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外卖平台创业方案(外卖平台推广营销方案)原创
黄埔军校校歌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青年守则》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生传阅的《抗日救国须知》封面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第十四期同学录上的照片,展示了当时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生《自传》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颁发给竹山县征属慰劳团的《荣誉状》
国民党将领李宗仁给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生题的词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誓词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部分竹山籍学生合影
通讯员胡晶记者李平
编者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市档案馆在本报首次公开馆藏校址位于武当山特区的国民党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部分珍贵档案,这些档案记录了抗战时期发生在我市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为赢得抗战胜利前辈们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作出的积极贡献。今天,我们将部分珍贵档案予以展示,旨在提醒广大市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国梦、为我市跨越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校址在武当山下
近日,记者在市档案馆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共设立了9所分校,其中第八分校建在均县(今丹江口市)草店(武当山特区)周府庵。
市档案局局长、市档案馆馆长欧阳立介绍,《十堰日报》这次展示的市档案馆馆藏的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珍贵档案,是市档案馆建馆以来首次向社会公开。这些档案证实了十堰这片热土在抗战中曾作出的巨大贡献,我市曾是我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档案显示,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前身系国民党将领李宗仁设立的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所属部队在台儿庄(今属山东省枣庄市)重创日本侵略军后,向豫、鄂西部地区转移,1938年秋到达老河口(今属襄阳市)后,襄阳成为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我市的武当山地区则为抗日防御作战的腹地。当时的均县北部与河南隔丹江相望,西通陕西、四川,武当山为其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尤为重要。1939年1月,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在老河口市郊杨林铺成立,不久迁往武当山地区。1939年10月,国民政府统一军事训练机构,将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撤销,在其基础上成立了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第八分校多以武当山地区的宫观为校舍。1939年10月,蒋介石派徐祖诒为第八分校副主任,主任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兼任。1940年5月4日,第八分校补办了开学典礼。
1944年,国民政府采取精兵简政政策,大量缩编军事机关。1945年6月,第八分校由武当山地区迁往房县仅一个月就奉命裁撤,第八分校十九期学生合并到位于西安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二十一期。自此,武当山地区完成了培养培训抗日官兵的光荣历史使命。
从1939年到1943年,第八分校在草店(今武当山特区)周府庵存在了五年左右,共培养近万名军事政治人才并走上抗战前线,为全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0年,第八分校奉命实施两种编制。学校最高管理机构是校部,校部内设校长、校务委员会和主任、副主任。主任、副主任主持分校日常工作。校部下设办公、教育、总务、经理、军医五处,及政治部、会计室七家单位。当时第八分校直辖部队为学生、学员两个总队,及练习营、军官教育队、步兵军士连、输送连和湖北省军官大队。该校校部还设有医务所、军械所、马区管理所、迎宾馆、军官研究队、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中正小学(子弟小学)等。学生总队驻周府庵校部内,其一大队及练习营一个连驻附近的白果树晋府庵,练习营本部驻遇真宫,军械所驻附近的金花树,马匹管理所驻紫阳庵,中正小学在白果树。
在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战斗
史料显示,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的办学宗旨是:信仰三民主义,捍卫中华民族。目的是:培养大批中华民族优秀青年,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以求中华民族独立、平等、自由。
据市档案馆资料记载,黄埔军校第八分校教育处设有战术组、重兵器组、兵器组、筑城组、地形组、交通通信组、体育组、普通教学组等教学教研组织,各组都配备了较强的师资力量。
第八分校学生总队学生学时为一年六个月,学员总队学员学时为六个月,学习内容大致为政治、军事、体操等。第八分校利用校歌、毕业歌及当时在学校流行的《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我们在太行山上》、《前进曲》、《流亡三部曲》等救亡歌曲,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在唱歌中启迪、培养学生的进步思想和崇高信仰,激发学生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志。
作为一所以培养抗日力量为目的的军事院校,该校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军事技能培养,重点以军事教学为主,其中,军事课程较复杂。学生们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9点半睡觉,每天有8节课,中途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第八分校军事课程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共分为入伍、学生、军官三个阶段。
入伍期为六个月,课程上课堂学习和操场训练各半。课堂以学习典、范、令为主(即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另外有陆军礼节、内务规则、军人须知等。操场训练以单个姿势训练渐进到班排训练为主。在入伍期后几个月中,学生学习战斗演习、实弹射击、夜间演习、紧急集合、防毒防空等。体操训练有球类运动、跳高、跳远、马术、劈刺、跨越障碍等。该校各队设有简易书报室、大队设有阅鉴室、校部设有图书室,每周星期六举行内容丰富多彩的娱乐晚会。
学生教育期为六个月。军事教程以四大教程(即战术、兵套、筑城、地形测绘)为主。每星期在操场训练两次、战斗演习两次,以排连训练为主。第八分校当时使用的武器是轻重机枪、平高射机枪、八二迫击炮等。有苏联军事顾问指导操作重武器和战斗演习。轻兵器除国产外苏制较多。学生在第二期学习时,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军官教育期为六个月。军官教育期各课程着重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要求学生不仅要懂相关技能并能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时沙盘演习和实地操作,使自己具有一名指挥者的指挥能力。如观察测绘地形、地物、地貌、山川河流、公路、铁路、桥梁、村镇、城市等,掌握各种兵器、兵种在攻防上如何配备,火力点的位置,障碍物的设置,指挥官的位置,实物与图纸的关系、位置、距离等。该校在战术、兵器、筑城教学上,十分细致,确保能让每名学生理解。
学生入校后,每人每月发法币12元。十七期学生进校一年时间里,除发12元钱用于生活外,每人还发23元钱零用。1941年,由于通货膨胀,津贴有限,学生生活比较困难,不过每周会打一次牙祭。但十八期学生的生活较为艰苦,吃粗粮尚不能饱。1942年2月份,第八分校官兵和学员以每人40斤的粮食供应为准。但油料等供给不足,加上军事训练强度大,40斤粮食根本吃不饱。
1945年4月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西迁均县草店镇(今武当山特区)。老河口不久沦陷。日寇占领老河口后,企图侵入汉江西岸,当时丹江口市三官殿至青山港一线无部队防守。为加强防守,第八分校十九期全体师生和练习营官兵布防在这一线,不时隔江炮击或用轻重机枪向对岸射击,严加防守持续月余,使日军占领均县县城的计划没有得逞。日寇被阻于汉江东岸的丹江口市沙陀营、玉皇顶一线,确保了鄂西北、陕南、武当山至陕西白河的安全。
一批十堰籍师生投身抗日前线
第八分校学员分为学员总队二期和学生总队三期。
黄埔军校八分校学员总队1941年底筹建,1942年在均县县城(今属丹江口市)正式建立。其一大队驻三元宫,二大队驻太和书院,三大队驻学宫。每大队分三个中队。学员总队的学员大部分来源于第五战区所属各部队保送的基层干部。训练时间为六个月。每期学员千余人,共2400多人。毕业后自行回原单位工作。
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学生总队最初为第八分校第十七期步科学生第十六总队,于1940年3月接受教育,至1941年9月底毕业,有学生1400余名。第十七期学生总队共有4个大队14个中队。一大队毕业后,由二、三大队抽拨学生400人编为四大队,由一大队干部负责。除一大队外,二、三大队全部是招考录取的学生。当时抗日烽火在祖国大地各个角落燃烧,热血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因此,十七期学生毕业后很快被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录取。
该校十八期学生来源于招考、战区个别集团军保送、入伍生团学兵(也是招考或保送入团,毕业后则分送各军事学校学习)毕业后分派等。该校第十八期是1942年春招生的,部队保送生和入伍生团派的学生均于当年3月份先后到校。新生进校后分派到各中队。十八期仍有3个大队、11个中队,仍驻周府庵、晋府庵,学时为一年半。
第八分校十九期学生是1944年入校的。十九期学生尚未毕业,日本即宣布投降了。
第八分校学生总队毕业生数字如下:第十六期学生有一个总队毕业学生1431名;第十七期学生总队一共4个大队、14个中队,共毕业2100多人;第十八期学生有一个总队,毕业学生858名。合计近4400人。
在抗日战争中,十堰人民为保卫祖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市档案馆资料记载,第八分校的第十七期学生中,均县籍学生有60余人,除十五人任军职外,其余均系抗战文职人员或事务人员。十八期第十六总队军官中,十堰籍的有11位。他们离开学校后奔赴抗战第一线,不少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图片由市档案馆提供)
一张珍贵的照片
记者李平通讯员胡晶
近日,记者在十堰市档案馆看到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写着“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照片中竹山县城关青年谭行健、宋一云、阮圣�、胡树屏、方启师、何汉章、龚镇中、严国屏8人一字排开,整齐地站在一起。
照片上方写着临别留言:“民族危险到了这步,每个炎黄子孙,都有着重大的责任。我们誓以人格、良心血性,精诚团结到底。在努力救国救民,争取独立、自由、幸福,建设新中华的最高原则之下,互相砥砺,共策前行。不畏艰难困苦,不受任何离间中伤,相信胜利的光明之苍,定会在我们面前呈现。朋友们,牢记着,遵守吧!努力吧!”落款是“一九三八年抗战年,行健书于郧庸渚水西浦”。照片右上角写有“圣�兄存念”。左边是8位青年的签名、盖章。下面写着“摄于一九三八年抗战元年五月十八日竹城观音格中”。照片背面,除没有阮圣�详细情况外,其余7人的出生年月日、家庭通信地址、父亲兄弟及妻子姓名都记载得很清楚。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日寇的步步进逼,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在这一形势下,地处鄂西北边陲的十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气候,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各种抗日社团、宣传抗日的报刊如雨后春笋,大批青年奔赴战场杀敌。竹山县有许多热血青年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自愿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