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男友说的最暖心的话,挽回男友感动话语简短挽回男友的话大全

访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一章。一起看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是鲁国的三大家族之一。这三大权臣是僭越礼制的一个典型,在《论语》中经常被提及。季氏是大夫,应该跳四佾三十二人的舞,却僭越礼制,跳天子才可以用的八佾六十四人的舞。孔子对此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这个都可以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可以不忍心做得出来呢?

礼乐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标识,中国因此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孕育于上古时期,发展成熟于夏商周。周公制礼作乐,使礼乐制度成为西周最重要的典章制度,帮助周王朝开创了八百年的基业,功德巍巍。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为,周代的礼乐文化借鉴了夏商二代,非常的光辉灿烂!他愿意遵从周代的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环境之下,孔子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理念,删诗书,定礼乐,整理文化典籍,使礼乐制度得以保存,并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制度而流传下来。

为什么孔子对违礼行为如此深恶痛绝,斥责季氏“是可忍,熟不可忍?”乃至到了零容忍的地步呢?这个“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容忍”,季氏在家庙跳违礼之舞,是不可以有任何理由来容忍的,乃至可以人人诛之。第二种是作“忍心”解。如果季氏这种僭礼的事情都可以忍心做得出来,那么杀人放火、弑君弑父的事情难道就不忍心做得出来了吗?这两种解释可以会通,表达一个意思:礼不可以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来违犯。从孔子的愤慨中,我们感受到“礼”在孔子心目中地位和份量,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什么呢?

对比一下我们的内心,什么事可以让你忍无可忍呢?我们不能容忍别人对你的一点点冷嘲热讽,乃至只是一个误解;不能容忍孩子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如果一直考第一名的,甚至不能容忍第二名,如果考不上像样的大学,好像天塌下来一样;不能容忍领导或者同事对你的一点点批评;在家里不能容忍的事情就会很多,有时连对方牙膏从哪里挤,都没有办法容忍。总之,我们在工作、吃饭、开车、购物、旅游,等等一切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我们是没有办法容忍的?这种不能容忍的事情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的?我们观察一下自心就非常清楚。再揣摩一下孔子,他不能容忍的是什么?他不能容忍的是违礼,因为这是对礼乐制度的公然践踏,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

人类文明把人从动物的本性中分离出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巨大的个体差别中,有没有一个秩序来规范每个个体之间的行为呢?如果动物界的规则也叫秩序的话,那就是它的生存法则,这个生存法则,也叫丛林法则,就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当然它是原始的、残酷的、不文明的。人类始终想要改变这种野蛮。虽然透由人类文明的洗礼,人的动物性在不断地被改造。但人的动物性,因私欲的膨胀,在不同的文明阶段或者不同的文明体系中,还表现得十分显著。

中华文明倡导“和而不同”。但追求“同而不和”的现象在当今世界,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还表现十分强烈。故霸道横行,由竞争导致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时刻存在。人的动物性在现代科技的牵引和光芒照耀下,有时更有欺骗性、诱惑性,一旦露出它的獠牙,破坏力远比动物世界不知高出多少倍。

中华文明早已认识人的动物性,将礼乐教化的旗帜高高擎举。有礼乐教化的地方叫作“中国”,没有礼乐教化的地方叫作“蛮夷”边地。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就是克制私欲,或者说克制人的动物性,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那什么是礼乐呢?《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对千差万别世界所赋予的秩序,没有秩序的差别叫作混乱。而“乐”却将这种千差万别,化作有律动的节奏。礼乐文化成功地将“同”与“异”融为一体。因异而有秩序,产生了礼;因同而和谐,产生了乐。

儒家效法天地,建立人伦和社会秩序,这些秩序是如何建立的呢?古圣先贤通过深刻观察天地人伦,发现现象界任何一个个体都离不开其它个体而能独立存在。而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男女、长幼、上下、尊卑、亲疏等复杂多变的关系。如何让这些有千差万别、复杂多变关系的个体,不仅能够和谐共生,而且透过彼此互助而不断提升心灵呢?不同的文明和宗教都提出了十分相似的普世价值观,就是——爱。但不同的文化、文明对“爱”的认识不完全一致。基督教讲博爱,墨家讲兼爱,佛家讲慈悲,而儒家讲的“爱”是“仁爱”。所谓仁爱,就是有差别的爱,针对不同的人伦关系,有不同方式的爱。有人诟病儒家的爱有等级和阶级观念,不够平等。这是对儒家极大的误解。仁爱含摄了智慧,让爱变得更符顺天地规律。由仁爱构建出来的人伦秩序和礼乐制度,因为符顺于天道,所以最最公平。

《三字经》上说:“三才者,天地人”, 因为只有人可以效法天地,所以只有人才可以和天地并存。天道最公平,天降雨水,它无任何分别,无一点私心,但江海河流,树木小草,受益的却各各有别。有人说,天上掉下的每一片雪花,都落到它该落的地方,不会有任何差错。所以,效法天地的仁爱,以及所构建的人伦秩序,也是最最公平,最最精准的。

“仁爱”构建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制礼作乐所要依凭的主要精神。在仁爱这个本体之上构建出的礼乐秩序,让人类摆脱野蛮愚昧,进入文明开化。所以对礼乐制度的任何僭越,哪怕就是一个祭祀的乐舞,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侵犯,对文明进化的藐视。《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上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

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说,通常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一个人吃饱、穿暧、安居了,却没有受到教育,那么他与禽兽越来越相近了。圣人有这样的担忧,就派

作为教育官,教会人们五伦十义,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儒家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分成这五伦,这五伦实际上包括了所有人际关系的总和。孟子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建立这五伦关系,是为了防止我们“近于禽兽”。就是如果我们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却没有受到很好的人伦教育,人就会越来越像禽兽。

以上是对礼乐的特征,及礼乐背后的仁爱精神的简单介绍。从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孔子为什么对季氏的违礼之举如此不可容忍,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好像在斥责季氏,其实是教育身边的弟子,对我们更是一个极大的警策。五伦道义传至今日,已大不如从前,各种颠倒的事情,层出不穷,比起季氏来有过之而不及。我们要摆脱动物的习性,获得更为究竟的离苦得乐,必须接受礼乐文化的熏陶。不可以有任何的“偷心”,任何时候,任何境界之上,都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我们用李炳南老先生的一段话,作为对本章的一个小结:“

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否则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国祸乱之源。所以孔子严斥其非。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