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开店条件(京东自营开店条件)快来看
"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上。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的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便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沈从文
人们常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赶着去锦上添花人们的趋之若鹜,可是能在他人处于危难时伸手援助的人却寥寥无几。沈从文尚未发迹之时,来到北京求取国立大学文凭,但是这一切又岂能向他想象的那样轻松容易,无奈之下成为了一名"北漂"。
"百无一用是书生",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书生,想要在偌大的北京城里 立足,真是谈何容易?幸好幸好,有人相助。
"北漂青年"——沈从文:我是来征服你的沈从文来自湖南的一个小村子,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参军了,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她自己形容这段岁月为"乡村流浪者"。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只有小学文凭,一个大好青年平日里只做这些,以后又该如何过活呢?
就这样过了两三年,沈从文听说北京是一个有出路的地方,心想着北京有大学,自己凭以前那点儿读书底子,也能考取一个国立大学的名额,读上几年书便能在北京城谋得一份职位,以后也有了指望。
他揣着家中为数不多的积蓄,离开湖南老家踏上了北上的火车,踏下火车的第一句,他说:"北京我是来征服你的!"说着这话的青年那时还不叫沈从文,还是"乡下人"沈岳焕。
首先,就是住处问题。出门在外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自古以来北京都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沈从文身上带着的所有钱,刨去上学用的开销,剩下的还不足他在北京租一个月的房子,于是只能厚着脸皮找到一个早就出了五服的亲戚,借住他家,一住就是半年。
沈从文来到北京一看,才发现考大学满不是靠着那点儿认字的本事就能做到的,他先是报考燕京大学,一到了考场竟发现自己连考试题目都看不懂,这第一次便是如此草草失败。
那远方亲戚见他屡屡考试屡屡不中,便连屋子也不借住给他,寒冬腊月把沈从文赶出来,其实这个举动也算是人之常情,一个多年不联系的远方亲戚,突然上门住了半年,谁能一直养着他?
在这大雪天里,沈从文找到一间又破又小的隔断间,他将这个住处取名为"窄而霉斋"。为了能够节省开支,沈从文一天只吃一点馒头和咸菜,在京师图书馆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光是开源节流也不能使他脱困,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但是沈从文的处境很尴尬,如果让他当个马夫车夫他又拉不下读书人的脸面,如果让他进学堂教书育人他又没那个文凭,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过着,如果回老家,他竟是连回乡的路费也凑不齐。
不过还好沈从文有写作的天赋,在图书馆里也泡了一年多,对现在的文学形式已经有了了解,沈从文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每天除了学习就是给各种杂志报纸的编辑部投稿发文,有好一点的编辑部会将稿子退回,指出其中的问题,有的就直接没了消息。
沈从文也只能这样艰难地挨着日子,但是日子久了也是不成的,他那间"窄而霉斋"冬天没有暖气没有热水,他又来自南方怎么知道北京冬日里的严寒,御寒的衣物也不够,沈从文最窘迫的一次竟然三天没有吃过一粒米,饿着肚子还要写稿,他实在是难以坚持,只能写信给当时北京的名流,期望他们能看在同是读书人的面子上,给他一线生机,其中有一封信便是寄往郁达夫家。
知遇之恩郁达夫当时在北京大学授课,表面上看着很是风光,做一个大学老师当时能有三百多块钱的收入,对于沈从文这简直是笔巨款,所以沈从文提笔像他写下了一封求助信。
本以为郁达夫帮助他仅仅是举手之劳,但是郁达夫背地里也是有许多别人不知道的苦楚,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说是有几百块的收入,实际到手也仅仅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三十多块还不够他一家人的生存所需,他也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月光族"。
但是,郁达夫看到信后觉得沈从文实在可怜,大丈夫也要为了五斗米而折腰,这样低下头来求人赏饭吃,便是连脸面也不要的求生念头才致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自己不富裕但是尚能有口饭吃,自己不帮他这简直就是见死不救了。
郁达夫依着信上的地址,来到沈从文的"窄而霉斋",看到这个年轻人被冻出一身伤,连忙将自己的围巾送给他御寒,拿起沈从文桌上的一摞纸,却发现这些都是他没能发表出去的稿子,文字虽然稚嫩但是不失灵气,写作也是一门最要看天赋的职业,这人虽然眼下贫困但是以后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的。也罢!就助他一臂之力。
那天,郁达夫带沈从文去一家小馆子痛痛快快地吃饱了饭,在饭桌上给这个年轻人讲明了道理,做学问不是靠一头莽气就能闯出来的,还是要看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去读书。
这段饭一共花了一元多,结账时,郁达夫递给店家五元,找来的零钱他全部赠予沈从文,要他好好坚持下去写作之路,北京说不准就会被你这样的年轻人征服。
在郁达夫的引荐下,沈从文结识了徐志摩,他的文学作品终于可以被出版,然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二个人失去了联系,郁达夫临终前曾想把自己的孩子托孤给沈从文,但是消息始终递不出去,这个心愿一直未曾了结。
郁家的后人在见到沈从文时,他已经是个七十岁的老人,对着郁达夫的侄女,他拿出了那个围巾,和她讲述着当年三天没吃饭的心情,那顿饭不仅解决了饥寒交迫,还为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指明了未来的路。
当年郁达夫离开"窄而霉斋"后,心里一直很不是滋味,回到家中就写了一篇《给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为了警示年轻人一定要想好自己为什么走读书这样的一条路。而沈从文自从这次见面后,就与郁达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然也一直笔耕不辍,才有了他后来的文学成就,这些成绩始终都要感激当年那个雪中送炭的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