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老师的段落,期末感谢老师的话朴实描写老师的段落,期末感谢老师的话朴实一点
近日,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生理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等奖项花落各家,中国科学家又一次与其失之交臂。可是在一千八百多前的三国时代,却有一位天才的发明家,他仅凭一己之力,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先后发明和改进了织绫机、指南车、翻水车和发石机等十几件神器,并对诸葛亮的连弩机进行了改良和完善。一度曾受到魏明帝的大力点赞,被时人誉为技压鲁班。倘若时光倒流,诺奖前移,他必将斩获数奖,甚至连续拿奖也极有可能。他是谁?
他就是三国时魏国的发明大王马均。马均,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人,生卒于何时,史书皆无记载。马均出身贫寒,从小口吃,不善言谈。却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尤其痴迷于机械方面的原理及制作。
约十八岁左右,马均被家乡的父母官举荐到京城洛阳,成为一名“皇家科学院”的技术员。在科学院中,马均并没有被人当棵葱,除了打水扫地帮人拿个快递外,再无他事。凡是发明家大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闲不住和爱琢磨。马均也同样如此。闲暇时,马均常去宫里的纺织车间转游。由于当时的织绫机傻大笨粗,操作机器的工人往往累得气喘吁吁,满身大汗,辛苦异常,但生产效率却极其低下。贫寒家庭出身的马均看了几次后,心中难安,于是,便萌生了对其改进的念头。
绫是一种表面光洁的提花丝织品,而织绫机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至于什么时间?由谁发明?不但现今已无据可查,即使马均所在的三国时代也无法查知。彼时,这种织绫机有一百二十个踏具,工人用双脚踩踏,用双手理丝,一边踩,一边理,由于操作繁复,当时为织一匹花绫,往往需用十几人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后来,这种织绫机又几经改进,但到了三国时,仍然有五十多个踏具,操作起来仍不轻松。
马均连续几天深入到生产车间,一边观察,一边琢磨,一个月后,便重新设计制造出一种新式织绫机。新式织绫机不仅简少了踏具,而且结构和工艺也大为改善——由原来五十踏和十几人共同操作改成了十二踏和三人操作。经此一改,织绫机不仅精致、便捷,而且生产效率成倍提高,织出的花绫图案惟妙惟肖,花型变化多端,受到宫中一众美女们的广泛称赞。
新式织绫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和改善了马均的地位和待遇。一月后,马均即被提拔为给事中——助理工程师。提干后的马均,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大增,不久后,又露了一小手。
一次,一个细雨霏霏的上午,马均与散骑常侍高堂隆和骁骑将军秦朗在府中闲聊,聊来聊去,聊到了指南车。高堂隆自以为是:“据说古代有指南车,但却不见于文献,我觉得这不过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已。”秦朗也随声附和。马钧却不以为然,开口道:“愚以为,指南车,这个应该有。就原理而言,造个指南车也不是个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高堂隆听后冷冷一笑,而秦朗则摇头晃脑,并带有几分嘲讽地对马钧说:“先生名钧,字德衡。钧是制造器具的模型,衡是定量物品轻重的标准,你既没有模,又没准,拿什么做指南车?”马钧浅浅一笑,胸有成竹地说:“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高、秦二人遂说于明帝曹叡。曹叡不愧明帝二字,当即下令马均试之。
所谓指南车,即辨别方向的工具。据传4000多年前,黄帝和蚩尤作战时,蚩尤曾对黄帝施过迷魂阵。可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久后,我们聪明过人的先祖黄帝就制造出了指南车。靠着指南车的指引,“黄军”不仅破了迷魂阵,还一举打败了蚩尤。又传说3000年前,南方的越裳氏派使臣到周朝贡,因路途遥远,山重水复,迷失了回去的路线——找不到南。彼时,史上少有的聪明人和道德完人周公得知后,遂制造了指南车相赠。越裳氏的使者靠此神器才得以返家。如果说这些故事,还仅仅是个传说,但到了东汉时,有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张衡却真真切切地发明出了指南车,只可惜张衡制造指南车的方法到三国时业已失传。
也就是说,三国时,人们只是从传说中得知有指南车这回事,但谁也没见过指南车长得是啥模样。马均接到魏明帝的诏令后,在一没有资料,二没有模型的情况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经过潜心钻研,反复试验,十多天后,终于制成了指南车,用实际行动和既定的事实胜利地结束了这一场争论。
据讲,马钧制成的指南车,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管战车如何巅簸,但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准确地指南,从此,“天下服其巧也”。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马均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也随之不断地扩展。不久后,马均在外出散步时,发现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植蔬菜,很多百姓也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开心农场,可惜因此地离水源较远,很多人在尝试了数次后,不得不放弃。马钧看到后,觉得十分可惜,于是,又动了发明水车的心思。
所谓水车,在古代则叫做翻车。据传,东汉末年有个叫毕岚的人曾制造出翻车,这无疑是世界首创,但当时的翻车做得还比较粗糙,效率也不高。这翻车还有个小名——龙骨水车。翻车或龙骨水车现在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南方很多的旅游景点,仍能看到它靓丽的身影。这水车主要是应用齿轮联动原理,通过链条上绑缚的木斗提水,以达到灌溉的目的。在三国时,估计这种翻车还未在洛阳一带普及,不然,百姓也不会望地兴叹。
马均回去后,又经过了十几个昼夜的辛苦,终于研制出了新式水车。水车主要由水槽、链轮、链条等组成,一头在水中,一头在岸边,通过踩踏设置在岸边的链轮,将水徐徐提到岸上,然后再通过事前修好的水渠,将水输送到田边地头。马钧所制造的水车,既轻快又省力,不仅大人可用,儿童也可运转,“其巧百倍于常”——提水效率百倍于以往,因此,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
如果说以上这些发明还多少有点借鉴或锦上添花的成分,而“水转百戏”的研制成功,则完全是马均的首创。
一次,一个地方官员进献给魏明帝一种木偶百戏,这一百多个木偶个个造型精美,可遗憾的是,这些木偶只是木偶,既不能动,也不能转,明帝在玩了几次后,便觉索然无味,弃之一旁。一天,明帝在宫中邂逅马钧,便有一搭无一搭地随口问道:“你能使这些木偶活动起来吗?”马钧看了看,点了点头,回答道:“能!”明帝很高兴,遂命马钧试之。
十多天后,马钧就成功地创造出“水转百戏”。他以水为动力,通过水流转运木轮,使众多木偶全都动了起来。击鼓、敲锣、跳舞、耍剑、骑马、推车,有的甚至还能在绳上跳跃、倒立,花样百出,果然是百偶百戏。
就在马均埋首于创造发明之时,魏国与蜀国激战正酣。彼时,蜀国大军事家诸葛亮在战斗中,曾发明出一种可以接连发射弓箭的利器——连弩。它每次可连发射十箭,威力很大。魏军在战场上拣到这一神器后,大为惊奇。彼时已经年老体衰的马钧看到连弩后,认为这种兵器虽然优点很多,但仍有不足,如果加以改进,可再提高威力五倍。说干就干,五天后,马均就制造出了改进后的连弩,战场一试,果然效果奇佳。
所谓没有最奇,只有更奇。汉末官渡之战时,曹操曾使用“发石车”攻击袁绍的阵地,结果打得袁绍鼻青眼肿,满地找牙,但这“发石车”虽然神奇,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不能连发,且效率不高——只要敌方在阵地前挂起几张湿牛皮,即能将石挡住,发石车的威力顿减。马均发现这一弊端后,又重新设计出了一种新式的攻城武器——轮转式发石车。制成后,马钧曾用此车做试验,试验中,可以连续把几十块砖瓦射出几百步远,这在当时说来,可谓是一件绝无仅有的终极杀器。除此之外,马均还在耕作工具和战车等其他兵器上多有发明创造。
然而,马均发明创造的这些神器,却遭到了一些名流大家的嘲讽和讥笑。彼时,皇家科学院里有名理学权威裴秀,这人明显是个理学上的成人,科学上的儿童,他出于偏见,睁着眼说瞎话,一根筋地认为马均这些发明皆属奇技淫巧,毫无价值,不值一提。可是彼时的文学大家傅玄却认为马均的这些发明乃“国之精器,军之要用”。
一次,傅玄对安乡侯曹羲说:“马先生发明的是国之重器,只需圆木几根,人力二三即可,不妨让其推而广之。”曹羲认为有理,遂把傅玄建议转告给了时为曹魏的实际当权者曹爽,但曹爽却未予理睬。见此,傅玄大摇其头,心生感叹:“马先生是名巧,尚且不受重视,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马先生之巧,虽古鲁班,不能过也。”
马钧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有诸多发明创造,是三国时最杰出的发明大家,堪称一代机械大师。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制度的原因,马钧的许多发明创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付诸于生产实践,令人唏嘘。
参考文献:陈寿:《三国志》 范晔:《后汉书》 穆骏:《我国杰出的发明家马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丛中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