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休闲食品店的利润(休闲食品加盟店利润怎么样)
今天要讲的书是解玺璋的《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
解玺璋何许人也?知名的文化批评家,做过工人、记者、报纸主编,曾担任同心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梁启超传》《雅俗》等作品。从事图书编辑20余年,单从从业时间来看,即可看到他对于文字与历史的热爱,再从他写的书来看,可探究他对历史人物的钟情与热爱。
初看《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书名时,把重点放在抉择二字上,以为全书该是讲解历史著名人物面对选择时如何做决定的左右为难时刻,看完此书,发现他的重点在于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主要集中于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阶段的人物事件。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由无数个抉择组成的,每个阶段,不同的选择都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比如升学考试,择业,结婚等等,人生大事,做决定时的勇气与果断,由人们不同时段的经历和见识做铺垫,选择后既定的方向,还有人们如何面对现实的真实感。可见,每一个选择都是如此重要。
拿我做个例子,高中毕业,大多数同学选择读大学,而我因为家庭原因选择打工,面对未知的外界,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很多人说在工厂打工如同一个机器,重复着机械的动作,思想麻木,可是没有学历没有经验,出去找工作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能进厂有一席之地,解决自己温饱之余还能有点存款时,也会对工厂有着深深的感激。
工厂养活很多工人和技术工,所以当初选择工厂,现在想想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毫无经验之时的人生经验。后来,选择自学考试,选择读书写作,虽然现在也没啥成就,但由于热爱生活与对兴趣的热情,生活也挺美满的。
在我妈眼里,我没钱,过得不如意,在我眼里,生活皆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圆满。选择,从而确定自己的决心与方向,心静,向前,积极,乐观,如此而已。
《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书里讲了15个人物的人生际遇,皆是历史上知名人士,他们的人生会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择取3个人物作为解析,一起来看看。
1.陈洪绶:最是当官不自由
陈洪绶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绘画天赋,在画画与当官养家之中选择,由于家庭原因,他只得选择仕途。考取功名的道路上并不平坦,对经历了多次乡试失利而功名之心犹未断绝的他来说,选择“纳赀”的方式进国子监读书。在此期间,官场的腐败龌龊,以及士人对时局的束手无策,让他大失所望。
以大半生为代价,他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最是当官不自由。读书,懂治国之策,懂明事道理,懂人际关系,却生不逢时,在官场的道路上看到更多的黑暗,无力反驳,进退两难,终是在悔字里度过余生。
前40年生活在明朝,其后不足10年里,清朝取代了明朝,他成了大明的遗民。在这种时刻,很多人选择殉节,而他选择不死。不死也并不好过,常常触景生情而感到内心不安,最后削发为僧,以图清净,也不得清净。
古代读书人的出路是科举之路,考取功名利禄为人民做事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所有当官之人都是为民着想吗?在我等无关系无后台的平民老百姓眼里,当官的都是有钱有势的,自有他们的当官之道与发家之道。
陈洪绶的一生,是在艺术与仕途中的选择,不喜欢,看不惯,却也勉强继日,以图温饱。相当于现代人的诗与远方和工作的抉择,爱好与工作的之间的对战,当然,大多数人都会为了温饱而放弃爱好,但爱好能转化成饭吃最是愉快。
二者也许可兼得,看你如何转化。如果有着雄厚的经济作为后盾,当然爱好就是生活的一切,保持着天真与热情,但当生活不能为继,无奈之举便是选择解决温饱的工作。原来在古代的名人,跟我们一样逃不过生存的选择。
2.俞初理:倾向女性的平等观念
自明代李贽之后,还没有如此大胆为妇女鸣冤叫屈的,而且他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似乎也超过了李贽。因此,蔡元培给予俞初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近代以来自由思想之先声”。
摘取书中作者对于俞初理的高度评价。
古时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俞初理则强调嫁娶都是个人的事,应当由当事者自主选择,从谁?从自我。“谓女人妒为恶德者,非通论也”,妒忌是人之常情,并非女人之专利。清代明令禁止缠足,他极力赞许,应当遵循人体自然生长方式,而不是故意缠小脚,扭曲人的主观意识。
人权与平等是俞初理的基本理念,拿到现代来看,是人们觉得极其正常的观念,但在当时的年代,他的思想是极具先进性的。
在如今社会,男女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最明显的特点是女性与男性都可以工作,养活自己,有经济能力,可以决定家庭地位。
俞初理为何在当时就有如此透彻先进的思想呢?因为他持进化的古今观考察事物观念。可能读书多,总结能力强,把过往发生过的事情综合变成自己的知识库,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世界,独特的视角,思想先行,留名万世。
3.吕碧城:与秋瑾不同的追求女性解放的方式
吕碧城与秋瑾同是清末特立独行的女性代表,都是叛逆传统,追求女性解放的先驱。两人曾经走在一起,却又各奔东西。秋瑾是把个人完全交付给民族解放的事业,而吕碧城则更强调女性个人的自由解放先于国家、民族和家庭。
为何二人同为女性解放的先驱,却又不同的选择与结局?
可能是因为家庭原生条件的原因吧。吕碧城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在12岁时,家庭突遭变故,母亲为躲家人的迫害,舍弃家产带着孩子出逃。后寄居于舅父家,由于不满舅父家塾的读书方式,由于读书的问题与舅父产生矛盾,于是选择反抗,离家出走,到天津寻立身机会。
在火车上,机缘巧合在《大公报》工作,于是展露她的才华。由于秋瑾的笔名为碧城,而吕碧城署名的报纸上写着碧城,两人因此而结识。
但二人的家庭条件全然不同,吕碧城从小的生活经历让她知道,激进的方式于事无补,更清楚的认识到解放女性的路途漫长而艰辛,她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来坚守自己的初衷。
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注定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的走向,在选择的路上更容易看到自己所需要的,所坚持的,所向往的。从小的经历结成内心基础的思想,是非对错,如何判断,事态进展,如何抉择,不论结局如何,终是有着过程的重要性,存在必有其道理。
总结:历史名流终逃不过原生家庭的牵绊,何况尔等无名之辈。于是在选择的问题上,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到:此时此刻,正经历着苦痛的我,一切都是来源自己的选择。不管道路多艰辛,也得走下去。
不同时代的人物,面对的困难无非也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纠缠,现状的惨烈,真实到肉体的折磨,理想的期望,如指路明灯照亮内心的方向,如何抉择,如何判断,得靠你自己摸着良心前行。
他们,已经完成他们存在过的意义,留下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剩下的,是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