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饭怎么美白?隔夜饭怎么美白皮肤
朝花夕拾之一在乌苏江畔的日子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二团知青纪念文集
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红卫兵知青
恐怕还没有一个数以千万计的庞大青年群体曾被历史赋予过如此众多的称谓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中被冠以知青之名走向农村与共和国一起蹉跎奋进用迸发的激情燃烧着荒凉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卷首语
回望青春
李向东
知青聚会成了这些年一个十分热闹的社会现象以我们22团为例几乎隔三差五就有规模或大或小人数或多或少以聚餐为主要形式的聚会甚至形成了像北京大碗居上海江南村这样相对固定的聚餐场所和海南岛南飞雁这样季节性的聚会群体
22团是个小团知青不足四千在整个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4万知青中占比不到百分之一但是近二十年来大大小小的活动有声有色绵延不断凝聚力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一些规模更大的团这除了知青群体的殷殷情谊更有一批热心人不图报酬付出大量时间体力与心力主动承担起组织者和志愿者的责任并逐渐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辐射上海天津哈尔滨佳木斯的联系网络正是由于这些人无私奉献耗神费力22团的凝聚力才经久不衰
1998年夏秋之交在北京复兴门内中央教育电视台的逸夫楼举行了22团知青第一次大型聚会人数之多气氛之热烈组织之有序至今印象深刻许多人在会场里找见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中断联系的战友大声呼叫开心大笑拍照留念筹备操办那次活动的是几位北京知青他们的组织能力与热情得到数百与会者一致称赞
那次活动的名目是纪念下乡30周年那时知青们还都是满头乌丝年富力强在工作岗位上忙碌无暇更多联系十年后等到退了休白发蚕食着双鬓聚会便日益频繁既有全团性的也有各连队的也有三五或七八好友的小酌小聚大约是2013年在北京十八里店那次全团聚会上打出一面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2团的红旗知青们注视它进入会场心中涌起一种庄严激动的情感它是一个纪念一个标志一个核心此后这面旗帜便经常在知青聚会时展现飘扬
2014年秋末冬初北大荒知青文化节上宽大的展厅里陈列着几十个团的展板和展柜相邻的20团21团有一二十块展板我们团只有六块质量一点不输相邻的大团同样是知青自发组织排练的歌舞器乐节目在大会演出中也相当出彩展示了22团的风采
再往后在北大荒总部组织的台儿庄旅游中我们团参加者达三四百人遍及五个城市从报名缴费统计服装购买车票接站住宿就餐直到参观游览文艺演出组织者和志愿者的辛劳程度可想而知
近两年由一些连队的热心知青倡议并在全团知青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印行了两本22团知青回忆录即朝花夕拾之一之二他们从未干过编辑出版却勇敢地担当起组稿编辑校对设计排版印刷等一整套工序知青们投稿购书的热情超出预想全团三千多名知青朝花夕拾之二青春记忆竟然印刷了1700册再版的朝花夕拾之一在乌苏里江畔的日子预订数也达到1200册
以上仅是我了解到的一点情况难免挂一漏万也可能不够准确但我想说的是22团知青有很强的凝聚力22团有一批令人敬佩的志愿者所以22团知青才能保持经常性联系有更多欢聚机会晚年生活也因此增添了色彩组织工作很琐碎很杂乱有时因考虑不周或意见不一也会产生误会甚至争执但是我们有22团知青这个共同的身份就能不计私怨互相谅解把一件一件事情做成借用当年常说的一句话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这本书里收入了三连知青对于鲁军连长的回忆我也曾是鲁军手下的兵也听他讲过孟良崮战役和渡江侦察记的故事鲁军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和机警果断的军人作风赢得几乎所有知青的尊重鲁军1958年4月从人民解放军27军侦察参谋的职位转业来到北大荒曾经担任农场党委书记的郑文汉也在那时从人民解放军60军180师转业来到北大荒他们两人不在一个部队但都参加过抗美援朝都是中尉军衔郑文汉说他乘坐的那趟专列有南京军区江苏军区安徽军区的转业军人所以驻地无锡的鲁军很可能跟他是同一个车皮郑文汉在回忆录里写道1958年5月9号上午我们下船后坐爬犁走过水甸子到了目的地就是饶河一棵树这个地方距离饶河镇8里地夜里下了一场雪第二天我们的屋门就被积雪封住了推都推不开我们就在窗户里喊人当时有人开玩笑道这是六月雪为我们这些开荒的人喊冤呢
他们比知青早来了十年而身为老铁兵的毕庶松连长则早在1956年就来到乌苏里江边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真正的亘古荒原他们艰苦奋斗十年1968年大批知青来到时路修好了房子盖起来了拖拉机作业耕耘黑土地上生长出小麦大豆和蔬菜一位1958年从军委空军司令部来到北大荒的转业军官说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我认为始终是第一条人啊这一生中间总会有一件值得一说的有意义的事我参加了开发北大荒建设北大荒为祖国创建了一个大粮仓这是我一辈子人生价值的体现内心有一种自豪感他还说我们这帮十万转复官兵一能吃苦二能吃亏或者说是忍辱负重
复转官兵给知青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他们用慈爱的眼睛注视着知青用艰苦奋斗忍辱负重的品质影响教育着知青用宽广博大的胸襟爱护知青在朝夕相处潜移默化中知青深受感染净化着心灵并用老毕头老鞠头老鲁头老薛头老吕头这种亲昵的称呼表达对前辈创业者的崇敬和热爱我们从两本知青回忆录的一些篇章中能清晰感受到这种情怀
1968年的中国面临有两个难题一个是粮食生产不足一个是中苏关系趋紧那一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万吨按785亿人口计算人均只有266公斤这还是未经脱谷的皮粮在中苏边境地区苏联增加军事部署火药味越来越浓知青们就是在这种情势下来到饶河那时有一个口号叫屯垦戍边屯垦是建设边疆戍边是保卫边疆这也是历史赋予知青的两大任务
从1968到1978这十年间饶河农场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具体数字我始终没有查到但众所周知的是1968年的农业连队只有十个左右1978年则超过了二十个翻了一番耕地面积显著增加相应的粮食产量应该也会显著增加职工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到知青大批返城前知青占到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拖拉机手汽车驾驶员农业技术员修理工等技术工种绝大多数都是知青而文书会计卫生员和中小学教师这些文化含量较高的职位则几乎全部由知青担当我从这本书里第一次知道不少知青卫生员都曾为职工家属接生甚至还有男卫生员知识青年继往开来成为22团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前后主要由知青组成的值班连队手持武器军事训练站岗放哨大大缓解了边防驻军的压力在饶河的土地上有知青付出的汗水鲜血和生命
前些年曾有过关于上山下乡有悔无悔的争论全面评价这个运动属于文革史范畴那是理论家的任务而每个知青个体因其不同的经历与感受有其不尽相同的结论我想有悔也好无悔也好反正我们是在国家需要粮食需要有人守护边境的时候以稚嫩的肩膀担起重大责任以微薄之力尽了共和国公民的义务反正我们问心无愧或许这是最肤浅最简单层面的思考但人到这把年纪何必跟自己较劲纠结还是在记忆中多存留一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吧我想这也是绝大多数回忆录作者的想法
收在这本书里的是五十多个知青的回忆他们用或温馨或凝重的笔调回述了当年个性鲜明的人物和丰富多姿的场景在我们70年生涯中饶河只是短暂一瞬在那短暂的一瞬间常常思虑的是想要尽快逃离它但真的离开饶河却又思念它成群结队一次又一次回去探访它饶河何以让我们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我想到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在全国一千几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中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得天独厚兵团是国有企业有每月三十几元工资有公费医疗有白面馒头吃饱肚子有砖瓦宿舍有文艺宣传队和电影放映队有转业官兵们打造的良好风气有准军事化管理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优裕的环境令人怀念
其次回忆更多是老年人的精神活动越老越重情谊兵团的主要成分是知识青年和转业官兵现役军人受的教育都是先人后己互相帮助因此懂得遇事为他人着想因此人际关系简单真挚很好相处加之知青远离父母又没有个人的小家所以格外珍视集体珍视曾在同一个集体中生活的知青珍视曾经给予过关照的老职工对那种友谊和情分永难忘怀
第三知青下乡时二十岁上下正值青春时期结实健壮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乐于交往求知欲强情感丰富英俊帅气妩媚漂亮情窦初开朦胧迷茫青春是一生中最美妙的时期青春的记忆总被染上一层绚丽的色彩不论住砖瓦房吃胖乎乎的白馒头还是住地窨子就着一碗清汤寡水吃粘馒头不论神气地开着拖拉机在大地上驰骋还是淌着泥水在蚊蠓包围中收割麦子不论是甜是苦是得意是失意50年后再回首全都化为美好的记忆因为这是青春的记忆是友谊的记忆是一段同甘共苦的记忆聚会也好回访也好撰文也好其实我们都是在回首自己的青春与饶河紧紧相伴的青春啊就像北大荒原野上艳丽的花儿永远开放在我们的记忆中
朝花夕拾之一征编小组志愿者名单
李向东孙岩王静薇王志群孙浩张桂香
李晓秋殷淑英李炳华张惠全凌勤华王延梧
陈慧娟谢怀玉李枫杨国利焦秀兰马玉莲
宫海亮管喜林尚庆胜韩桂莲张钰梅王云凤
魏克俭李志生李凤兰
版面编辑高晓峰
蓝江绿城丹史饶河走进饶河农场
在这冷透了的寒潮中你们的身影最美
北大荒70年我在饶河农场等着你回来
我们饶河农场人今天有一句话要说
如果可以我想带你来饶河农场
请记住我们的好或者记住我们就好
回溯50年饶河农场说
饶河农场秋之画卷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愿在种花家
石痴王奎的匠人之路
你所有的轻松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俺们饶河农场人第一集你怕媳妇吗
俺们饶河农场人第二集小时候父母打你都用什么武器
俺们饶河农场人第三集婆媳打架你帮谁
俺们饶河农场人第四集妇女节特别篇
俺们饶河农场人第五集七夕节特别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