短,现在的马道已经不是历史原貌。

南门才是

鼓楼的正门

鼓楼南门照片

1986年,因对外开放需要,鼓楼南门因地理位置所限,不适合做为参观鼓楼的出入口,所以在院墙北侧正对钟楼处,添建方便游客参观出入的北门做为主要进出通道。为了于钟楼三联门对称协调,鼓楼新开北门也建成了三联门。

鼓楼北门照片

以上来自“北京钟鼓楼”。

北端点钟鼓楼相面属于什么线段:暮鼓晨钟敲击出北京时间

对于元、明、清三代的老北京

提起时间

一定离不开暮鼓晨钟的载体——钟鼓楼

图片来源:全景网

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黑瓦。

鼓楼胖,钟楼瘦。

这是在著名作家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中反复出现的一段话。

钟鼓楼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乍看并不稀奇。但北京的钟鼓楼却与众不同。北京钟鼓楼两楼前后纵置,这样的设计在全国钟鼓楼中是绝无仅有的。

图片来源:全景网

以著名的西安钟鼓楼为例,钟楼居中,鼓楼则偏西北。而南京鼓楼居中,钟楼则在鼓楼东北。

只有北京钟鼓楼,钟楼在鼓楼正北100米处,两楼在一条笔直的直线上。

站在景山万春亭上向北望,可以看到一条延伸到钟鼓楼的笔直马路,即是北京中轴线北段(张紫玥 摄)

这条直线,正是北京的中轴线。北京钟鼓楼就位于驰名中外的古都中轴线最北端。

相向而立,中轴线上的独特风景

历史上,北京钟鼓楼曾屡次被火烧毁,又屡次重建。

建造

时间

元代至元九年

(1272年)

始建钟鼓楼,

当时其位置处于在大都城(即今北京)的中心,后毁于火

元成宗大德元年

(1297年)

重建之后又毁于火

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重建钟鼓楼,

并确立了其位于都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地位,后相继毁于火

嘉靖十八年

(1539年)

鼓楼遭雷击起火,

第三次重修

清乾隆十年

(1745年)

再次重建钟楼

钟鼓楼在清代历经修复,现在所见到的鼓楼建于明代,钟楼则建于清代。

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高点之一,相向而立的钟鼓楼曾是低矮的民居建筑中鹤立鸡群的存在。

《邪不压正》中民国时期的鼓楼傲然立于低矮民居建筑之上(图片来源:电影《邪不压正》剧照)

鼓楼与中轴线上的景山万春亭遥对,登上鼓楼可以俯瞰车水马龙的鼓楼大街(今地安门外大街)。

1955年,从鼓楼眺望景山(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鼓楼通高46.7米,台上两层楼阁,“三滴水”屋顶,灰瓦绿琉璃剪边。

(张紫玥 摄)

下有城台,涂作朱红色,更显雍容大气。

(张紫玥 摄)

钟楼位于鼓楼北侧,原来与鼓楼类似,城楼为木结构,建成不久即遭焚毁。

重建后,钟楼全部改为砖石结构——一方面可以起到防火作用,一方面在造型上与鼓楼形成了鲜明对照。

(张紫玥 摄)

钟楼下部为四方而高耸的砖台,四面各辟一座巨大拱门,台顶绕以城垛。

台上钟楼单层,环绕汉白玉栏杆,暖灰色墙身,四面各辟拱门一座及拱窗两扇,覆以重檐歇山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顶。

全楼通高47.9米,色彩素雅,造型挺拔峻秀。

(张紫玥 摄)

钟鼓楼在造型、质感色彩等各方面都大异其趣,然而最终却共同呈现出和谐的构图,是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对比产生和谐的经典实例。

图片来源:书籍《古都北京》

梁思成先生曾经提出:

鼓楼是一个横放的形体,上部是木构楼屋,下部是雄厚的砖筑……钟楼的上部是发券砖筑,比较呈现沉重,所以下面用更高厚的台,高高耸起……它们的一横一直,互相衬托出对方的优点,配合得恰到好处。

古都北京将近8公里的壮伟中轴线最终以鼓楼、钟楼作结。

暮鼓晨钟,传播最广的北京声音

如今的北京时间只需一点手机就可即刻校正,再早一点通过新闻联播后的整点报时声校对手表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承担计时与报时功能的则是钟鼓楼。

对于元、明、清三代的老北京,钟鼓楼传出的暮鼓晨钟声是早已习惯的生活背景音。

1860年,法军中负责地图测绘的查尔斯·杜宾上校在安定门附近的城墙上拍下的这张钟鼓楼的合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钟鼓楼照片,当时的北京钟鼓楼依然承担着报时功能。1924年废帝溥仪离开紫禁城时,钟鼓楼结束了报时的历史。(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全国有据可查的钟鼓楼报时方法有三种:先击鼓后撞钟;先撞钟后击鼓;钟鼓齐鸣。

北京钟鼓楼在六百多年的报时历史中,始终使用先击鼓后撞钟,也就是“暮鼓晨钟”的方法为古都报时的。

为什么“暮鼓”在前,“晨钟”在后相面属于什么线段

严格来说,古代的报时其实是报更。即从晚上19:00到第二天早上5:00共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报更从一更开始报,每日报时始于“暮鼓”,止于“晨钟”,因此有“暮鼓晨钟”的说法,顺序不能颠倒。

鼓楼主要用于计时,钟楼用于报时。

北京钟鼓楼整个报时系统的器具都在自身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兼具计时报时的双向功能:漏刻计时,击鼓定时,撞钟报时是北京钟鼓楼的一套完整报时系统,相当于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各司其职,互相协作。

1922年在钟楼上俯瞰钟楼广场,透过鼓楼上打开的大门可以看见巨大的主更鼓(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开始击鼓后,鼓楼司鼓校尉与钟楼对灯为号,钟楼见信号灯闪开始撞钟,城门随之启闭。

史书载:

钟声响,禁人行。

钟声动,听人行。

钟鼓之声既是报时的声音,也是宵禁的信号。

京城之内,不论平民百姓还是皇宫贵族,皆跟随钟鼓楼发出的暮鼓晨钟声安排作息。

1870年代的钟楼广场,钟楼和碑亭倒映在积水中,安静祥和(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为使传播范围得以遍布全城,北京钟楼上悬挂的永乐大钟采用铜制。

钟总高5.55米,钟口直径3.4米,重达63吨,是我国体量最大、最重的古代铜钟,被誉为中国的“古钟之王”。

(张紫玥 摄)

它的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敲钟之时,数十里外耳听清晰明亮。

在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邪不压正》中,男主角李天然藏身于钟楼里 ,口中念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口诀,这正是撞钟的规律。

电影《邪不压正》中数码复原的民国时期的北京钟楼(图片来源:电影《邪不压正》剧照)

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同为以上口诀,快慢相间,通敲两遍,共计108下。

为什么钟鼓鸣108声相面属于什么线段

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

明朝《七修类稿》有载:“扣一百零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古代五日为一侯,六侯为一月,故一年七十二侯),正是此数”。这些数字相加为108。

报时时,鼓楼上二十五面更鼓同时敲响,鼓声雄浑,砰然大作。

与钟楼上重达63吨的“古钟之王”相呼应,浑厚绵长的钟声响彻京城。

民国时期的钟鼓楼鸟瞰照(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在钟鼓楼用于报时的六百余年历史中,古都之内回荡的暮鼓晨钟声是几代京城居民的集体记忆。

市井文化,最北京的生活方式

由于“前朝后市”的规划,钟鼓楼一带自古就是繁荣的市民文化中心,以北京钟鼓楼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不计其数。

当中最为出名的要属将这两座建筑作为题目的小说《钟鼓楼》。

刘心武小说作品《钟鼓楼》,以鼓楼剪影作为封面(图片来源:书籍《钟鼓楼》,作家出版社2017-8版)

《钟鼓楼》是著名作家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某一天中在钟鼓楼一带发生的故事为线索,串起了北京居民的生活百态。关于钟鼓楼形式与位置的描述在书中反复出现。

钟鼓楼作为意象化的表达,高高屹立在民居之中,宛若经历沧桑而沉默不语的老人,静静见证着社会历史的变化。

暮色中的钟鼓楼更具历史感

诞生于九十年代的歌曲《钟鼓楼》同样让人耳熟能详,背景音中三弦的旋律带出了特属于老北京的市井味道,摇滚乐歌手何勇拨着吉他弹唱着: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

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

我的家就在这个大院的里边

勾勒出了一个属于本地居民的钟鼓楼: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小饭馆里人声嘈杂邻里招呼,而夕阳下的钟鼓楼巍峨矗立在道路之中,亘古不变。

这动与静的对比使得钟鼓楼更显肃穆安详。

背靠着鼓楼外墙,正在休息的环卫工人。本地居民、来往游客与辛勤的工作人员共同构成了钟鼓楼一带生动的生活画卷(张紫玥 摄)

赵雷的歌曲《鼓楼》诞生于2015年,更具时代感。

我走在鼓楼下面

淋湿的咖啡馆

睡不着的后海边

月亮还在抽着烟

如今的钟鼓楼不再是生活在附近的居民的专属,随着什刹海一带商业的带动,往来于北京钟鼓楼的游客越来越多。而不知是否受北京生活方式的影响,钟鼓楼一带的游人也始终秉承着“慢节奏”的游览方式,走走停停,不紧不慢地观赏风景。这样的游览方式催生了遍地的咖啡馆,曾经以居民生活为主的地区已然成为著名的文艺青年聚集地。

一群中学生在鼓楼前停留闲谈(张紫玥 摄)

钟鼓楼一带始终保持着“最北京”的市井生活方式:宝钞胡同上的馒头铺每天都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排队等候,拥挤小道上侧身而过的老街坊相互招呼问候,钟楼湾广场上是闲逛的居民,胡同上空一圈圈盘旋的是居民养的鸽子。

1890年代的钟楼和钟楼广场,几个小朋友正在烈日下玩耍,童年生活闲适而悠长(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仿佛一切都是慢悠悠的,仿佛一切都不曾改变。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青瓦。

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

——小说《钟鼓楼》

位于烟袋斜街某高点拍摄的北京钟鼓楼,夜色中矗立的古建筑默默注视着热闹的市民生活(图片来源:全景网)

在时代的更替中

钟鼓楼的报时功能早已被其它报时工具替代

不再响起暮鼓晨钟声的钟鼓楼

作为遗迹依然巍峨立于中轴线最北端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悄悄诉说着一代代留下的故事

也迎接着崭新的未来

来源:北京印迹 inBeijing

作者:张紫玥

钟鼓楼——中轴线之首 京味儿之最

说的直白点,与四九城内残存的其它胡同区已经多被务工人员租住不同,钟鼓楼周边的胡同院落里,居住的老北京人比重很多,所以原汁原味的京味儿元素保留的还算完备。

象天法地,坐北朝南,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方正对称,恢宏严谨......以上词汇,就是梁思成先生心心念念的北京中轴线,她华丽而又壮阔,其北端的起点,便是钟鼓楼。

北京钟楼

鼓楼又被称作“谯楼”,在元代时名为齐政楼,钟楼曾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直到清代重建后才呈现出今天的面貌。

北京鼓楼

鼓楼上设置的漏刻壶一共有四个,分别为:天池、平水、万分、收水。

早年间,钟鼓楼的报时钟鼓曾是组成京城百姓生活的重要部分。白天正午时分钟楼负责鸣钟;而在夜晚,鼓楼则要担起击鼓报时的责任。所谓“晨钟暮鼓”便是如此。

钟鼓楼的存在同样给予了文艺工作者们创作的灵感与来源,作家刘心武先生的著名小说名为《钟鼓楼》;

“魔岩三杰”之一何勇演唱的京味摇滚经典同样名为《钟鼓楼》,曾经红火了整个90年代;

何勇(左)和窦唯

在前不久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中,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就曾潜藏在钟楼做起了敲钟人,谨遵“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口令,一边敲钟一边和心上人约会,一边等待着复仇的时机,将影片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邪不压正》剧照

如今的鼓楼以南,毗邻着什刹海和南锣鼓巷两处京城著名文化旅游地标,连同着地安门外大街以及鼓楼东、西大街一起,游客们一拨接着一拨,见天儿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头攒动。

而钟楼后以及钟楼湾儿一带,则是规划一新的钟鼓楼小广场,踢花毽的,下棋的,抖空竹的,纳凉聊天的......基本都是附近的街坊和市民。

鼓楼小广场的北面,则是赵府街、豆腐池、铸钟胡同、国旺胡同、张旺胡同等传统京味儿胡同,这里的氛围更加安逸、宜居,由旧鼓楼大街,一直延绵至北二环路。

“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它的脸......”就如何勇在歌中所唱的那样,钟鼓楼、中轴线,整个老北京城,都似乎已变的面目全非。

眼下小北就盼着,钟鼓楼后身的那些胡同里,类似赵府街副食店这样的老北京风情还能再多存在些时日;因为这里是躲在喧嚣的“网红景区”背后、北京人生活的最后一方净土,存着咱北京人的情怀、北京人的根!

钟鼓楼的北京风味

馅老满(鼓楼店)

延吉冷面(鼓楼店)

炙子革命老北京炙子烤肉

(鼓楼店)

宽店(鼓楼店)

姚记炒肝(鼓楼店)

以上来自网络。

历史时光中的北京钟鼓楼

北京钟鼓楼位于古都北京

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

始建于元朝

曾为元、明、清三朝的报时中心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占地面积12597平米

今天,文旅君带您走进

北京钟鼓楼

体味它的独特魅力

兴修史略及历史原貌

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朝(1272年),建成后不久即被大火焚毁,1297年重建后又毁于火,由于有关元朝建钟鼓楼的史料记载非常有限,所以被火焚毁后的重建情况不得而知。

●明朝永乐年间(1420年)

重建钟鼓楼,后又相继被火焚毁。

●1537年

遭雷击而毁的鼓楼得到重修。

●清乾隆年间

钟楼被火烧毁后于清朝乾隆年间(1745年)奉旨重建,1747年建成。

●清嘉庆、光绪年间

鼓楼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及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也进行过修缮。

●1941年左右

钟楼、鼓楼也曾进行过一定规模的修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国家拨专款对钟楼鼓楼进行了建国后首次大规模修缮,并正式对外开放。

鼓楼鼓楼一层原有8个敞开式券洞门,东、西、南、北四面坡道自然延伸至和路面持平,马车、人流可以从中穿行,是重要的交通衢道。现有券洞门窗为1925年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馆”时加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交通需要,鼓楼南墙向北推进,南、北马道也分别被截短。1984年大修时,因消防需要,东、西马道分别被截短。1986年,因对外开放需要,在院墙北侧正对钟楼处新开方便游客参观出入的北门作为主要进出通道。因位于钟楼三联门正对面,为了对称协调,鼓楼新开北门也建成了三联门的形式。

钟楼

钟楼一层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敞开式券洞门,四个敞开的券洞在正中呈十字相交形,中心相交处上方为一边长6米的正方形天井,往上与二层相通,可仰望大钟。钟楼一层券洞现有门窗为1925年加装,一层因电影放映需要天井被封堵。

鼓楼的建筑特色

鼓楼高46.7米,三滴水(三层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建在四面呈坡道形的砖石台基上,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一层东北角设69级台阶登至二层,二层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绕回廊,回廊四周设置寻仗栏杆,四角飞檐有四根擎檐柱支撑,雄伟壮观。

钟楼的建筑特色

钟楼高47.9米,重檐歇山顶,黑筒瓦,绿琉璃剪边,建在四面呈坡道形的正方形台基上,分上下两层。为了防火,清朝乾隆年间重建钟楼时采用了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一层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敞开式券洞门。

一层东北角设75级登楼台阶至二层,二层自成一体,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在正方须弥座上。二层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敞开式券洞门,券洞门两侧是精美的砖雕花草拱券式暗窗,两侧山花均为琉璃砖拼制而成。梁、檩、檐、椽、斗拱、暗窗等建筑构件均为石料雕凿而成,清式旋子彩画。

乾隆御制碑

钟楼建成后,乾隆撰文立碑,位于钟楼南面与围墙相连的三联门中间的碑门,碑首碑额为“御制重建钟楼碑记”。御制碑是重建钟楼的历史物证,碑的正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的御制碑文,碑阴为《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由薛笃弼撰文。御制碑碑文生动描述了重建钟楼的意图,是重建钟楼的历史物证。

钟鼓楼周边的传统商业

现存最古老的商业街在今天钟鼓楼一带。元大都建城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制,“面朝”是指皇宫,“后市”是指宫后的集市钟鼓楼地区。

元、明、清时期,鼓楼前商铺林立,商业繁荣。

●明朝初年

这一地区曾因战乱,商业一度萧条,迁都北京后,永乐年间重建钟、鼓楼,周边老字号商业重新开张,商业逐渐恢复。清《天咫偶闻》形容这里当年的繁华景象“每日攘往熙来,无物不有”。

●1926年

体育场移至鼓楼院内后,教育馆在钟楼和鼓楼之间的空地召集一些摊商和民间艺人在此营业,开办“平民市场”,有卖小吃的、有卖艺唱戏的,还有茶馆、剃头棚、相面的、算卦的等等,每天游人很多,有“小天桥儿”之称。

区域性民俗

历史上,北京钟鼓楼也是举办重大民俗活动的地方。

●“打春”

据史料《析津志》记载,每年立春,元朝庭派官员“迎太岁神牛于齐政楼前”,在鼓楼前举行“打春”仪式。

●“灯节”

又称“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灯节,鼓楼前大街的商铺挂起纱灯,来看灯的人摩肩擦踵,热闹非凡。

●看“火判儿”

“元宵节”夜里,到鼓楼前大街后门桥西半藏寺去看用黄泥土做的空膛判官的眼睛、耳朵、鼻孔、肚脐往外冒出的火焰,人们称之为“火判儿”。据说看了“火判儿”,人的火力旺,可以驱鬼辟邪。

北京钟鼓楼是中国古代城市钟鼓楼的建筑典范,是全国现存钟鼓楼中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大,报时器具最具规模的一组古代建筑。北京钟鼓楼以其显赫的地理位置、悠久的计时历史、传统的报时方法定鼎地位的钟鼓。在全国钟鼓楼中独树一帜,两楼前后纵置的地理位置,在全国钟鼓楼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资料来源:北京钟鼓楼

图片来源:北京东城 首都之窗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