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美国开店流程及费用多少(美国亚马逊开店的费用)燃爆了
《周官》里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这三本书合并在一起叫作“三易”,现在只有《周易》还存在,而《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
根据《系辞》的说法,《易》是由伏羲创作的。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形象,画出了八卦,《说卦传》讲离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这是因为离卦☲是外面两个阳爻夹着中间一个阴爻,阳刚阴柔,正好可以象征鳖、龟等有外壳的动物。所以伏羲才利用离卦☲来教导人们“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捕捉鱼类,火耕采集。为原始社会的蒙昧时期。
《系辞》又讲,伏羲之后,神农兴起,利用《益卦》来教导人们“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从事农耕;又用《噬嗑卦》来教人们日中为市,互通有无,各得其所。因此,古人推断《连山》就是神农时期的《易》。《连山》把《艮卦》放在开头,艮象征着山,代表着止。神农详于地理,辨土性,造五谷,尝百草,由静而动。止者,动之始也。故《连山》把代表着止的《艮卦》放在第一位,而且《艮卦》的卦象是两座山叠加,正好对应书名《连山》。代表着原始社会的野蛮时期。也有人说《连山》是夏朝的《易》。
在神农之后,就来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详于人事,兴造舟车、修筑宫室、作礼乐书契,变革了上古的风俗,文明社会肇始此。故伏羲为天皇、神农为地皇、黄帝为人皇,这也是《周官》里讲的“三皇”。黄帝把伏羲和神农的《易》反而归之,得其初象。于是以《坤卦》为首位,以阴为主,以静为道,以柔为用,其思想正是后世老子道家思想的渊源,世称“黄老”。故黄帝的《易》名字叫做《归藏》,意指“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不过也有儒者说《归藏》是商朝之《易》。
当然,关于“三易”的解释都是先儒的推测之言,世代久远,我们也无从考证了。
《周易▪系辞》讲到伏羲、神农和黄帝对《易》的传承
《周易》的出现《周易》与《连山》《归藏》不同,它以《乾卦》为第一卦。在《左传》里已经注意到“三易”的划分,每次讲到《周易》的地方一定会用“周易”两个字,而不是单单简称为“易”。在《僖公十五年》和《成公十六年》的占例中,所引用的《易》卦辞为今本《周易》所无,可知在春秋时期,古人占卜不单单用《周易》,可能还用了《连山》和《归藏》。
《连山》是神农之“易”,《归藏》是皇帝之“易”,而《周易》则是周文王与周公的“易”了。朱熹的《周易本义》说“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周易”就是周朝的《易》。
《史记》说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于是“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认为在周文王之前《易》只有八个卦象,是周文王把它们两两叠加才推演出六十四卦来。其实,在周文王之前就已经有六十四卦了,不然《系辞》怎么会说神农用到了《益卦》和《噬嗑卦》呢?而且《左传·襄公七年》记载穆姜占卜,说:“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这里强调“是于《周易》”,特别突出是《周易》一书,由此可知除了《周易》之外,其他的书里也有《随卦》。
那么重卦的人究竟是谁呢?王弼认为是伏羲,郑玄认为是神农,孙盛说是夏禹,莫衷一是。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周文王的奉献在于写了《彖辞》,而周公则写了《爻辞》。
《周易》的形成历经多人之手
什么是《卦辞》?什么是《爻辞》?浏览过《周易》的人都知道,这部书里共有六十四个卦。其中每个卦都有一副卦象和相关的文字,而文字中又要分出《卦辞》与《爻辞》,为方便说明,我们用《乾卦》来做个例子。
乾在最初八卦里面符号是“☰”,其中每一“—”叫作“爻”,因为《周易》的六十四卦是用八卦两两叠加形成的,所以《乾卦》是两个“☰”的叠加,其中下面的“☰”称为“内卦”,上面的“☰”称为“外卦”,二者相合共有六个爻。爻由下往上数,最下的是初爻,最上的是上爻,卦也是由下往上看。
《乾卦》的内容
在《乾卦》的旁边有“元,亨,利,贞”这几个字,便是《卦辞》,先儒一般也把它叫作《彖辞》。传说是周文王写的,所谓的《彖辞》主要是用来断定一卦的吉凶。
除了看《彖辞》之外,我们还需要具体看卦里的各爻。例如初爻是初九,辞为“潜龙,勿用”,这些字就属于《爻辞》了。《爻辞》主要是用来推断一爻的吉凶。对于初爻来说,阳尚处于潜伏状态,未可施用,宜当“勿用”,如果妄动就难免会有悔咎了。
《彖辞》是文王写的,但《爻辞》却绝非文王所作。因为《升卦》六爻说“王用亨于岐山”,周室虽然兴于岐山,但无论周太王还是周文王,在生前都并未称王,前者称“古公”,后者称“西伯”。因此,周文王不可能在《爻辞》里写下这句话。又《归妹卦》说:“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周文王如果被囚禁在羑里而演《周易》,他怎么敢在里面议论纣王的父亲帝乙呢?所以,《爻辞》不是周文王写的,它出现在周文王之后。
《左传》记载,韩宣子访问鲁国,读到了易经之象,感叹道:“吾乃知周公之德。”可知周公对于《周易》是有奉献的,其中的《爻辞》很可能就是周公所作。如《明夷卦》五爻说:“箕子之明夷,利贞。”讲到了箕子失意、被纣王囚禁的事,而周公曾亲自追随武王伐纣,“释箕子之囚”,又访于箕子而闻《洪范》。因此《爻辞》出自周公之手的可能性很大。
什么是“十翼”?伏羲传的六十四卦,文王写的《卦辞》和周公著的《爻辞》就是《周易》的原貌,是孔子所看到的样子,一般称为《易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和战国楚简《易经》也都是据此而排版的。
帛书《周易》里的排版
但是,我们现在在市面上读到的《周易》却不这样排版。它们一般是在《卦辞》的下面有个“彖曰”,在每一爻爻辞的下面又有“象曰”等文字。这种排版方式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其中的“彖曰”和“象曰”其实不属于《周易》原文,不是《易经》,而是《易传》。
通行本《周易》把《易经》和《易传》混杂在一起
《周易》全书分为上下两篇,除了作为《易经》部分的卦象、《彖辞》和《爻辞》外,还存在着作为《易传》部分的“十翼”。所谓“十翼”就是相传孔子读《周易》时所写下的阐述性文字,共有十篇,它们分为是:
一、《彖传上》,用来解释周文王的《彖辞》。如上图《屯卦》里的“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候”为《彖辞》。下面“彖曰”的文字便是孔子所作的《彖传》。
二、《彖传下》,因为《周易》分上下篇,所以《彖传》也分两篇。
三、《象传上》,“象曰”后面的文字为《象传》。其中总论一卦的为《大象传》,如《屯卦》里的“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各爻下面的“象曰”为《小象传》,用来解释各爻的意思。
四、《象传下》。
五、《系辞上》,一般排在第六十四卦《未济卦》的后面。总论《周易》一书,哲学意味最浓。
六、《系辞下》。
七、《文言》,用来具体阐释卦的文字。只有《乾》《坤》两卦才有《文言》。《左传》记载穆姜占卜说:“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跟《文言》的文字相似,穆姜比孔子早,因此有先儒认为《文言》非出自孔子之手。
八、《说卦》,具体解释了八卦的含义及类象,是读《易》的入门篇章。
九、《序卦》,解释六十四卦的含义及排序意义。可作为《周易》的序言。
十、《杂卦》,《杂卦》是《序卦》的补充和发挥,《序卦》是用来解释文王六十四卦的排序。《杂卦》则将六十四卦错杂起来对辩,阐发孔子自己的理解。
“十翼”是孔子对《周易》的奉献
读《周易》选哪个版本好?帛书、竹简《周易》跟传世本的文字差异不大,但最早的《周易》其实是把《易经》和《易传》分开的。两汉人读的《周易》都是经传分离的版本,直到三国时期,王弼的《周易注》才开始把《彖传》插入彖辞的后面,并且把各爻的《象传》附在《爻辞》之下,把文王、周公和孔子的文字混淆在了一起,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唐朝孔颖达编的《周易正义》和李鼎祚撰的《周易集解》都沿用了这个排版,是义理派和象数派都默守王弼的改动。
北宋程颐写《程氏易传》,论理精绝,可惜还是沿用了王弼的版本。南宋朱熹著《周易本义》,重新进行更定,把《周易》分为经二卷,传十卷,实现经传分离。明朝洪武年间,《程氏易传》和《周易本义》都是官方的教科书;永乐修《周易大全》时,把两本书合刻在一起,并且把《本义》的排序改成了《易传》的样子,经传又重新合一。直到清朝人修《周易折中》才恢复了朱子经传分离的初衷,可惜现通行本仍延续王弼经传合一的排法。
因此,读《周易》,欲寻古本、学卜筮,可读帛书、楚简、《本义》和《折中》;如果不在乎排版,则欲学义理则读《周易注》、《正义》和《程氏易传》;欲学象数,则读《集解》和《汉上易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