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干什么挣钱(大学生怎么创业挣钱)不看后悔

admin

八字精批十年大运八字合婚
大学生创业干什么挣钱(大学生怎么创业挣钱)不看后悔 服装销售话术 瓷砖销售话术 网络销售话术 电视剧排行榜前 恐怖电影 自媒体运营  第1张大学生创业干什么挣钱(大学生怎么创业挣钱)不看后悔 服装销售话术 瓷砖销售话术 网络销售话术 电视剧排行榜前 恐怖电影 自媒体运营  第2张
大师努力掐算中请稍后...

现代汉语中的佛源词汇

汉语学习沙龙 2015-06-24

大学生创业干什么挣钱(大学生怎么创业挣钱)不看后悔 服装销售话术 瓷砖销售话术 网络销售话术 电视剧排行榜前 恐怖电影 自媒体运营  第3张

近现代,许多来自欧美和日本的外来语,构成了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部分,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但汉魏隋唐以降,来自梵语的佛教词语,却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一般人对此了解的恐怕并不很多。

历代汉语佛典涉及的佛教词语数以万计,其中不少汇入了我们的词汇系统,一部分保留着佛教的文化意蕴,还有很多则演化成已经没有明显宗教意味的日常词语,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现代汉语中有佛源的词语之多,恐怕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大家可能想不到日常所用的“过去”、“现在”、“未来”、“世界”、“功课”,乃至似乎有点儿西洋风味的“爱河”,竟然都是来自古代佛教经典。习焉不察,但已不可或缺。很多日常生活的词语源于佛典,鲜为人知,兹举部分如下:

【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原来是贬义的,现在则用于褒义。《楞严经》:“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安心】来自禅宗的一则著名公案。据《五灯会元》卷一载,禅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达摩乞与安心法:“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云:“将心来与汝安。”慧可遍寻不见心,便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大悟。原为动宾短语,现在已演化为形容词。

【八大金刚】出自《佛顶经》:“八大菩萨,各现光明轮,各现作八大金刚。”现在往往比喻某些部门的得力干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本《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佛教语。比喻道行达到极高的境界。现比喻在取得很高的成就后争取更高的成就。

【伴侣】原指佛门中共同修习佛法之同伴。《百喻经·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一切伴侣悉皆逃奔。”《大乘千钵经》:“曼殊室利菩萨有甚深大愿,为作师僧弟子,和尚阇黎,同学伴侣,令受法教,同愿同行,广度有情,速登正觉。”唐代以后,渐为文人在诗文中所用。现在则泛指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旅行之人,更多特指“夫妻”,如“终身伴侣”、“革命伴侣”。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只眼”,慧眼,第三只眼,天眼,顶门具眼也。

【辩才无碍】本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善辩论。语见《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表示】《大日经》:“一切法离一切法,故不可表示,不可授人。”

【不二法门】法门指修学佛法的门径,意为观察事物离开相对两极端。后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出自《维摩诘经》:“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坏金刚】比喻牢固,不可破坏的事物,《五灯会元·无业禅师》:“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大学生创业干什么挣钱(大学生怎么创业挣钱)不看后悔 服装销售话术 瓷砖销售话术 网络销售话术 电视剧排行榜前 恐怖电影 自媒体运营  第4张

【不可思议】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维摩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增一阿含经》:“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金刚经》:“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差别】【平等】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而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百喻经·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諍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现指一般的差异,不同。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

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年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形式。《法苑珠林》:“积罪尤多,今既觉悟,尽诚忏悔。”后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决心悔改。[梵文 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

【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晨钟暮鼓】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掛情”。宋陆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无休时。”佛寺中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后因以“晨鐘暮鼓”谓时日推移,又可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痴心妄想】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痴心”, 沉迷于某人或某种事物的心思。《法苑珠林》卷十四:“彼家所生,不结痴心。”妄想,谓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愁眉苦脸】“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作“不净观”,专用以破除淫欲。

【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了这个词了。

【大慈大悲】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大慈大悲,常无懈倦。”《大智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大千世界】佛教用语。指广大无边的世界。佛家谓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智度论及具舍论》:“合四大洲七山八海为一小世界,合小世界一千曰小千世界。合小千世界一千,曰中千世界。合中千世界一千,曰大千世界。其成立及破灭,皆属同时。”

【单刀直入】原为佛教语。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景德传灯录·旻德和尚》:“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莫更如何若何。”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单位】原指佛教寺院禅堂中贴有各僧名单的固定座位。其位为床,阔六尺,床前有板,阔八寸,按百丈怀海禅师所创禅林清规,各僧于“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现在则泛指各种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及所属部门,并成为计量某些物质标准量的名称,如“国际单位”等。

【当头棒喝】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棒喝交驰,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棒”始于宣鉴,“喝”始于道一。《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竪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后以“当头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当下】 本佛教用语,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

【导师】引路的人。本为佛教术语,专指引导众生成佛者,是十方三界无量诸佛、菩萨的通称。佛为众生指点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法华经》: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现则泛指在社会大变革中为民众把握理论导向及指示前进方向者,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指导学员研究学向、进修某种专业、写作学术论文的教师及科研人员。

【道具】原指佛门僧尼所用之符合律制,且有助于资身修道的物品器具。如大乘僧尼游方时随身携带之剔牙杨枝、盥洗澡豆、随身衣服、净水瓶、食钵、卧具、锡杖、香炉、滤水囊、毛巾、戒刀、火燧、镊子、经卷、佛像、菩萨像等。现在则泛指从事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文艺演出,或摄制电影电视剧时所用的各种器物。

【地狱】梵文Naraka的意译,意为“苦的世界”。处于地下,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目。古印度传说人在生前做了坏事,死后要堕入地狱,受种种苦。佛教也采用此说。“十八层地狱”亦作“十八重地狱”。佛家谓极恶众生死后趋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佛教徒认为地狱共分十八层,第十八层地狱是最底层。现在常用来比喻最坏的处境。现在这个词语已经泛化为多种宗教的用语了。

【电影】佛教语。喻虚幻无实,迅速无常。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下:“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后也用闪电光影喻短促的岁月。北周庾信《周骠骑大将军柴烈李夫人墓志铭》:“年华未落,电影先过,徒餐日气,空饮天河。”近现代“电影”则用于众所周知的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

【顶礼膜拜】顶礼:跪伏于地,以头碰及所崇敬者之足。膜拜:两手加额,长跪而拜。均为佛教徒最虔诚尊敬的跪拜礼节。现比喻崇拜得五体投地。

【抖擞】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饿鬼】佛教语。六道之一。佛经谓人生前做了坏事,死后要堕入饿鬼道,常受饥渴之苦。《大乘义章八·六道义四门分别·释名》:“言饿鬼者,如杂心释,以从他求,故名饿鬼。”《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唯有目连阿孃为饿鬼。”现在用来比喻那些饿坏了的人。

【恩德】《大日经》:“常念恩德,有渴仰心。”

【法宝】佛教用语,指佛说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钵、锡杖等。引申为用起来特别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

【法子】佛教用语,意为“步向正道”。日本女歌手酒井法子即以此取名。但令人遗憾的是,2009年8月,酒井法子因藏毒及吸毒被警方逮捕,判处一年半惩役,并没有“步向正道”。

【烦恼】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楞严经》:“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方便】佛教语。谓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义。《维摩经·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法华经》:“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坛经·般若品》:“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唐姚合《秋夜寄默然上人》诗:“赖师方便语,渐得识真如。”

【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日本作为风俗画、版画的名称。

【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

【功课】佛教语。指每日按时诵经念佛等事。唐代惠能《坛经·机缘品》:“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犛牛爱尾!”唐代寒山《诗》之二七六:“终是礼道场,持经置功课。”现在指学生日常的学习任务和作业。

【过去】现在以前的时期。《百喻经·病人食雉肉喻》:“外道等执於常见,便谓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楞伽经》:“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唐代白居易《自觉》诗之二:“但受过去报,不结将来因。”“过去”原是佛家语,指前生。现代汉语的“过去”是“从前”的意思,不再有佛教的含义了。

【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浩劫】“劫”是梵语“劫波”(Kalpa)的音略。劫是不能用年数来计算的漫长的时间概念。如用一件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试一次方广数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销磨尽,谓一小劫。而“八十小劫,名一大劫”。佛经中又说,一大劫中包括世间“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劫”的时间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间范畴。故而“浩劫”“劫难”都是兼有时空双重意义的。

【恒河沙数】见于诸多佛经,如《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红尘】本指车马扬起的灰尘,或繁华之地。佛教和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因而又有“看破红尘”的说法。明代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宝玉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化缘】僧尼向人求布施财物,现常指向上级领导或企业,个人要优惠政策,要经济援助,要贷款等。

【灰头土面】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也作“灰头土脸”。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

【火车】佛经中原指运载罪人前往地狱之车,该车自行发火,故称火车。《大智度论》记提婆达多欲伤害佛而生入地狱事,云:“复以恶毒,著指爪中,欲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于五舍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现则指以机车牵引若干车厢在铁轨上行驶之交通运输工具。

【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

【极乐世界】见于诸多佛经,如《华严经》:“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如《观无量寿经》:“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皆大欢喜】人人都很高兴。原为佛经结束时(流通分)的套语。《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佛説是经已,长老须菩提 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闻佛所説,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解脱】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无碍。《圆觉经》:“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法华经》:“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借花献佛】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称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善慧仙人,觅花欲献普光如来,遇青衣人慨然相赠,遂虔心敬献普光如来,得以授记未来成佛,号释迦牟尼。后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敬爱】《无量寿经》:“父子兄弟,夫妇室家,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

【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开山】指在没庙的山上建寺院,本为佛教用语,后喻指开创一种行业或流派。《佛祖统纪》卷八《择卿传》:“建寿圣院,请师开山。”

【空中楼阁】喻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

【空想】谓观想“诸法皆空”的义理。如唐·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无有着处。”“空”为“入道要门”。常作“空想”,便无执着;没有执着,便除烦恼。然而,佛家又认为,但知“空”而不知“不空”的“性德”、“妙用”,便是执“空”而不化的“顽空”,如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所说:“着此空想,诸佛不化。”

【苦恼】《无量寿经》卷下:“贪恚痴愚,苦恼之患。”这就是佛教说明苦恼的根源,是有贪、嗔、痴三毒所生。《法华经》: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冷暖自知】指水之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喻证悟的境界。亦以喻体会深浅,心中自明。唐代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景德传灯录·道明禅师》:“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理智】《不思议疏》:“秘秘中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

【利益】原来是有利于、有益于的意思,带宾语的动词。“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华严经》)

【六根清净】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认为这是罪恶的根源。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大智度论》卷十一:“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

【律师】原为梵文意译,特指佛门中善于解释、讲说戒律经藏、谙熟律条礼仪的僧尼。《涅槃经》曰:“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现在则专指经当事人委托,或法院指定,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及处理相关法律业务的专业人士。

【盲人摸象】为《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又见《菩萨处胎经》。比喻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结论。

【梦幻泡影】比喻人生无常,世事虚幻。《金刚经》“六如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唐伯虎因以为号“六如居士”。

【面壁】佛教用语,指面对墙壁默望静修。佛徒脸对着墙静坐默念,又指专心于学业,不受外界干扰。据说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静修九年。后一些武术门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门戒条,掌门人便罚其在山洞、悬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过一段时间。金庸《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弟子令狐冲曾被掌门岳不群罚面壁思过一年。

【魔】“魔”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汉语本没有“魔”字,开始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来表示。“魔”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鬼、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术、魔方,甚至还有食品魔芋等等。

【茉莉】梵语“Malika”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平等】梵文意译。亦译作“舍”。梵语sama,巴利语同。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佛教名词。意谓无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金刚经·净心行善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正等菩提。”《华严经》:“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因果经》:“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盘经·憍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清规戒律】僧尼和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现多指不必要的规定和限制。

【群魔乱舞】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骚扰。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音译词,意为“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现比喻奥妙之处。

【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身心】《圆觉经》:“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它本是佛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

【神通】佛教语。梵文的意译。亦译作“神通力”、“神力”。谓佛、菩萨、阿罗汉等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如来无过功德品》:“何者如来神通智行?答言:大王!沙门瞿曇神通行有六种: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尽通。”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朅盘陀国》:“时朅盘陀国有大罗汉,遥观见之,愍其危戹,欲运神通拯斯沦溺。”今指出奇的手段或本领。

【生老病死】佛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胜利】谓举办法事的盛大利益。《药师经》:“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宋代欧阳修《太平兴国寺开元殿开启太祖皇帝忌辰道场功德疏右语》:“仰冀觉慈,广敷胜利。”欧阳修《延福宫性智殿开启皇后生辰道场密词》:“冀因胜利,延锡禧祥。”

【十字街头】见于《五灯会元》卷十九:“大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街头握手。”“十字街头”指世间、事相等,与“千峰顶上”所指的出世间、理体等相对而言。

【食堂】食堂:出自有关佛祖之记载,《释氏要览》称:毘奈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复作食,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曰:‘随意。’‘未知何物画?’佛言:‘……食堂画持饼药叉。’”其后中土禅林僧尼食用斋饭之处所则称为食堂或斋堂。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供应本单位人员吃饭之处所多称食堂。不少地方的小饭馆、小饭铺亦称食堂。

【实际】佛教语。指“真如”、“法性”境界。犹言实相。《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晋代王羲之《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实际以无际可示,无生以不生相传。”《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证不可説之实际,解不可説之法门。”

【世界】指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教《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家语中“世”即是时间,“界”是空间,“世界”所指的就是整个宏观宇宙。“世界”成为常用语后,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誓言】《法华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水中捞月】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据《摩诃僧祗律》记载:“昔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俱至大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曰:‘月今日死,落于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佛陀以此故事讽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

【四大皆空】佛教称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四大构成,而四大又从空而生,因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旧时以“四大皆空”表示看破红尘。明代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贫僧四大皆空,五藴非有。只这身子,还不是贫僧的。”

【宿命】《四十二章经》:“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夙缘】前生带来的缘分。佛教认为,今生今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的。故曰:“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随缘】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然羣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麤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

【昙花一现】佛经中用来比喻佛法难闻。《长阿含经》:“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法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意思是说,《法华经》所宣扬的妙法希有珍贵,不是经常可以听到的,就像优昙钵花的开放难得遇见一样。现在人们常用昙花一现来譬喻稀少而又易亡失的人或事物。

【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的仪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天花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法华经·序品》:“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讚叹,为诸菩萨説大乘经……佛説此经已,结加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訶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訶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天女散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华”,同“花”。本以花是否着身验证诸菩萨、声闻的向道之心,声闻结习未尽,花即着身。后多以“天女散花”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投机】彻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机谓之投机。《古尊宿语录·佛眼和尚普说语录》:“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诚哉是言也,乃有《投机颂》云。”

【顽石点头】指说理透彻,使没有悟性的人也心悦诚服。语出晋代《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湼槃经》,至阐提处,则説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説,契佛心否?’羣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妄想】佛教语。谓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伽经》:“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

【味同嚼蜡】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语出《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未来】佛教语。指来生,来世。《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佗……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歷三世,识神常不灭。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无常】佛教语。谓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变异之中。汉代牟融《理惑论》:“万物无常,有存当亡。今欲学道,度脱十方。”《百喻经·伎儿作乐喻》:“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五体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里最为敬重的礼节。现在比喻佩服到了极点。《楞严经》:“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又见《观无量寿经》:“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习气】佛教语,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谓烦恼的残余成分。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分现行、种子、习气三者,既伏烦恼之现行,且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余气,现烦恼相,名为“习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摧伏众魔及诸外道,灭除一切烦恼习气,入菩萨地,近如来地。”《大智度论·释初品》:“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现在指不好的习惯。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现在】现世,今生。《百喻经·煮黑石蜜浆喻》:“受苦现在,殃流来劫。”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瞿毘霜那国》:“风俗淳质,勤学好福,多信外道,求现在乐。”

【香烟】原指供佛燃香所生之烟。如《贤愚经》所云:“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现衍生出两义,其一指后代子孙,其二指纸里包烟丝及配料卷成的条状物,供人们点燃吸用,亦称纸烟、卷烟或烟卷儿。

【想入非非】《楞严经》卷九:“於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指无色界四空天之一。后以“想入非非”指意念进入玄妙境界。现喻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

【小品】本属佛教用语。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心地】以大地比喻心,谓心如大地,能产生世间、出世间和善恶等法。《心地观经》:“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心地观经》:“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楞严经》亦云:“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现则泛指人的内心、心里、心愿。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心心相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以此佛的心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意在开示迷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庭事苑》卷八:“心印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卷上:“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金石萃编·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心机】《大日经》:“随种种乐欲心机,以种种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说真言道。”

【心眼】佛教指观察了悟事物之心,心之洞察如眼之明见,故称“心眼”。《观无量寿经》:“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猿意马】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大日经·住心品》分析六十种心相,其中之一为“猿猴心”,谓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缘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故称“意马”。

【信心】《金刚经》:“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谓对佛、法、僧三宝的崇信钦仰。《华严经》:“人天等类同信仰。”

【循环往复】出自《圆觉经》:“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演说】演说即说明事理;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语出《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法华经》:“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晋书·姚兴载记上》:“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于 澄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唐代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一音演说,本承听受之乡;五日继明,素隔照临之域。”

【一笔勾】谓破除一切尘缘。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莲池大师)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勾是涂去之意。“一笔勾”即“一笔勾销”。

【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一刀两断】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断,未称宗师。”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五灯会元》卷三十一智圆禅师:“阳来日送出三门,乃问:‘汝介山逢尉迟时如何?’师曰:‘一刀两断。’”现比喻干净利落,坚决地断绝关系。

【一动不如一静】语出《贵耳集》,宋孝宗临幸天竺及灵隐寺,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既飞来,如何不飞去?”僧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后泛指不必多此一举。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现在指人裸体。

【一弹指】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梵语。《僧只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另外,“弹指”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诅咒等。

【一厢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一个愚人到都城里游玩,爱上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现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衣钵】衣钵相传:僧尼穿的袈裟、盛饭用的食具。由师父把衣钵传授给徒弟,即把住持位置让出。现在用来比喻师徒之间技术,学问的传授。

【印象】《大集经》:“如闫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象。”

【鹦鹉学舌】《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鸚鵡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后因以“鸚鵡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勇猛精进】很难想象这个积极入世的词出自佛教,原指奋勉修行佛法。《无量寿经》卷上云:“勇猛精进,志愿无倦。”“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现在指刻苦学习,不断进步。

【欲火】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圆满】佛教语。谓佛事完毕。《华严经》:“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隋炀帝《与释智顗书》:“功德圆满,便致荆巫。”《西游记》第九六回:“自四十岁上,许斋万僧,才做圆满。”

【在劫难逃】佛教认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到了坏劫,出现风、水、火三灾,世界归于毁灭。如此周而复始。人们因把天灾人祸等借称为“劫”或“劫数”;以“在劫难逃”谓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不能逃脱。

【赞叹】《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千般赞叹,何以胜当,百种谈论,实斯悚惕。”《无量寿经》:“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表示对人、事、物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即“称赞”、“叹赏”。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语本《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现谓悔恨以前所作之非。

【障碍】佛教语。恶业所引起的烦恼困惑,因能扰乱身心,故佛典称“障碍”。《百喻经·观作瓶喻》:“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圆觉经》:“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真相】《洛阳伽蓝记》:“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俗用以指事物的真实情况。

【真心】原为佛教用语,特指真实不妄及正信无疑之心,故有“金刚不坏之真心”等说法。《金刚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现则泛指人们真实的心意。

【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宗,即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古尊宿语录.云峰悦弹师语录》:“不受燃灯记前,自提三印正宗。”

【执着】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佛教认为,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的“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种种虚妄分别的“法见”。 《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著,欺誑世间作法形象,所説实是非法。”现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

【智慧】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槃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追求】《金光明经》:“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

【自爱】《金光明经》:“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

【自觉】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觉。今以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为“自觉”。

【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是用自己都未能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法苑珠林》卷七五引《佛说须赖经》云:“佛言:夫妄言者,为自欺身,亦欺他人……妄言者,亡失一切诸善根本,于己愚冥,迷失善路。妄言者,一切恶本。断绝善行闲居之本。”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此词本于佛经。《妙法圣念处经》谓:“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楞严经》卷八亦谓:“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这里表达了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众生一切苦乐、违顺等果报,都是自己善恶业力所感招的,所谓“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类似的词语还有:

安身立命、安详、半路出家、报恩、报应、悲观、本来面目、毕竟、闭门造车、表白、不即不离、不知不觉、超凡入圣、称心如意、痴人说梦、痴心妄想、慈心、大彻大悟、打成一片、大慈大悲、大无畏、单传、单枪匹马、单位、当头棒喝、谛听、电光石火、顶礼膜拜、定力、定性、对牛弹琴、恶果、恶口伤人、恶魔、恩爱、耳根清净、法宝、法力无边、法门、翻案、翻译、烦恼、方便、放下、飞蛾投火、分身、粉身碎骨、忿怒、逢场作戏、佛头着粪、福田、感应、功德无量、观念、割爱、隔靴搔痒、根性、功德无量、供养、广结善缘、海阔天空、横说竖说、横死、弘扬、宏愿、虎头蛇尾、护法、护国、花花世界、化身、话头、灰头土面、回光返照、慧眼、活泼泼、火烧眉毛、火葬、火宅、机锋、机缘、吉祥如意、见地、见怪不怪、见兔放鹰、见闻、见阎王、劫后余生、金刚怒目、金口、井中捞月、净土、境界、救苦救难、聚沙成塔、绝对、开花结果、开化、开荤、开演、开眼界、看破红尘、空想、口头禅、口吐莲花、枯木逢春、苦果、腊八粥、力士、利他、羚羊挂角、流通、露马脚、门外汉、命根、摩登、泥牛入海、抛砖引玉、偏执、菩萨心肠、普遍、普通、七颠八倒,七手八脚、奇特、骑驴觅驴、千差万别、前身、前世作孽、前缘、青灯黄卷、取经、忍辱、肉眼、入流、三头六臂、三灾八难、色相、森罗万象、僧多粥薄、上乘、少见多怪、舍身求法、神通广大、狮子吼、十八变、十八层地狱、十恶不赦、实际、实体、手忙脚乱、手续、水到渠成、水乳交融、水涨船高、睡魔、顺水推舟、四大金刚、夙缘、宿命、夙世姻缘、随机应变、随喜、随缘、说教、天堂、铁树开花、同床异梦、头头是道、拖泥带水、唯我独尊、唯心、无边、无恶不作、无风起浪、无量、无明火、无缘、现世报、现行、相对、相应、香象渡河、逍遥自在、邪魔外道、心境、心量、心领神会、心田、心香、行住坐卧、雪上加霜、眼光、摇头摆尾、叶落归根、一百八、一瓣心香、一念、一知半解、衣钵相传、以毒攻毒、因果、因缘、游戏、游行、有口皆碑、雨花台、语录、冤冤相报、圆融、圆通、缘起、原因、宅门、折服、真谛、真空、真理、真实、正果、指东画西、志愿、祝愿、转变、自力、自由自在、字母、宗旨、钻故纸、罪过、做贼心虚…………

佛缘俗语

此外,还有不少和佛教相关的俗语,如:

“八字没见一撇”,“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步步生莲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面上刮金”,“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挂羊头,卖狗肉”,“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既到灵山,岂可不朝我佛”,“解铃还须系铃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进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雷声大,雨点小”,“螺蛳壳里做道场”,“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前世烧了断头香”,“前言不对后语”,“求人不如求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入宝山空手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到头终有报”,“僧不僧,俗不俗”,“杀人不眨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送佛送到西天”,“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无事不登三宝殿”,“阎王好见,小鬼难当”,“阎王叛判三更到,订不容人到四更”,”一报还一报”“一棍子打死”,“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冤有头,债有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也成为了汉语词汇中的常用部分。

佛化词语

另有一部分词语,古代汉语文献已经出现,后来被佛典借用。不过,在佛教借用之后,内容被充实深化,具有特定内涵,而且随着佛教广泛传播,带上浓厚的佛教文化意味。如下诸例:

【庄严】庄严,最早见于东汉《前汉纪•孝武皇帝纪》:“王太后皆庄严将入朝,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原意指装束整齐。后佛门借用,指装饰极为华美,或以功德使其庄严,广泛用于诸多经典。指佛像、法师的神态端庄肃穆。《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药师如来本愿经》云:“散种种华,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佛学中有二种庄严、四种庄严及二十九种庄严的详细分类。亦有多部佛经冠以庄严之名,此词使用之广,可见一斑。

【觉悟】觉醒。《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觉”,梵语为bodhi,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佛家以开悟智慧会得真理为“觉悟”。现在指政治上的认识水平。

【消灭】消失,灭亡。《列子·杨朱》:“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观无量寿经》:“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出生入死】《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王弼注:“出生地,入死地。”《韩非子·解老》:“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无量义经》:“若有众生,得闻是语,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出生入死,无怖畏想。”原指从出生到老死的人生过程。后借以形容冒着极大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多用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不念旧恶】不记过去的仇怨。《论语·公冶长》:“伯夷、 叔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八大人觉经》:“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闭关】闭塞关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外界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后来比喻不跟外界往来。如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关”指海关、国门。

【爱憎】犹好恶。《韩非子·说难》:“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法华经》:“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

这类例子还有:

爱惜、爱心、安心、变化、布施、差别、称赞、成就、大德、大师、大众、恩爱、凡夫、方丈、甘露、歌颂、功德、功夫、观察、敬礼、机关、机要、集会、吉祥、讲师、讲座、教导、教授、境界、快乐、理论、理事、礼拜、流通、迷惑、实际、实业、书记、思维、污染、先辈、形象、意识、因缘、瞻仰、赞叹、长老、正法、知识、自在、宗师、祖师、作家、作业等。

都是先秦或两汉中华典籍中已经出现,但后来为佛教借用而得以广泛流传,似乎成为了佛门专用语。

还有一部分来自佛典的词语,现在仍然在使用,意义并无太大变化,保留着其佛教文化的内涵,构成了现代汉语词汇中直接反应当代佛教文化的部分。如:

【阿鼻地狱】佛教指人犯了重罪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阿鼻,梵文avīci]

【般若】bōrě,智慧。[梵文prajnā]

【阿弥陀佛】Emítuófó佛教中指西天极乐世界最大的佛,也译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梵文Amitābha]

【佛】佛陀的简称;佛教徒称修行完满的人。[梵文buddha]

【浮屠】【浮图】佛陀;塔。[梵文stupa]

【金刚】佛教中称佛的侍从力士,因手拿金刚杵(印度古代兵器)得名。[梵文vajra]

【罗汉】佛教称断绝一切嗜欲,解脱了烦恼的僧人。[阿罗汉之省,梵文arhat]

【魔】魔鬼;神秘。[魔罗之省,梵文māra]

【南无】nāmó,佛教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梵文namas]

【尼】尼姑,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比丘尼”的简称。[梵文bhiksuni]

【涅槃】nièpán,佛教指超脱生死的境界;佛或僧人的“死”。[梵文nirvāna]

【菩萨】佛教称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菩提萨陲之省,梵文bodhi-sattva]

【菩提】觉悟的境界。[梵文bodhi]

【如来】佛的别名。梵语意译。“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又为释迦牟尼的十种法号之一。《金刚经·威仪寂静分》:“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梵文tatha-gata]

【僧】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僧伽之省,梵文samgha]

【塔】佛教建筑物,原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的建筑,有多种形式,通常五到十三层不等。现在除了佛塔、宝塔之外,还用于塔状建筑,如水塔、灯塔、纪念塔、金字塔、塔楼等。[梵文stupa]

【天龙八部】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 天龙八部,即诸天、龙神、药叉、香神、阿修罗、金翅鸟、歌神、大蟒神等八部众。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后被金庸用作书名。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龙女成佛。”

【以心传心】《六祖坛经》:“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指不用语言文字,通过直觉,突然触发,使人接受佛理,只是师徒心心相印,自解自悟。

【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事物起因必有结果,善恶各有报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七:“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此外还有:

“禅、参禅、超度、吃十方、慈航、打坐、地藏菩萨、法师、方丈、放生、佛国、佛曲、佛事、佛祖、趺坐、高僧、和尚、化缘、还俗、活佛、偈、袈裟、开悟、空门、苦行、六道轮回、木鱼、哪吒、普度众生、七七、如是我闻、入定、善男信女、上供、烧头香、舍利、十八罗汉、五百罗汉、西天、修行、游方、坐禅、坐化、做功德”等。

现代汉语中上述的佛源词汇,一种是来自佛典现在仍保留其宗教内涵的,一种是来自佛典但已经引申或泛化成为一般世俗词语,还有一种是佛典借用之前在古籍已经出现但却经由佛典而获得特殊内涵并广泛传播的。这三类佛源词汇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数量不小,影响深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汉语学习沙龙编)

hyxxsl汉语学习沙龙2015-06-24

————————————

订阅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