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招生话术,幼儿园招生话术模板简短 ,幼儿园招生话术销售技巧有哪些?原创
男人别说累是什么歌?
明朝对待官吏待遇极差,唯独把朱姓藩王供奉起来,举全国之力像圈养牲畜一般养着,尤其靖难之役之后,朱棣主导削藩,藩王失去了带兵护卫之权,但名下的土地和赏赐的财物只多不少,即便到了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困窘,这些藩王仍然富得流油,如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阳,万历皇帝一次性送给了福王2万顷农田(30万亩土地)。
而拥有“宫殿楼阁近千间,壮丽近于皇宫”的楚王朱华奎同样富可敌国,然而在张献忠大兵压境,这位明朝的王爷却完全没有为国解难的觉悟,丝毫不肯将府中财富拿出来资助军需,还称“要接济饿兵,孤一概无有!”还以祖传的镀金椅子做样子:“此可佐军,他无有。”
楚王之所以会这么做,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明朝军队后勤保障由地方负责
明朝卫所制以军屯自给,一旦长途行军,军队不自备粮草,而是每到一地,由当地政府酬粮饷保障后勤,至多不能超过三天口粮,这样军权便牢牢限制在文官掌控的行政体系中。只不过各地官员能力素质不一,到了明朝末年,年年兵荒马乱,地方已无力承担军队供养,军官纵兵抢掠的事情也常有发生,吴桥兵变就是典型的地方与军队的矛盾爆发体现。
2.藩王没有助军义务
朱元璋分封儿子到各地就藩,拥有兵权,然而靖难之役后朱棣自己也知道藩王掌兵容易导致叛乱,于是主导削藩,形成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的格局,宣宗平定朱高熙叛乱,进一步规定藩王“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的严厉措施,也就是说藩王沦为了养尊处优的国宝大熊猫,连出行自由都没有,出生便在荣华富贵中醉生梦死,说什么与国同难,简直痴人说梦。
崇祯十年(1637年)清兵入关劫掠,热血青年唐王朱聿键起兵勤王,结果被崇祯皇帝以“藩王不掌兵”的祖制被废为庶人,圈禁在凤阳祖陵。崇祯十四年(1641年)开封保卫战,周王朱恭枵做到了捐资助军,用五十二万两银子“买米麦,日夜造饭屑面,饷守陴者”,还“悬赏格,殪一贼予五十金”,激发城内军民击退李自成。然而李自成三次进攻开封,引黄河水淹开封,最终同样没有守住。
也就是说,出了钱不一定能守得住,还可以被朝廷下罪,何况正值乱世,有多少溃兵、市井无赖拿钱就跑路呢?真不好说。
3.宗室缺乏团结共助的同理心
明朝灭亡,引人深思亡国与亡天下之辩。实际上,北京城破之日,自杀殉国的官员还不如靖难时期的多,士大夫的集体沉沦甘心头顶一条拙劣的辫子高呼万岁。
同样,藩王平日里无恶不作,仗着宗室身份欺压地方,但触碰朝廷底线动辄圈禁或者废除身份,朱家子孙互不相见,仅剩血统维系,如何能让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呢?
明朝宗室疯狂繁衍,到了末年竟有30万之众,可是人多不意味着力量大,国家承平之时他们是国家的蛀虫,崇祯帝自缢之后他们争权夺利,把半壁江山折腾得不成样子,仅仅28年便彻底亡国灭种,还不如我们眼中的弱宋。
我想研究明朝历史!除了《明史》以外,还可以看点什么书籍?要比...
在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纵横南北的明末农民战争年间,“楚王朱华奎一毛不拔”事件,是桩既荒唐可笑,却又发人深思的活剧。
事件的主人公楚王朱华奎,早在晚明党争一地鸡毛的万历年间,就是个出名的话题人物:他在万历八年(1580)登上楚王位,曾经因为身份问题,闹出万历三十一年(1603)震撼朝野的“楚宗案”。以学者张建民《明代两湖地区的宗藩与地方社会》一文考证,此案不但导致楚宗室冲击楚王府,还被当时首辅沈一贯,当做了排斥异己的由头。借题发挥掀起了党争。明末王爷里,这位,算是个“招事”的人物。
而到了崇祯十六年(1643),已经做了六十三年楚王的朱华奎,又摊上了大事:张献忠的农民军重兵迫近武昌,武昌城眼看到兵穷粮尽的地步。《绥寇纪略》记载下的朱华奎,却上演了极度荒唐无耻的一幕:当急红了眼的官员们齐集楚王府,磨破嘴皮子求着朱华奎掏些军费时,朱华奎却只是淡定的拿出了楚王府那把裹金椅子(洪武皇帝所赐),外加轻飘飘一句“此可佐军,他无有”——我这没钱,就一把裹金椅子,要就拿去。他是真没钱?当然不是,在朱华奎这类藩王看来,钱是大明皇家赐给他的,打仗剿贼则是官员军队的事,我只是负责享受的,打张献忠与我何干?但现实却是紧接着打脸:弹尽粮绝的武昌城失陷后,捂着钱包蹦子不掏的朱华奎,也就成了张献忠案板上的弱肉。他号称“没钱”的楚王宫里,被张献忠前后搂走了“金银各百万”,以至于“辇载数百车不尽”,简直一通大补血。朱华奎呢?也被张献忠扔进长江溺死。这打脸,命都“打没”了。
做完这一切的张献忠,还来了一句生动补刀:“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朱胡子真庸儿!”有这么多钱,你都没守住武昌城,不宰你宰谁?
而这一句话,何尝不是明朝灭亡,另一个叫人心痛的原因:晚明为什么穷得叮当响,还不就是因为这些如蛀虫一样的藩王?明朝藩王制度的槽点,许多学者早已大书特书,而发展到明末时,这积弊了近三个世纪的制度,更变成了大累赘: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里做出统计,单是嘉靖四十一年(1561)这一年,明王朝“恩养”宗室藩王禄米的支出,就多达853万石。这是什么概念,就以当时的河南省为例,河南全省的存粮只有84万石,而养活河南一省的宗室藩王,却需要粮食192万石,属于严重的入不敷出。
距离明朝灭亡七十七年前尚且如此,再参考明朝宗室们狂飙突进的繁衍速度。到了内忧外患的明末崇祯年间,藩王消耗的国家开支,那是只重不轻。宗室兼并土地,与国家争夺田赋税收,还是以河南省来说,当时有“中州地半入藩府”之说。也就是一半的土地,都掌握在宗室藩王手里。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朱华奎被俘后,能给张献忠如此巨大的补血。他的生活水平,放在明末藩王里,就是个缩影。一边是国库空虚,一边是内外交困,八旗与农民军来回折腾。但还有一边,是藩王们家家花天酒地,依然年年消耗国家巨额财富,过着骄奢淫逸生活。如此大明,怎还有救?
而到了明王朝大厦将倾,农民起义如烈火燃遍时,占有巨额财富的藩王们,作为大明王朝的重要既得利益者,却纷纷上演了“神补刀”表现。诸如朱华奎这样,大兵压境还一毛不拔者,更是好些位。
比如身在洛阳的福王,表现就与朱华奎半斤八两。以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记载:当李自成农民军迫近洛阳城时,洛阳城里的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就给福王朱常洵写了一封振聋发聩的书信,信中描述了河南“三载奇荒,亘古未闻”的惨状,那“城头垛夫又皆鬼形鸠面而垂毙者”的惨状,叫几百年后的后人都忍不住叹息。但家中金山银山的福王呢?却是置若罔闻,一分钱也不掏。
于是,当李自成农民军即将攻城时,那些饿着肚子作战的明军们,也是纷纷倒戈。活捉了福王的李自成,也面对这个大腹便便的王爷,发出一声响彻晚明乱世的怒斥:“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然后,又是处死王爷,把王爷家的家产“大补血”。这一套操作,是明末农民战争最后几年里,常见的“操作套路”。
财富惊人的藩王们,就以他们鼠目寸光的眼光,守财奴般的脾气,一个接着一个,给农民军当了“运输大队长”,终于“补”得李自成们兵强马壮,朝着风雨飘摇的北京城杀去。
在那个凄风苦雨的晚明末世,这些最享受“幸福生活”的王爷们,这些当年朱元璋给予厚望的“龙子龙孙”们,这些号称拱卫大明社稷的“宗藩”们,他们的荒唐与无情结局,几百年后,依然当得一声叹息,还有叹息后的长思。参考资料:谈迁《国榷》、吴伟业《绥寇纪略》 、张建民《明代两湖地区的宗藩与地方社会》、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