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手机销售技巧和话术,手机店面销售技巧和话术 学会了吗

admin

立碑和不立碑的区别

朱元璋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得上天眷顾才登上皇位,他依然保持了农民艰苦朴素的作风,这就好比一个农民有几口薄田,天天都会去打理。他在帝国的设计上倾尽心力,几乎让后代子孙不费脑子安心坐天下就好。

于是他为了防止宦官篡权,在宫门口立了一个碑,上有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言简意赅,绝无歧义。

在绝大多时候,帝国都按照朱元璋的设想正常运行,但偏偏他低估了他那些不肖子孙的懒惰程度,以及明朝中央机构设计导致的巨大漏洞。

废丞相,导致皇帝直接被文官集团孤立

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废除了,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从此即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批阅三千多奏章,仍然显得无能为力。到朱棣时期,明成祖马上得天下,发觉这样治国理政实在太累,于是建构内阁的雏形,选任几个低级别的大学士,协助自己处理政务。

但总的老说,内阁还是文官集团的势力,皇帝不能完全信任,明中后期杨廷和、杨慎直接与皇帝对立,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时皇帝就需要另外一帮人帮助自己延伸皇权。一个就是宦官,长期陪在皇帝身边,甚至陪伴皇帝长大,所以宦官也是皇帝的内臣,相当于奴隶,与文官集团作为外臣不同,外臣可以成家立业,而内臣只能终身与皇帝同吃同住。

推倒朱元璋立碑的王振,以及后来的冯保、魏忠贤都是在皇帝年幼之时就在身边,深得皇帝信任,皇帝亲政以后,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获得批红权(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后代这么懒,连动笔画个圈都懒得动),实际上代理了皇帝的部分决策职权。

同时宦官还掌管东厂,负责监察百官,收集情报,帮助皇帝掌握文官集团的秘密,因此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都是文官集团与皇帝的代理人宦官的斗争史,在宦官被打倒或买通时,皇帝便首当其冲地成为言官们的众矢之的,如武宗、神宗。所以其实明朝皇帝很孤独,也很可怜。

因此宦官若是野心十足,大可以利用皇帝的信任或者授权,大肆聚拢权力,毕竟皇帝的敌人也是文官集团,所以大宦官掌权的第一步同样是清理不服自己的文官。明朝历史上,刘瑾、魏忠贤权倾朝野,除了皇帝本人,别人还真拿他们没办法,而已这很大程度要归结于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慵懒的皇帝会出现集权的宦官,以至于明朝多次出现宦官专权。

在英宗时期,王振就是这样一个有野心、又深得皇帝信任的大宦官。他有文化,兼做朱祁镇的老师,同时还照顾朱祁镇成长,善良懵懂的皇帝对这位有着生理缺陷的王先生十分信任,放任他走上夺权之路,原本宣宗留下的顾命大臣陆续告老还乡、一直敲打王振的太皇太后去世,朝堂上能够对抗如日中天的王振的实力派大臣,少之又少,就连后来的名臣于谦都曾被王振下狱。

因此在正统七年,王振渐渐大权在握,他对朱元璋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碑感到愈发刺眼,便命人将其移走。可惜老朱早已进了棺材,不然非得跳出来把王振活剥了。

怎么做手机销售技巧和话术,手机店面销售技巧和话术  学会了吗 电视剧推荐 电视剧排行榜前 抗日电视剧排行榜 短视频推广 建材电话销售话术 销售话术  第1张

八字墓碑对联

但凡是提到明朝,如果要问有什么是印象最深刻的。很多人都会说东厂、西厂,还有早期的锦衣卫。然而但凡提到东厂和西厂,就离不开明朝的太监。但是朱元璋曾立下要求,禁止宦官干政,甚至还写了8个大字放在宫门口,后来为什么会被砸了?而明朝的宦官干政到底有多严重?又是谁开了这股风?

朱元璋立下八个大字,却被后世子孙打脸!朱元璋对于以前的宦官干政,他曾经这样评价过:

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此辈在人主之侧,日见亲信,小心勤劳,如吕强、张承业之徒,岂得无之?为了避免明朝出现宦官干政的情况,于是朱元璋提前立下规矩:禁止宦官担任外朝文武官职;禁止宦官穿戴外朝朝服;禁止宦官和各级外朝官员有文书接触;宦官最高官衔为四品。

这些条框订立下来后,基本上就把宦官圈定在了“内朝”当中。朱元璋此举的目的,主要是让宦官只能在后宫当中运转。为了防止后世子孙忘记,还打造了一块大铁牌子,上面写着:内官不得干预政事。

虽然朱元璋的初衷非常好,而且后面的四位皇帝,也就是截止到宣宗朱瞻基。虽然有宦官稍微的想出头,但是基本上也只是有个迹象,对于朝政影响并不大。

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朝廷里面出来了一位大宦官——王振。此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之前宦官的局面,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有他一份原因。朱元璋所立的牌子,也成为了一块废铁,没多久后被他摘去。

宦官王振到底如何干政?有何胆子撤走铁牌?宦官王振阉割之前不再多加表述,他在永乐朝后期进入皇宫。在明宣宗当政时期,他负责照顾明宣宗的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当时他也是刚刚进宫,地位并没有多高。其实此时已经有了宦官出头的迹象,比如说明宣宗最喜欢的是太监金英。王振也知道自己地位不高,所以只是全身心的照顾明英宗。没想到明宣宗在位时间不长,明英宗九岁的时候便匆匆即位。

由于明英宗年龄比较小,朝廷就交给了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也就是明英宗的祖母,另外还安排了内阁大臣三杨处理政务。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算是太监也是如此。

明宣宗之前喜欢的金英被换了下来, 王振一跃成为了司礼太监,这个官职也是明朝官职最高的太监头衔了。由于明英宗一直是王振来照顾,所以对他非常信任。

而王振刚也没有上来就专权,毕竟朝廷当中还有三杨不说,上面也有着太皇太后。他还是延续之前的样子,尽心尽力的去讨好明英宗。就这样没过几年,太皇太后去世,三杨也是死的死老的老。

王振终于迎来了他的日子,为何会这么说呢?因为明朝有一个“票拟”制度,就是皇上把意见写好之后,交给司礼太监用红笔抄到奏折上面,这一个过程被称作是批红。

有了批红大权之后,宦官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皇帝的代言人。他们经常察言观色欺骗皇上,有时候也会借助皇上深居寡出的特点假传圣旨。

因此王振的权力越来越大,想要满足的也越来越多。当时朝廷里面很多官职的任免,都是王振从中调节,这一点有点像清朝的和珅。只要给的钱够多,升官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8年,整个朝堂上面被他搞得乌烟瘴气,很多大臣也是被他逼死在了家里面。后来瓦剌大举入侵,眼看就要打到了土木堡。

王振当时怂恿明英宗,让他效仿宋真宗御驾亲征。明英宗不仅相信王振,而且也希望像祖辈们一样征战天下。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仅仅只是带了20万大军,胡乱的准备了些粮草,就开始了这次御驾亲征。

最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被俘虏,不久之后王振也被杀。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皇太后的主持之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继位。

宦官干政谁的错?朱元璋逃不了干系!按照道理来说,朱元璋当年定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明明是后世子孙不按照规矩来破坏的要求,为什么还有他的错?朱元璋的心是好的,但是不代表每一个皇帝都是朱元璋。

朱元璋孙子朱允炆继位之后,他在位的时候效仿朱元璋,坚决杜绝宦官干政。但是在靖难之役中,朱棣获得的很多情报,其实都是通过朱允炆身边的宦官来的。

所以等到朱棣继位的时候,开始大规模的重用宦官。甚至还建立了东厂,用来监视百官的言行。而明朝东厂建立,也标志着宦官登上了明朝历史的舞台。

再到后面还废除了宰相制度,把很多权利都归到内阁上面,也开创性的提出来了票拟制度。就是内阁把意见统一之后,交给皇帝做最后的处理。结果公文实在是太多了,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毕竟但凡是内阁交上来的,基本上问题也不是特别大。皇帝这边忙不过来,就只好交给了太监来处理。结果没想到给自己减了负,却把权力嫁接到了太监身上。

不过这里的处理并不是批阅文件,只是简单的分门别类。到了朱棣孙子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明宣宗朱瞻基时甚至教太监们认字,出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

两个人一个人负责帮皇帝抄写文书,另外一个负责帮皇帝盖印章。可见两个人的权力之大,明朝后来出现的太监干政情况,基本上都是出自这两个职位。

所以说明朝太监干政,朱元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因为他很想把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样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儿子朱棣。毕竟皇帝只有一个人,没有分身术之下只好交给太监处理。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