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镇情感的除了爱情,还要有自己花镇情感是真是假
先来看一下此联的由来:
一个秀才被恶犬撕咬,一个屠夫冲上来杀了恶犬救了秀才。
狗主人有钱有势,绑了屠夫去告官。可官员廉明,判屠夫无罪。
狗主人便贿买秀才,要求重审。秀才翻供,指证屠夫不是为了救人,而是故意杀死恶犬。
官员大怒,说证据确凿,然后对秀才用刑,秀才说了真话。
官员判决之后,在卷宗上写下这两句。
理论上,这只是一个单独的案例,可为什么官员会写下如此感慨?
这个涵盖面有点太广了。
但既然官员能写下这两句话,还能流传后世,直到今时今日也被大众认可,则必然有其普遍性。
那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心理
屠狗辈
,代指的是底层劳苦大众。读书人
,代指的是有一定文化层次,且有机会提高自身社会阶层的人。以本案为例,权势者纵狗行凶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当地的百姓深受其害,却又无可奈何,自然就会在心里积怨。
屠夫这个行业相对比较特殊,血腥气重,心性自然也就会更直率豪放,
参见张飞张翼德
。屠夫冲上去杀狗这个行为,我认为至少要五五开。一半是为了救人,另一半是积怨已深,再次看到恶犬伤人,一时义愤便冲了上去。
救人的这一半,心理上,屠夫是把秀才当成了
自己人
,也就是同为底层民众,同是受权势者迫害。因为这样的共情心理,所以屠夫才会去救他,否则的话,肯定是站在一旁看笑话,甚至还要鼓掌喝彩。
那秀才呢?
先说秀才这个身份,在古代能当上秀才,或者是当得起这个称谓的人,基本已经有别于劳苦大众了。
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有了秀才这个资本,就有资格往上爬了,去做“上等人”。
所以秀才的心理也应该是五五开。一半是为了钱财,一半是自命清高。
这个自命清高不是高风亮节的意思,而是他觉得他是读书人,跟屠夫不是一类人,他实际上是把自己划分在“上等人”的行列当中。
所以,当权势者对秀才许以重金时,他便轻易地舍弃屠夫,甚至可能还觉得屠夫既然仗义救了他,那莫不如再仗义一些,成全他多得些钱财。
归根结底,秀才心里是看不起屠夫的,认为屠夫是“下等人”,就应该受委屈,能用屠夫的委屈换来利益,这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欲求
仍以本案为例。
屠夫杀猪卖肉,赚钱养家,对于这样的生活,他已经满足了,没有想过再去过更好的生活,或者说得残忍一点,他没有能力和途径变得更好。
所以当屠夫看到世事不公时,便会产生奋起一搏的血性之举。
而实际上,这也算是一种悲哀。因为屠夫的人生顶点已经出现了,他不可能再有更高的身份和能力,为了对抗不公,唯一还能利用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反观秀才,他不一样。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他有足够的理由去憧憬未来,开创未来。
所谓无欲则刚,但这个无欲,也分
主动性无欲
和被动性无欲
。有的人历经世事沧桑,看破红尘,心性升华,变得无欲无求,这是主动性无欲。这种人你不要指望他去仗义,你基本就见不着他。
而像本案中屠夫这样的人,实则是被动性的无欲。这种人我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包括我身边的朋友和亲戚。
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如果换了是我,我就会怎么样怎么样
!但问题是,那不是你呀[微笑]
而像秀才这样的人,因为读书的缘故,知道的事情多,懂的道理多,想法多,顾虑多,欲望自然也就多,而且大。
老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想得太多,就难以付诸行动。
就本案来讲,可能他在被狗咬的时候,想得更多的不是如何拼死保命,而是怎么样能在不惹事的前提下脱身。
甚至在他被权贵收买时,想得也不是陷害屠夫的行为是否道德,而是如果不答应权贵的收买,他会不会摊上大事儿。
这样的人更多的是从大局观去看待问题,忍下一时之气,以图远景。因此才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之说。也就会有很多读书人,在未成功之前谦逊有礼,一旦得势就变得六亲不认。
很多人说人性本恶,可是他心里的苦,你又知道多少?
心性
心性这个东西,后天养成的成分居多。
仍以本案为例。
屠夫日常的工作就是宰杀牲畜,砍肉剁肉卖肉。久而久之,这种血腥之气就熏染了心性,以致于在看到畜生伤人时,第一反应就是杀!而不是驱赶。
而秀才的日常工作是读书,经史子集,之乎者也。他看到的是权谋,是处世之道,是谦谦君子,是窈窕佳人。
突然被一只恶犬扑倒,他自然会慌乱,甚至有与之论理之想,参见《武林外传》吕秀才。
性格决定命运,选择决定成败
。屠夫的心性倾向于江湖人士,仗剑江湖,快意恩仇,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便有了仗义之举。
义者,合乎公理正义的言行
。仗义,就是倚仗着正义这个主题来行事。因此江湖人常常会说替天行道一类的话。秀才呢,必然是倾向于
使心力
的人。坐而论道,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狭路相逢,以命相搏,绝非其所能。
所以在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
负心
的行为。以此来保全自己,先谋立命,再图立身,而后求发达。当然,在本案中,秀才的行为极其可耻,他并没有什么远景可图,仅仅是因为怯懦贪财而已。
我是燕氏陆离,喜欢就请关注我[比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