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菜鸟驿站赚钱吗,菜鸟驿站赚钱吗(3万元开一家菜鸟驿站有多赚钱?能不能干?)
——中国哲学古老命题解读解惑系列之五
在中国古代,“阴阳”观念比“气”的观念出现更早,“阴”与“阳”的观念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出现,最初是指日光照射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易经》中,则把“阴阳”作为整个宇宙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之中的两种对立和互动的因素。
首先,在古代,关于“阴阳”论最著名也是最具哲理性的论题是《易传》之《系辞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主要指的是阴阳的对立、分别与交互作用,这被认为是宇宙存在变化的普遍法则。到了《说卦》,“阴阳”观念被普遍化,认为是天道、地道和人道所具有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也就是说,无论是天道、地道还是人道,皆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互补和互动的变化因素所支配的。而在《庄子》中,“阴阳”观念又进了一步,提出了“阴阳生成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二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阴阳互动成了宇宙万物生成的内在因素。
其次,在西周末期,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观点值得注意,即把“阴阳”观念和“气”的观念结合起来。战国时代,庄子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他把阴作为阴气,阳作为阳气来理解,于是,便产生了“二气”的观念。到了《易传》,这一思想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不仅将“气”区分为阴阳二气,而且还同时强调阴阳二气是相交感的。如《彖传》曰:“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荀子也类似的观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可以说,战国时的主要思想家们,都已经普遍将阴阳二气作为宇宙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来理解,认为它们不仅相互区别、对立,而且相互作用、相互感应,阴阳二气的相互配合、作用、变化成了万物生成的内在因素。阴阳的对立互补互动被认为是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根源。
再次,“阴阳”观念还与“五行”观念结合在一起。
《左传》中就有关于五行相克的思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再循回,土克水。
战国末期齐国人邹衍提出了“五行相胜”论,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来解释朝代的兴衰,强调天道自然,逆道必衰。邹衍认为,天地有五行,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行之德转移次序而进行变化循环的。而五德转移即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之理,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朝代的更替像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
记载着先秦思想的《管子》中有“五行篇”,也是将“阴阳”和“五行”融合统一起来,他说:“故道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道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通其道,然后有行。”
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即“比相生而间相胜”。
“比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间相胜”指的是:金胜木(中隔水),水胜火(中隔木),木胜土(中隔火),火胜金(中隔土),土胜水(中隔金)。这种观点其实是以阴阳对立互动的原来来解释“五行”,其观点比之前的更成熟更周全了。而且,董仲舒还将“五行之质”与仁、礼、信、义、智这“五行之德”联系起来,把自然(天)与社会行为(人)紧密联系起来。把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原来紧密结合起来。这成了汉代非常重要的哲学、伦理和政治理念。
隋朝时,萧吉著有《五行大义》一书,列举在他之前的各种官员五行的丰富资料,对五行的名称和涵义进行了颇为系统的考释,比如,在总结五行关系时他说:“木燃而生火,火焚木而成灰土,土聚而成山,山蕴石蕴金,山石津润,金销为水,水润生木”等等。
其实,自汉代起,阴阳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国哲学基本特征之一,阴阳观念成了中国人认识宇宙万物的基本哲学方式。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在汉代的思想家的理念中,气、阴阳、五行、四时都是基本的哲学范畴,与认识万物的基本理念,阴阳观念又贯穿于阴阳、五行、四时、五方、五色、五味等范畴之中,是哲理理念富有了变化、生成的灵气与活力。
宋代周敦颐认为:“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金木水火土”,“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太极图》)。邵雍说:“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见之矣。”他又说:“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焉。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皇极经世书》)
从宋代开始,第一流的哲学家皆是以阴阳观念来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的,都受到了《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宋明理学中,无论是气学家(如张载)、理学家(如二程、朱熹)还是心学家(如二陆、王阳明),皆是依据于《易传》的阴阳哲学来构建起哲理理论的。比如张载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他以“一物两体”的“气化”学说来阐述其哲学理论体系,其理论根点便是一气之中包含着阴阳两种因素,阴阳互动结合而成整体,才能实现事物奇妙的运动变化(一故神);而正是一气中包含阴阳互动因素才能具有化生化成的功能(两故化)。
再如,朱熹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在他看来,阴阳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而由此构成动态的整体变化。这种观念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中的普遍意识,它影响了中国哲学、伦理、文化、艺术乃至中医等各个方面。哲学中的天地、善恶、美丑等范畴,艺术中的虚与实、意与境、情与理等,乃至中医理论中,说到底都离不开阴阳之道。如中医是最充分地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认知人体生命现象和治病基本原理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都是以阴阳互动、阴阳平衡的观点来解释病理和医治原理的。中医是阴阳理论非常典型的体现。
“一阴一阳之谓道”阐明了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互补、互动的因素所组成的,阴阳的相互结合、互相对立构成了宇宙的运动。
具体说,阴阳观念包含四个方面:
其一阴阳对立。这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等。
其二是阴阳互根。即阴与阳互以对方为自己的根基。阴阳是对立统一的,阳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阴阳都以对立方的存在而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作用既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其三是阴阳互化。即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中医将阴转为阳的例子,如:寒饮中阻患者本为阴证,但由于某种原因,寒饮可以化热,即为阴证转化为阳证。阳证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元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